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史前古動物的“長征”路線  

    50萬年以前,地球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北京週口店,人類尚在“沉睡”,大型哺乳動物是那裏的主人。然而,隨著第四紀冰川運動進入間冰期,動物們無法適應環境,只好逐漸由北往南方遷移,找尋更舒適的棲居之地。

    在上世紀60年代末,考古學家在台灣海峽發現了這種古動物的骨骼。於是,一個“謎”隨之産生──古動物們究竟選擇了什麼方式、花了多少時間、以什麼樣的路線來到了台灣?

    再久遠的歷史也終會留下蛛絲馬跡,不久以前,隨著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考古學家終於找到了線索,一個亙古之謎的答案逐漸變得清晰。

    從北京週口店出發,途經如今的東南沿海───當時的濱海平原,假道舟山,抵達台灣,這就是遠古時期古動物從北向南跋涉的“長征”路線。

    一次民間考古發現

    去年8月的一天,浙江舟山的漁民們像往常一樣起錨出海,來到附近海域撒網捕魚。傍晚收網時,一位來自岱山漁山漁區的“漁老大”在一些砂石堆中發現了一塊從來沒有見識過的石頭,這塊石頭形狀怪異甚至顯得有些恐怖,約一塊普通的磚頭大小,呈深褐色,凹槽分明,有棱有角。“老大”的第一反應是要把石頭扔回海底,但轉念一想,不妨放在家中,説不定還能噹噹什麼盆景。

    漁山“老大”家中有一塊奇怪的石頭,這一消息在舟山的漁民中像風一樣流傳,傳到後來,有人説,這是“海龍王”的牙齒。舟山很小,消息很快也傳到舟山博物館館長胡連榮的耳朵裏。老胡是個有心人,近年來,他經常聽説有漁民在舟山海域打撈到一些奇怪的石頭,聽漁民們的描繪,這些石頭非常像一些化石,但遺憾的是,漁民們無一例外把那些石頭當作普通的砂石還給了大海。

    憑著一種職業特有的敏感,老胡決定去見識見識這塊“龍王石”。見到這塊已經被“漁老大”當作神物一樣供起來的石頭,胡連榮馬上明白了,這肯定是一塊在海底沉睡了幾萬年的動物骨骼化石。經過老胡的苦口婆心的説服,性格爽直的漁民答應把石頭以象徵性的價格賣給舟山博物館。

    此後,陸續又有一些漁民先後在岱山的漁山和定海的冊子海域發現了一種動物的下頜骨,在普陀的蝦峙海域則打撈上了鹿角和鹿的頭蓋骨,老胡則一一把那些在不同海區“捕撈”到的古動物骨骼化石買到了博物館中收藏。

    胡連榮告訴記者,今年8月,又有一位漁民在海上“捕撈”到了一塊巨型古棱齒象骨骼,光是牙齒部分就重達20多公斤,這是舟山海域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動物骨骼化石。

    不久前,胡連榮一行攜帶著這批在舟山海域發現的古動物骨骼,幾經輾轉,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鑒定,並找到了中國從事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的權威祁國琴教授。祁國琴教授等對這批古動物骨骼進行鑒定後確認,它們分別是2.5萬年前的大型動物古棱齒象牙齒、德氏水牛下頜骨、犀牛下頜骨、水鹿部分頭骨和角等4種骨骼。

    祁教授興奮地告訴老胡,這批古動物骨骼具有非常高的考古研究價值,不僅充實了週口店古脊椎動物的研究資料,同時也印證了長期以來的一種猜測,為古脊椎動物從南到北的遷移歷史和路線找到了有力佐證。

    科技日報 2002年9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