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也能種出沙塵暴  

      ■本報北京3月20日電

      “盲目種樹會給幫忙。”今天,我國防止荒漠化問題專家馬文元教授説,“為了治理沙塵暴而植樹,但又不講科學植樹的方法,這樣反而會‘種出’更多的沙塵暴。”

      馬教授所在的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位於北京香山風景區。平日林木蔥蘢堪稱花園的單位,今天也是黃土滿天。作為防止荒漠化研究室主任,這位專家的話有些苦澀:“我這裡也在劫難逃。一看北京的天,好像是在西部的沙漠裏。”

      這位專家説:“挖草種樹,砍灌木種喬木,不重視‘鄉土樹種’,盲目引進外來品種,這是一種錯誤的種樹方法。在西部乾旱地區,如果樹活不了,挖開的土水分更容易散失,土地更容易荒漠化。大風一來,反給沙塵暴幫了忙。”

      “西部有些地方,按氣候條件,只適合種草、耐旱的灌木,不適宜種樹。特別是楊樹等喬木,在一些缺水的乾旱地區,不宜大面積種植。樹木的蒸騰作用相當於抽水機,當沙漠地區寶貴的地下水被抽走後,樹木只有死路一條。”這位學者説,西部植被建設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荒則荒。”

      砍了長得好好的紅柳等灌木,為了好看,花大錢改種整整齊齊的楊樹,西部一些城市“植樹造林”的做法,遭到這位專家的批評。“那些在荒山上,只挖個魚鱗坑不種樹的形象工程,更讓人生氣。如果不挖開,起碼還有點草皮在起保護作用。”

      “不要以為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從東北、華北到西北,都應種整整齊齊的高大樹種。”馬文元教授指出,“目前,一些單位為了商業利益,盲目炒作樹種,吹噓自己的樹種長得好。在苗圃長得好,不一定在大田就能長好;在華北長得不錯,不見得在西北就適合。而引進樹種的單位,更應該多種當地的‘鄉土樹種’,它們土生土長,適合當地鹽鹼等條件。‘適地適樹’是講科學的做法。”

      對“年年種樹不見林”的現狀他也很無奈:“種樹,要講科學;治理沙塵暴,要在科學的基礎上行動。統計種了多少樹,撥付了多少經費,是不是也應有更科學的制度?”

      今天,馬文元,這位一生從事防止荒漠化研究的60余歲老人,在首都北京,要穿過風沙,一步步從辦公室走回家。(王堯)

    《中國青年報》2002-3-21


沙塵源地和沙塵暴傳輸路徑
根除沙塵暴目前尚無可能
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生態移民 京津風沙防範要治源
沙塵暴借助風力愈演愈烈 沙塵天氣東移南進
近年我國出現的大風和沙塵暴災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