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大膽提出太空移民設想  

    -太空移民一夫一妻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人類學家約翰-莫爾在一次關於星際旅遊研討會上,提出了用鐳射作動力把人類運送到恒星上的大膽設想。他認為這批運送到恒星的地球人如果再掌握人類學家的專業技術,在不久的將來,暢遊星際空間將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於地球與星際之間的距離相差甚遠,這批運送到恒星的人不可能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返回地球,因此,他們必須能夠保持一定的人口數,並能夠建立一個新的、能夠生存的人類群體。

    莫爾教授是研究居住在美國大平原的夏安族印第安人專家,他用自己的電腦軟體程式“安思波普”推算要運送往恒星的人數。這個數目應當是最少的,也是最恰當的。莫爾教授首先確定了這個人類群體的規模和組成、死亡率及婦女的生育率,然後再把這些作為基礎進行推算。他用小型人類群體人口數作為基礎,然後採用不同的姻親關係,以確定哪一種情況最好,但是,每一種設想的太空人生活方式都不能與現在的人類生活方式差別太大。“送往太空的人的生活方式與模式應當是他們比較熟悉的,或者比較習慣的,否則他們可能會發瘋的。”莫爾教授説。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莫爾教授説,移民太空的人數要盡可能的少一些,而且,最好採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體制與習俗,因為這樣的話,就可能使得這樣的一個社會單位能夠存留下來,其成員也會不斷增多。這些成員可能需要一定的社會關係與聯繫:每個人都可以結婚,他們可以在年齡相差2-3歲的10多個不是近親的人(至少是第二代表兄妹)當中挑選適合自己的人作為伴侶。夫妻雙方要盡可能地在晚些時候生育孩子,因為這樣可以拉大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年齡差距,也能夠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從事必要的工作。莫爾還舉出了波利尼西亞殖民地居民推遲生育孩子成功的例子。

    -挑戰:疾病與基因漂移

    然而,這種由一小部分祖先代代相傳繁衍生息形成的社會將面臨著一個最大的挑戰,那就是一種疾病將可能因此成為整個群體所有人口共有的疾病。

    這種情況並非杞人憂天,在德國猶太人的身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早在15-16世紀,一群居留在萊茵河地區的德國猶太人組織起來,向東歐地區遷移,後來又向北美和以色列遷移。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得了遺傳性的疾病,如泰薩克斯氏疾病,這種疾病在德國猶太人身上的發病率特別高。

    另外一個更為深層的問題就是“遺傳漂移”,也就是説在一個小的、與世隔絕的種族裏,可能因為偶然性而不是自然選擇,而發生基因面貌頻率上的偶然波動。由於基因的頻率偶然波動不是按照可能的隨意性發展,從而可能導致孩子是由一個有缺陷的基因與其翻版發育而成的,而不是由兩個健康的基因或者只有一個變異的基因發育而成。德國猶太人就患有這種疾病。另外,由變異基因發育而成的孩子患乳腺癌的可能特別大。

    根據莫爾教授的推算,80至90人將可能使一個社會群落的人口上升到180人,然後能夠在這個數目上保持2000餘年。不過,猶他大學的人類遺傳學家丹尼斯奧羅爾克博士認為,人口規模達到這樣程度的人類群體不是一個典型的人類社會團體,這樣的一個群落從一開始也不會存在有遺傳漂變的問題,如果這個小小的群落在40代之後仍然與世隔絕,就有可能産生這樣的問題。

    -地球人將理解不了太空語言

    與任何在文化上與世隔絕的、近親聯姻的人類群體一樣,太空居民將可能發展、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規則。

    密歇根大學人類語言學家莎拉-湯姆遜博士認為,這些太空居民應當説英語,因為在地球上195個國家中,有51個國家把英語作為自己國家的官方語言。這並不是説太空居民在文化上和種族上不應當取長補短,相互混合。不過,莎拉博士認為,在太空居民在太空居留後不久,他們的孩子就可能説出另外一種英語方言,即“太空英語”。太空居民們不斷創造一些生字生詞,而他們的孩子也不斷地創造一些俚語,太空居民的詞彙與地球人類的詞彙將會有很大的差異,諸如雪、雨、冬天、摩天大樓之類的詞將會在太空居民的詞彙裏消失。

    雖然如此,莎拉博士認為,太空居民的話語還是可以理解的:早在17世紀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到今天還能夠為人們所接受,為人們所理解。不過,英語與德語相互之間卻是不可理解的。這兩種語言在2000年前由原型西日爾曼語發展而來。如果不接受特殊的訓練,今天,誰也不可能讀懂喬叟600年前寫的作品,或者裴歐沃夫1000年前的作品。因此,莎拉博士認為,在經過了500至1000年之後,地球上的人類也就可能不理解太空居民的話語了。

    英國倫敦漢默史密斯醫院的臨床醫生、天體物理學家凱文方博士認為,太空居民的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語言上都將與地球的孩子有所不同。“太空孩子也許能夠適應他們生存的環境,但是,他們卻不能生活在地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凱文説。太空孩子的骨骼、肌肉,甚至他們的方向感都能夠適應零重力的太空生活,而他們將很難適應地球有重力的生活。

    也許太空人的智力也將是大大不同的。“第一批太空居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能夠發現陸地,然而,經過幾番波折努力之後,他們是不會發現陸地,至少説他們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也將不會發現。這些太空居民再也不會感到貧困或者饑餓。”凱文博士説,那些希望居住在太空結成一個緊密相聯的社會、而又不能返回地球的人可能是那些宗教團體,而這又將産生一系列的太空人類學問題。楊孝文

     《北京晨報》2002年6月24日


茫茫太空苦“覓”水
"奮進"號宇航員完成太空行走
空間站居民創太空停留新紀錄 迎來第189天
泰國富豪排隊遊太空
永遠的加加林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