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科技日曆:6月20日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20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綜合消息

1643年6月20日 托裏拆利實驗

今天是6月20日,1643年的今天,義大利物理學家托裏拆利與維安尼一起在佛羅倫薩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托裏拆利實驗,他將一根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灌滿了汞,並倒立於汞槽中,發現汞面下降,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間是真空,76釐米高汞柱的形成是大氣壓力的緣故。托裏柏利的實驗結果傳到法國後,在法國學術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帕斯卡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了著名的帕斯卡原理,這一原理也是水壓機的理論基礎之一。幾乎與此同時,德國人蓋裏克也正獨立地進行此項研究,1650年,他製成了第一台活塞真空泵,並於1654年,在馬得堡進行了著名的馬得堡半球實驗。這個著明的實驗又一次證明,空間有大氣存在,且大氣有巨大的壓力。19世紀中後期,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生産力和科學技術實驗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真空技術的發展。從1850年到1865年先後研製成功白熾燈泡,陰極射線管,杜瓦瓶和壓縮真空計。20世紀初開始製造真空電子管,使真空技術向高真空發展。自此真空技術開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子物理實驗和通信對高品質電真空器件的需要,更加促進了真空科學的發展。

1409年6月20日 明十三陵開始營建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寢的總稱。自永樂7年即1409年6月20日修建“長陵”始,到清順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時間長達200餘年。按陵墓建造的先後順序,其陵墓名稱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在整個陵區中一共埋葬著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貴妃和數十名殉葬宮人。陵區內還建有妃子墓7座、太監墓1座和行宮、園囿等附屬建築,全部陵區面積達4000公頃。專家學者認定,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16個皇帝,有13個葬在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建都南京,死後葬于南京鍾山,稱為孝陵。第二代皇帝朱允炆,在叔侄爭奪皇位的戰鬥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到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死後葬在距北京城區50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長陵裏。從朱棣起,至末帝毅宗朱由檢止的14位皇帝,除景帝朱祁鈺因英宗復辟死後葬于京西的金山之外,其他皇帝都葬在十三陵。

皇帝建陵選址最講“風水”。十三陵所在地被認為是風水寶地。明朝永樂年間,江西術士廖均卿説昌平北有“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當朝皇帝朱棣決定在此建造陵墓,並改黃土山為天壽山,于1409年6月20日開始修建長陵。十三陵的陵園廣袤寬闊,燕山余脈自西北逶迤而來,成為天然屏障;幾股河水在平原交匯後,緩緩東去。這裡山巒起伏,林木蒼翠。陵園營建時,四週因山勢築圍墻,總長達12公里,圍墻險要處設十幾個關口,並建城關、敵樓,駐軍把守。設口駐軍,除保衛陵園之外,還有捍衛京師的重要意義。因為陵園地處京北要衝,北通要塞黃花鎮,西達居庸關,東接薊、遼,其位置猶如京北門戶。

最早修建的長陵在十三陵中規模最大,從一進大宮門就應該算是長陵。它有最長的神道,最大的碑亭和碑,最大的享殿和最大的寶城。這些都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修建長陵的寶城和地宮用了4年的時間,寶城包括城墻和方城,中間是埋葬朱棣的墳山。長陵的碑亭和神道兩旁的石像是在寶城和地宮建成後20多年才修建的。

十三陵佈局莊嚴。如果是皇帝生前自己營造的,規模都較大;死後由下一代營葬的,規模就略小。十三陵的營建究竟用了多少人力,沒有明確的記錄,但據《明實錄·仁宗實錄》記載,營建獻陵時,一月之中直接服役的軍匠將近18萬。由此可見,營建十三陵所用的全部人力。

到清朝末年,十三陵因嚴重失修已殘破不堪。新中國成立後,對長陵、景陵、永陵進行了修整,1959年,又在定陵建成了博物館,現在,十三陵地區已成為現代化旅遊勝地。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