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成功完成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  

    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的努力下,一項為探討沙塵物質的啟動、傳輸機理而專門設立的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近日順利完成。

    近年來,沙塵暴天氣的頻繁出現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沙塵暴又稱塵暴,是指伴隨較強烈天氣的長距離推進過程中,攜帶大量的沙塵顆粒的大風,對過境沿線裸露、疏鬆而又乾燥的地表進行更強烈風蝕的一種中尺度的災害性天氣。

    據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的主要完成人王濤介紹,沙塵暴以其具有延伸高度達數百至數千米,移動速度在每秒10米左右和形成蘑菇雲狀的沙塵暴壁而著稱。其中最大暫態風速可超過每秒30米,特強沙塵暴過境時的能見度小于50米,甚至為0米。因此,關於沙塵暴的研究與防治工作對人們的生産生活來説極為緊迫和重要。但是,由於沙塵暴的室內模擬實驗——風洞模擬實驗難度很高,長期以來有關沙塵暴形成條件和機理的資料比較少,不能滿足研究和防治需要。此次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為給沙塵暴防治工作提供切實可靠的理論依據,特地進行了沙塵暴室內模擬實驗,並從實驗結果中得出重要結論。

    通過實驗,專家們發現,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發展的首要環節。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項實驗還證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專家認為,植物通常以3種形式來影響風蝕:覆蓋地表,使覆蓋部分免遭風蝕;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等的運動。

    此外,通過實驗研究人員得出一條結論:沙塵暴發生不僅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産物,而且與人類活動有對應關係。人為過度放牧、濫伐森林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尤其是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據王濤介紹,這項研究成果將為我國制定西部開發的政策法規、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併為我國政府實施《中國防沙治沙工程規劃》和《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供技術支撐。(張燕)

    新華網 2002-6-11


我國北方沙塵暴源區含塵量測明 乾旱湖盆河床是首惡
植樹造林難治沙塵暴 我國防治沙塵暴有兩大誤區
林業局副局長詳解沙塵暴成因
國際社會將聯手防治東北亞沙塵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