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事跡介紹  

    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獲得者

    張光鬥 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60多年來,在水利水電工程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創造性貢獻,編寫了《水工建築物》等3部學術著作;發表了“重力壩的滲透壓力計算”等20多篇學術論文。曾負責設計密雲水庫、漁水溪等水電站,為葛洲壩、丹江口、三門峽、小浪底、二灘、三峽、龍灘、小灣等多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提供技術諮詢,解決了許多關鍵技術難題。

    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

    柳百成 鑄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在國內較早提出用電腦技術改造傳統鑄造行業,在開拓鑄造過程宏觀及微觀模擬倣真新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長期研究鑄鐵結晶凝固過程及石墨形態控制機理,為提高球墨鑄鐵性能及開發新型鑄鐵奠定了科學基礎。

    劉友梅 電力機車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株洲電力機車廠高速動力研究所所長。我國電力機車發展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主持了我國第一代電力機車的三次重大技術改進,第二、第三代電力機車的研製開發,創造了240KM/H的“中國鐵路第一速”。主持第四代電力機車的研製,實現了我國鐵路機車交流傳動技術和高速技術“零”的突破。

    姜文漢 光電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在精密軸係理論和技術、固定式光學測量系統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工作。1979年在我國開拓自適應光學方向,建立整套基礎技術並主持研製多代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系統。在自適應光學和光速控制兩方面均作出重大貢獻。

    沈昌祥 資訊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計算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在資訊工程與電腦安全領域中,研製成功海陸相容的資訊處理系統、保密通信電報網路系統,並主持研究電腦安全作業系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要著作有《實時系統軟體設計初步》。

    師昌緒 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我國高溫合金技術開拓者之一。領導研製出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開發了我國第一代鐵基高溫合金、耐熱腐蝕鑄造鎳基高溫合金及低偏析高溫合金,研製出抗尿素腐蝕無鎳不銹鋼及不含鉻、鎳的鐵錳鋁係奧氏體鋼。

    黃培雲 粉末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我國粉末冶金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創立了著名的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航太、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規則溶液活度系數的計算模型、三元參數計算三元係相圖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級快速凝固制取非晶,準晶和微晶金屬粉末理論。

    朱建士 流體力學、爆炸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及檢驗其爆炸性能的試驗結果分析工作。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參加核武器的改進和小型化工作,參與的核武器研製取得重大進展,使我國核武器的物理設計接近國際先進水準,為各次核子試驗的成功和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錢皋韻 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研究員。先後在熱核聚變和鈾同位素分離的科學研究及其組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氣體擴散機中核心元件———分離膜研製的創始人之一。在我國鈾濃縮技術向離心法過渡的決策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負責主持並參加了完整的離心機研製體系的建立,併為促進科研成果迅速向工業化轉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丁大鈞 結構工程專家。30多年來,對砼和砌體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包括大量砼構件剛度裂縫短期和23年10批長期試驗。其中一批長期試驗持續6年,是當時世界上最長、最完整的。建立了我國砼結構使用設計計算體系,被國家規範採用。他改進過框架、薄殼、彈性地基梁、薄板等計算,提出過“框架旋側力矩分配法”、“有限基本構件法”等分析方法。

    鬱銘芳 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參加籌建我國首家自行設計建設的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紡出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學纖維,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率先提出關於噴絲成布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的建議。1990年投身於“年産7萬噸聚酯切片”的建設工作,該項目對於根本改變上海紡織化纖原料依靠外來供應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正國 創傷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研究員。在國際上第一次系統闡述了衝擊波致傷機理和防治措施,使該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通過對創傷彈道學的系列研究,在國內首先提出高速武器的致傷機理及防治原則。率先開展了交通事故傷研究,主持建立了國內唯一的、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大型撞擊傷實驗室。

    劉玉清 放射—醫學影像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我國心血管放射影像學主要創建人。在支氣管造影、肺膿腫、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動脈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診斷研究,以及近年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和心先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術應用研究中,業績卓著,為推動我國放射學和醫學影像學事業的發展和國際學術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張壽榮 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鋼鐵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參加鞍鋼恢復生産,推行高爐爐頂調劑法和低錳煉鋼鐵的冶煉使鞍鋼全國領先;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使國內第一座100M3以上大高爐順利投産;利用1513M3設備建2516M3四高爐並提出煉鐵系統技術進步總規劃;組織新技術消化和前工序老廠技改,完成轉爐復吹、全連鑄等新技術和新産品開發。

    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獲得者

    謝咏山 冶金機械專家,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在“135MM親水涂層鋁箔生産線關鍵技術攻關”課題中擔任總設計師,負責生産線的總體設計、工藝佈局、單機設備選型及控制系統的方案設計。在“1500MM卷板貼塑生産線”的開發設計中任總設計師,負責生産線的總體設計、關鍵技術攻關及單機設備選型。

    周萬幸 雷達系統工程專家。在我國第一部車載式相控陣雷達的研製中,參加了測高精度技術攻關。主持完成了某遠端雷達的研製。1997年擔任國家某國防重點工程艦載相控雷達總設計師,該雷達的技術水準屬國際前沿,國內領先,他已成為雷達研製的新一代學術帶頭人。

    李旺興 有色金屬冶煉專家,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兼鄭州輕金屬研究院院長。主持開發了以“管道化溶出”、“選礦拜耳法”、“樹脂法回收金屬鎵”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準科技成果。依靠科技進步使氧化鋁增産40萬噸,能耗降低500公斤標煤/噸氧化鋁。成功開發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選礦拜耳生産氧化鋁新工藝”。

    陳德輝 氣象數值預報專家。先後獨立提出了一個預報性的積雲對流過程參數化方案和一個改進的垂直湍流過程參數化方案;主持開發了新一代全球熱帶氣旋數值預報系統;參加了“颱風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的建立,並主持完成了該系統中的一整套物理過程參數化方案。主持完成了“下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的研究開發”;提出了發展我國新一代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的設計方案。

    劉志紅 腎臟病專家。從事腎臟病基礎及臨床研究10餘年,在IGA腎病發病機制、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機制及其防治措施、腎臟疾病基因多態性與臨床表型之間的關係及其在個體化治療中的應用和糖尿病腎病分子病因學等一系列課題中進行了大量前沿及創新性工作。

    《人民日報》 2002年06月04日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2002年科技獎頒獎
北京科技獎也要公示
科技貢獻傑出 四川兩名科學家獲政府80萬重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