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談院士

杜祥琬一九三八年生於河南省。應用核物理與強鐳射技術專家。一九六四年畢業于原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曾主持核子試驗診斷理論和中子學的系統性研究,是我國新型強鐳射和微波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一九九七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要為國家經濟和社會進步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關鍵是要建設一個素質高、學風優、品德正的院士隊伍。為此,第一要做好院士增選工作,堅持標準,把好入口;第二要加強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包括加強院士自律、完善制度、弘揚楷模、社會監督等。院士們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他們在不同的場合,談到自己對院士的認識,其中有些話很有啟發性,表達了院士們的共同心聲。我聽到看到的很有限,現僅將記得的整理成以下幾段話,獻給大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把院士比作狀元的話,他也只是自己那一行的狀元。院士可能有廣泛的愛好,但畢竟不是萬事通。要讓院士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而不是去參加那些本學科領域以外的各類評審、鑒定和評獎活動。

◆像每個人一樣,院士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要做具體的研究、教學或工程管理工作,追蹤科技前沿,了解發展現狀,讀書學習,著書寫作,還要照顧好自己的學術梯隊。他們的精力有限,時間很寶貴。應該讓他們把時間精力用在“刀刃”上,更好地發揮實質性的作用,而不宜分散在一些禮儀性的或與其專業領域沒有多大關係的各種活動上。

◆客觀上,院士的確擁有大量的、精深的科學知識和科技實踐經驗,可以為國家和地方各項建設提供有科學依據的決策諮詢意見,是我國自然科學界及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層次的代表,他們的存在本身就起著重要的導向和示範作用。他們中的大多數仍舊活躍在各自領域的科技活動中,繼續為促進學科發展和科技進步,為培養年輕一代的科技人才作貢獻。兩院院士群體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愛戴,這是社會進步和國家興旺的標誌之一;但同時,他們也一樣是些普通人。這些認識和理解還有待在社會各界産生共鳴。

◆中外科技發展史上許多重大的成就,正是來自於人們對真理的非功利的追求。當前,社會上有人過於從“名、利”的角度看待“教授、專家、院士”這類稱號。其實,這些稱號既是一種認可,更是責任和鞭策。一方面是對他們幾十年來作出的貢獻和達到的水準的認可;另一方面,他們本人對這些稱號則更多地看作是一種責任,看作是一種要對國家和人民做更多事情的鞭策。

◆院士的作用是重要的,但院士畢竟是少數人。院士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自己周圍更多的專家學者團結在一起,為共同的國家目標協力工作。

◆《院士風采》的發行,它的出發點,它的用意是非常好的,它是對中央提倡的“科教興國”方針的極好體現,是對後繼人們的鼓勵。我不希望你們年輕人僅僅把院士當成奮鬥目標。世界這麼大,中國這麼大,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軍事,政治,科技等許多領域,都是很值得我們中華兒女為之奮鬥的。就是從事科技事業,也不要把目標僅僅放在當院士上。

◆院士們是工程科技界的精華,通過努力奮鬥,為中國工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同時,院士們也生活在現實世界,生活在市場經濟的社會環境中,既享受著很高的榮譽,又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因此,懇切希望院士們在做好工程科技研究的同時,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潔身自好,用自己的行動維護院士群體的社會形象。

◆許多國家的院士不但得不到任何特殊的物質待遇,而且還要交納會費。我們的社會應當對院士的宣傳降溫。院士只不過是一個榮譽的學術稱號,如果把各種溢美之詞,各種物質優待,都加到院士身上,真是不堪重負。更有人把院士當作花瓶,當作裁決是非的法官。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而且,把院士稱號過於物質化,就成為某些人追名逐利的對象。所以,不是院士制度本身不好,而是我們這種處理方法有問題。

◆希望社會上愛護“院士”,不要再“炒院士”了。把“院士”炒糊了,不是國家的幸事。“院士”也不要“遷就被炒”。在無聊的“炒作”聲浪中,我們有權利説:“不!”我們的“院士”稱號上凝聚著無數同事們的辛勤勞動,凝聚著我們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可能永葆青春,但我們必須永保清白。

◆人無完人,院士也如此。有些媒體宣揚的話過了頭,會招致一些人的非議,也引起院士們的煩惱。説過頭了的炒作起的作用適得其反,這是應該設法避免的。社會上的各種現象也會在院士群體中有所反映,每個院士都應該嚴肅地思考問題並身體力行,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來維護院士群體的集體榮譽。在當前科技界和社會上一些地方呈現浮躁傾向的時候,院士們更應嚴於律己,力爭為社會進步、國家強盛作出更大的貢獻。要發揮好院士群體這一重要智力資源的作用,離不開院士們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援和監督。

光明日報 2003-9-1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