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中藥學家和生命科學家大膽“牽手”  

    中藥作為中華民族發展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在現代生物醫藥時代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上海舉行的“浦東創新創業周”活動中,上海中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惠永正呼籲中國的中藥專家與生命科學家大膽“牽手”,共同推進傳統中藥走向現代化。

    惠永正説,雖然幾千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傳統的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很有療效,但其科學基礎和藥控要求誰也説不清楚。傳統中藥迫切需要借助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神經學、合成化學等現代醫藥研究手段,將浩瀚、散落的數據組織起來,弄清其活性組分的結構及作用機理。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中藥也可以在現代生物醫藥的開發中大顯身手。“現代藥物的開發其實就好象是一個釣魚過程,用功能基因中的‘靶蛋白’這只魚鉤,從‘化合物庫’這個魚塘裏,釣上來的魚就是最有效的‘先導化合物’。”惠永正繪聲繪色形象地比喻説:“目前,現代生物學已經將‘魚鉤’已經發展得很完善,但釣魚要有所收穫,關鍵還是要尋找到一個好魚塘,中國傳統的中藥就是一個最好的魚塘。”

    中國有12800種藥材可以用,有1萬多個中藥處方,早在西元前3世紀,《皇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三部著作就已奠定了中國中醫藥學初步的理論體系。現代生物醫藥的開發不僅可以在這個有效的“化合物寶庫”裏按“材”、按“方”或按“理”求藥,而且,傳統中藥還可以提供一些新的藥物篩選模式,或是提供有活力的子結構,作為藥物組合合成的起點。

    隨著化學藥品毒副作用不斷出現,國際科學界開始把目光轉向更為自然的傳統醫藥領域。不久前,英國、法國和德國醫學人員及生物分子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傳統中藥名方“當歸龍薈丸”的一種成分有抗血癌功效,並申請了專利保護。美國一家著名的醫藥公司目前也已經選擇了四個單味已上市中藥進行再臨床試驗,試圖找出其中的有效成分。

    “加快我國傳統中藥的研究創新已刻不容緩,沒有創新,就沒有自主的智慧財産權,也就沒有市場。”惠永正説。目前,國際市場每年中成藥銷售額高達100億美元,並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而作為中藥發源地的中國,僅佔其中3%至5%的市場份額,且大多作為原料藥出口。

    近年來,中國的中藥生産工藝雖然有一定提高,但離現代化醫藥工業優質、標準的生産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尚未從根本上擺脫作坊式生産的局面,缺乏統一、嚴格的標準規範。而日本、南韓、東南亞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中藥企業,從中國低價購入原料藥就地粗加工後,運回國內二次加工,不僅佔領了國際市場,而且以高價返銷中國市場,“洋中藥”已佔據了中國中成藥市場的三分之一。

    為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上海中藥創新研究中心今年已建立起中醫藥資訊庫系統,為傳統中醫藥與現代藥物研究結合提供了一個領先世界的數據平臺。據惠永正介紹,該資訊庫目前已收集了中西醫描述的20大類、1200種疾病數據;收錄了1950年以來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提及的、有臨床醫案或治療效果數據的處方;9500個中藥中含有的化合物;近萬種中藥植物藥的命名、性味、歸經、形態、産地、藥理、臨床應用和化學成分等數據,為中國科學家研究中藥及研製新藥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中國醫藥市場資訊網 2002年9月16日


各學科專家為資訊時代中醫藥現代化獻計獻策
香港實施中醫藥全球推廣戰略
香港中文大學擬與內地合作開展中醫藥臨床研究
專家認為:加速中醫藥現代化進程刻不容緩
中醫藥發源地陜西大力發展現代化中藥科技産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