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述説“水稻基因圖譜”幕後故事  

    中國科學家通力合作、獨立自主繪製出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使人類第一次在基因組層面認識水稻,這一消息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人們注意到,在《科學》雜誌這篇科學專論的4名主要作者于軍、胡松年、王俊、王開書外,“其他作者”多達90余人,分佈在國內12家科研單位。這麼多科學家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承擔此次框架圖最多工作量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基因組生物資訊學中心執行主任汪建説:“完全是‘大科學’本身具有的極大魅力,吸引著科學家們走到一起!”

    汪建把參與框架圖工作的科學家譽為“科技界的志願者”。他説,眾多作者都是各領域的頂尖專家,他們的加盟,完全是自願、自發、無償的一種個人行為。這些專家都認為,參與這樣的項目,對中國、對人類都極富意義,所以,在本單位的支援下,很多人犧牲了個人時間和精力,甚至是自帶設備前來加盟。“所有參與的科學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出糧。而華大中心對他們無以回報。他們的付出,只能在這份長長的專論作者名單中體現一二”。

    在多領域專家的通力合作下,項目啟動僅一年多,就得以在去年9月5日進行第一次論證、9月7日通過論證、9月18日進行項目數據凍結。“如此快的進度極為罕見”。

    在長長的作者名單中,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基因組生物資訊學中心主任楊煥明位列最後,倒數第二位是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倒數第三位是原中科院遺傳所副所長朱立煌。對此,汪建解釋説,這完全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在國外,誰是項目的老闆,誰的署名就在最後。汪建説,項目協調人楊煥明博士其實就是項目負責人,是“掌舵的”。他的工作是對各合作單位、研究的各個環節進行隨時的策劃和協調。

    屢次在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計劃中露臉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是何角色?汪建主任解釋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是1999年成立的一家基因研究機構,民間性質,500多號員工中僅有8人人事關係挂在中科院。但是,正是這家民間研究機構,在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01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評選中獨中兩元———人類基因組1%框架圖完成和水稻基因組計劃階段性成果,分別被列為第二、第三項獎。一個單位在同一年度有兩項科技成果得到進展獎的認同,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華大3年邁上3個臺階,折射出了中國基因研究的進步:1999年上半年,華大等3家國內機構合作啟動了耐熱菌基因組測序工作,測序量為300萬鹼基;1999年下半年,華大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合作,接受“中國卷”測序任務,測序量為3000萬鹼基;2000年5月,華大啟動水稻基因組測序項目,測序量一下猛增至約4.6億鹼基。從國內合作到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再獨立完成項目,“走到第3步時,已表明瞭中國人不但有能力參與國際合作,而且已躋身於國際前沿水準。説明中國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電腦科學、軟體開發綜合技術等領域,都把很多國家甩在了後頭——因為目前能夠獨立完成測序的還只有美國。因此,水稻基因圖譜的分析完畢,對中國對世界,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貢獻”。

    談及下一步的科研目標,華大的科研人員雄心勃勃。他們將力爭在年底拿出水稻基因組工作完成圖。接著,將啟動雜交稻母本基因組研究(此前進行的是父本基因組研究),以及完成豬基因組研究,而豬基因組的鹼基是水稻基因組鹼基的7至8倍。

    “華大目前還欠債1個多億。”華大新聞發言人稱。據華大科研人員透露,儘管中科院、科技部先後對項目撥款,杭州華大的所在地杭州市政府也對華大鼎力扶持,但還有大量資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陳娉舒)

    中國青年報 2002-4-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