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煤正在變成樹

    我國科學家細算中國森林含碳量近50年變化

    不知道讀者是否也考慮一些古怪的問題,例如,當地球上的人口在不斷增加的時候,製造人體的主要材料——碳元素的需求量就會越來越多。那麼它們是從哪來的呢?樹木越來越多,它們同樣要匯集碳元素;家畜、莊稼越來越多,它們也要匯集碳元素。

    事實上,工業文明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正在把煤和石油中的碳元素向森林和莊稼轉机移,向家畜家禽轉机移,再向人體轉机移。這麼一想頗為有趣,原來人類拼命採集煤和石油的結果,竟然是把它們變成了越來越多的人體。那麼用於不斷擴大莊稼生産量的各種技術,不過是促成這種變化的手段而已。怪不得現在的蔬菜、雞蛋都沒什麼味道。

    我們來之於塵土,終歸於塵土。會不會有一天,地下的煤和石油,反而從人體中匯集碳元素呢?

    ——記者手記

    ■科學文章引起國外震動

    《科學》雜誌最近刊載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北京大學教授方精雲領導的研究小組,運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計算出中國森林近50年含碳量的變化,結果發現,前30年中國森林含碳量增加,後20年含碳量減少。這就是説,中國森林原來是像工廠的煙囪一樣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而現在正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回來,變成樹木。並且吸收了多少碳,能夠拿出數據。

    美國的《科學》雜誌以及《國家地理雜誌》都對這一研究做出了高度評價。《科學》雜誌評論認為,中國科學家的工作為敏感的國家間及國際的森林及碳迴圈政策提供了一個基本原理。

    ■爭論:森林吸收碳還是釋放碳

    以下是記者與方精雲教授的部分對話:

     記者:中國森林那麼大,形態那麼複雜,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也看不見,摸不著,您能否向普通讀者介紹一下計算方法的簡單原理?

     方:《科學》雜誌刊登我們的論文正是看到這一方法的重要性,向普通讀者講清楚不太容易。簡單地説,就是根據每年木材生産量等統計數據和野外實測資料計算森林(包括根、莖和葉)有機碳的含量。如果這個含量增加了,就説明森林匯集了二氧化碳,如果減少了,就説明森林釋放了二氧化碳。

     生態學的傳統觀點認為,陸地生物圈對碳的吸收和排放是平衡的。因為動物的含碳量佔整個陸地生物圈含碳量的比例很小,而森林佔到90%以上,因此這一觀點也就是説森林對碳的吸收和排放是平衡的。

     但是在7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發現森林在釋放碳,對於生態環境來説這可了不得,所以當時這是一條爆炸性的消息,於是美國生態學的精英都轉而研究這一問題。199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的一位專家發表森林正在吸收碳的觀點。但持兩種説法的專家都沒有直接的證據。

     現在我們的研究能夠拿出具體的數據來説明森林在釋放還是吸收碳的問題,這樣就對兩種爭論誰對誰錯做出判定了。

     記者:從您的研究來看,中國森林從釋放碳到吸收碳的50年過程中有一個轉捩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方:全球氣溫上升是主要的原因。當然如果砍伐樹林,腐敗的根、莖、葉等會向空氣中釋放二氧化碳,反之植樹造林可以扭轉這一趨勢。

    ■這一發現有利於外交談判

     記者:這一研究有什麼現實意義?

     方:一個地區能夠積累的碳的量多,就説明這個地區能夠支援的社會經濟能力就強。沒有碳就沒有生命,光合作用引起的碳的流動,會帶動整個區域的生態系統正常運轉起來。如果某個區(例如荒漠)碳的流動沒有運轉好,整個區的系統就無法正常運轉。

     所以我們繪製出了50年來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各個省的生産碳的能力圖。這樣可以知道什麼地方生態系統支援社會經濟的能力強,什麼地方能力弱。

     另外一個作用我們原先沒有想到。為了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各國首腦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做出了限制。美國已經做出了具體的削減計劃。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意味著工廠的關閉,經濟增長速度的減慢,失業率的增加。現在我們能夠拿出科學的數據來説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佔我國工業排放量的 5%,對於經濟發展來説,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這個數字可以用於在削減二氧化碳的談判上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爭取了更大的空間。

    北京青年報 2001年7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