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受虐男孩的暴力傾向與基因有關  

    據路透社1日報道,科學家日前在研究中發現,那些遭受過來自家庭或其他方面虐待的男孩長大後具有暴力傾向的原因與基因有關。

    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同時任職于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和美國 威斯康星大學的泰裏墨非蒂説,她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人體內有一種基因,能控制體內A型單胺氧化酶的産生,而這種酶又能分解掉人體內傳遞情緒信號的化學物質。如果某人小時侯遭受過暴力對待,這種基因就會發生變異,使A型單胺氧化酶減少,進而讓人容易産生包括暴力在內的情緒化行為。

    該研究小組説,體內發生基因變異的人長大後發展成反社會性格的幾率比基因正常的人高9倍。反社會行為表現為在青春期好鬥、好撒謊、偷東西和不服管束。等到了成人階段,他們就會經常作出違法的事情,好勇鬥狠,並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毫無悔意。

    調查發現,雖然在小時侯遭受過虐待的被調查者中,只有12%的人酶的活動減弱,但在他們那一代的暴力犯罪記錄中,這樣的人佔了44%。

    至於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産生暴力傾向,研究小組説,這種基因目前只在X染色體上找到。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有X和Y兩種染色體,女性兩條X染色體上的基因作用相互抵消了。

    新華網 2002-8-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