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繪中國 測繪部門全力構築地理資訊系統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如今到一個較發達的地區參觀,主人往往會先給客人在電腦前演示一番。通過演示,客人能直觀地了解到該地區的地理地貌、建設規劃、發展遠景等資訊。何以能如此,就是因為有了數字地理資訊。在我國地理資訊系統的建設中,測繪部門一直髮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建立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國家測繪局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構築統一的地理空間基礎平臺。

    從上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相繼推出資訊高速公路、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數字地球戰略。順應經濟全球化、全球資訊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把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列入“十五”計劃。一些部門和地方陸續提出數字中國、數字區域、數字國土等概念。

    測繪行業過去提供給人們的終端産品只是地圖。提起地圖人們不會陌生,有日常人們用的平面交通圖,還有軍用的地形圖和建設施工用的地形圖。這些地圖的一個特點就是把地面的形狀畫在紙上,給人提供的是一種對地形的模擬資訊。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僅僅提供模擬資訊已經遠遠不夠了。人們要將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地上、地下所有的地理資訊都裝進電腦裏,需要大量的數據。

    國家測繪局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測繪事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把建設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作為“十五”期間的一項中心工作,加緊實施。這個框架包括四大體系,即基礎數據體系、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組織機構體系、數據交換網路服務體系。框架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5至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上述四大體系,實現多尺度、多解析度、現勢性好的基礎地理資訊數據的全國覆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提供地理空間基礎平臺,為政府和全社會準確及時地提供三維空間定位數據、基礎地理資訊數據及其應用服務。本著“需求牽引、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這項工作目前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要把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用數字表達清楚,這個數字量的浩繁可想而知。測繪行業的數十萬職工,肩扛儀器,邁開自己的雙腳,在基礎數據體系建設方面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在平面基準方面,他們建成了一批衛星鐳射測距站、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站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跟蹤站,布設了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高程基準方面,建成了近23萬公里的全國一、二等水準網,完成了我國三期一等水準復測數據的綜合處理,獲得了我國大陸近50年來現代地殼垂直運動速率值和我國大陸陸地垂直運動總趨勢為南升北降等重要成果。重力基準方面,基本完成了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建設。在國家基礎地理資訊系統建設方面,建成了全國1:400萬、1:100萬、1:25萬數據庫,重點江河洪水防範區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庫和幾十個城市1:500至1:2000大比例尺地圖數據庫,加快了基礎地理資訊數據庫建設,1:5萬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柵格地圖數據庫已建成。據統計,我國目前已建成覆蓋全國、全省的大型地理空間數據庫和專題數據庫超過100個,數據總量超過1250GB。同時,國家基礎航空攝影的組織管理得到改進,建立了分區定期航空攝影機制,從而使基礎測繪數據源的瓶頸制約有所緩解。目前,覆蓋全國的航片達500萬張以上,已有衛星影像50多萬景,數據量達140TB。

    為了高品質、高水準建設數字中國,國家加大了對測繪的投入,測繪行業也積極組織力量自主開發,使我國測繪技術支撐條件明顯加強。1999年開始建設的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使測繪部門在航空航太遙感數據處理、基礎地理資訊管理服務、基礎地理資訊數據生産、基礎地理資訊數據傳輸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明顯增強。目前已建立了1個國家級基礎地理資訊中心,31個省級基礎地理資訊中心,3個國家級(兼所在省)基礎地理資訊數據生産基地和28個省級基礎地理資訊數據生産基地,構成了以航空航太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基礎地理資訊管理服務技術體系、基礎地理資訊數據生産技術體系、國家基礎地理資訊系統數據傳輸網路等4個單項工程為骨幹的現代化測繪技術體系,從而使我國基礎地理資訊數據的規模化生産能力上了一個新臺階。

    作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省級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也已取得重大進展。陜西、海南、山西等10多個省區和北京、上海、廣州等40多個城市明確了“十五”期間數字區域建設的總體目標和任務。

    人民日報 2002年11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