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國遙感技術國際領先

    2001年的春天,人們再一次無奈地與沙塵暴相逢。

    我國的資源環境遙感動態資訊系統立刻找到了“噪音”的發源地:甘肅東部地區探測到2000萬畝新開墾耕地。它是造成今年沙塵暴的重要成因。2000年春天,我國北方,特別是華北地區連續出現沙塵天氣,對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特別是首都及周邊地區造成了直接危害。我國的遙感專家利用先進的系統,準確判定了沙塵暴的發源地不是沙漠地區,而是來自內蒙古、河北北部的過度開墾地區。為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經過國家長期的大規模投入和集體攻關,我國的遙感技術在整體水準上已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不但把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拋在了身後,而且在實用性方面,也已經超越了遙感技術整體水準最高的美國。遙感技術與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它又是一個對物質基礎要求較高的項目領域。衛星、處理設備等等沒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項目很難有所收穫。在國外,政府支援力度有限,純商業的運作模式往往使公益性的研究無人問津。中國之所以能夠領先,靠的就是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大集團作戰攻關。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過科學、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專家論證,當時的國家科委在“九五”科技攻關計劃中設置了“重中之重”的“遙感、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綜合應用研究”項目(簡稱“3S”項目)。攻關領域覆蓋建立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資訊服務體系、完善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業務運作系統、開發國産地理資訊系統基礎軟體,推動GIS産業化和示範應用、遙感前沿高技術研究、發展國家空間資訊基礎設施等重要方面。通過5年的艱苦攻關,項目圓滿完成了預定任務,遙感技術在實用化、産業化的發展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35億元,間接經濟效益達到15億元。在資源調查和減輕災害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這標誌著我國遙感項目已由過去的“六五”、“七五”、“八五”期間的實驗性階段發展到運作性階段。減輕自然災害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通過自然災害監測評估領域的攻關,建設了以水旱災害為重點的災害監測評估整合化業務運作系統,在機載雷達數據實時傳輸、高解析度遙感和氣象衛星宏觀監測三個方面完善了遙感資訊獲取與傳輸、數據編輯與處理、災情評估、網路發佈與製圖輸出等子系統。自1998年長江、嫩江和松花江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時投入業務試運作,直接為國家有關決策部門及時提供災情資訊。通過地理資訊系統軟體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初步建立了我國地理資訊軟體産業。經過5年的努力,我國地理資訊系統軟體産業已經初步形成。市場佔有率從1995年的幾乎為零發展到28.9%,超額完成了原定的15%的預期目標。

    國産軟體應用遍及測繪、城市建設、國土資源、地質礦産、電力、電信、交通、農業、林業、公安、軍事等領域,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産地理資訊系統産業的發展,一批國産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開發與技術服務企業應運而生,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軟體企業産品銷售和技術服務年總收入已經超過2.5億元人民幣,帶動國民經濟産值超過13億元人民幣。徹底擊破了國外軟體一統天下的壟斷局面。

    從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角度推動國家資訊化取得積極的效果。攻關項目支援發展了國民經濟輔助決策地理資訊系統,初步形成國家政務多尺度輔助決策的資訊支援能力。國家遙感中心通過宏觀地理資訊網路傳輸支援系統建立穩定可靠的數據傳輸交換通道,為國家有關部門獲得遙感資訊提供了有效保障。攻關推動了國家空間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在大型多源空間數據庫網路整合與傳輸交換、空間決策支援網路平臺關鍵技術開發和應用示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國家空間資訊交換中心運作系統和地區經濟監測預測網路應用示範系統。在香港、澳門順利回歸過程中,項目支援的GIS技術開發成果也得到成功的應用,受到進駐部隊的好評。

    通過追蹤國際前沿,在高解析度遙感農作物分類和識別、星載SAR水稻、棉花識別及其面積測算技術方面達到92%以上的高精度。實現了大型遙感圖像快速處理,研製成功了空間數據庫支援和遙感數據融合和定量分析技術,明顯縮短空間數據獲取和資訊更新的週期。

    國家級資源環境遙感動態資訊服務系統和水旱災害為重點的災害監測評估業務運作系統的建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有國家級遙感資訊服務體系的國家之一,國産GIS軟體産業的形成,為推動國家的資訊化作出了貢獻。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遙感技術研究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會主義集中優勢兵力大集團作戰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經過從“六五”、“七五”、“八五”到“九五”計劃的連續支援和大規模投入,我國遙感技術水準已徹底擺脫落後局面,昂首跨入世界領先水準。

    一位美國遙感專家曾經説過:在這個領域,國家能夠投入如此多的資金,匯集如此高水準的科技精英協同作戰——這在美國是很難想像的。只有中國才能做到。

    

    《科技日報》 2001年6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