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提案直擊科技産業  

     從天到地,從海洋到沙漠,有的是熱點,有的是冷門。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協委員提出了近800件諫言科技發展的提案,或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或在分組討論上激越陳詞,到處是真言,遍地是黃金。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視角,相同的是對中國科技大發展的關切和期望。

    入世後我國諸多産業都將受到新規則的衝擊和影響,各大産業進行相應的戰略調整和刺激技術進步勢在必行。在這近800件關係科技發展的提案中,諫言各大産業如何在入世後有效地趨利避害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等話題貫穿其中。

    汽車工業大有可為

    汽車工業可能是我國入世後“近期挑戰多,遠期利益多”最有説服力的例證。對於今後世界汽車工業僅存“六大三小”,我國汽車工業將“全軍覆沒”的擔憂,來自一汽集團的胡宏敏委員不以為然。

    胡宏敏説,我國的汽車工業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在高性能、高水準、高品質、高檔次上無法與“洋人”競爭,但我國擁有巨大的市場,我國的汽車工業要瞄準國內大部分都處在中低檔消費水準的方向。

    現在我國生産的中重型卡車和低擋轎車能適應國內廣大地區使用,並且已經達到經濟生産規模,成本價格很低,這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優勢。胡宏敏認為,現在要抓住幾條主線做大做強,快速求得發展和完善,就不僅能在國內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支撐起其他車型的發展,中國的汽車工業大有希望。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委員則從“標準之戰”上指出了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他説,西方的汽車工業很難承受從汽油機到電動車的産業改組,因為它不僅僅是發動機的改變,而是整個車身從設計、材料到控制系統,乃至於到空調系統整個設計的變化,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支柱産業面臨著重大的産業調整,付出的代價極其昂貴。

    而剛剛處在起步階段的我國汽車工業則沒有這些沉重的包袱,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電動汽車技術發展的機遇,特別是利用我國在高能電池方面的發展機遇,就有可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讓電動汽車儘早地進入中國市場。

    徐冠華説,屆時就可根據合理的技術標準限制,如配額制,要求進口的汽車中有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而這恰恰是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的“軟肋”,通過實施標準戰略來保護國內的市場。

    製造業不可或缺

    不論是做大會主題發言時的長篇大論還是在分組討論上的只言片語,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朱高峰委員都反覆強調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富民強國之本。他説,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工業。工業增加值不僅佔到GDP的40%以上,而且每年的增長速度比GDP的增速還要快2到3個百分點。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製造業仍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

    經濟學家李京文委員對我國裝備製造業這個最大産業的現狀表示擔憂。他説,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降,一些高盈利的高科技産品市場,如高精度數控機床、無線電話、轎車等,都大幅度地被外國或外商産品所擠佔。我國國內固定資産投資所需設備的68%依賴進口,無線電話市場的95%被外商佔領,高精度數控機床大部分靠進口,設備製造業已丟掉了國內市場的2/3。

    李京文説,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發動機,是以資訊化帶動和加速工業化的主導産業,也是我國發揮後發優勢、實施跨越戰略的中堅力量。沒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就不可能實現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製造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儘快採取有力措施,加速發展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趕上新科技革命,承接世界産業分工的轉移和調整,實現我國産業結構的歷史性跳躍和升級。

    朱高峰、徐性初等6位委員建議,在發展製造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推動大型企業儘快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廣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術創新項目中實行産學研結合。政府應直接或推動建立産業基礎性和共性研究機構,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援,力爭在10~15年內,將我國建成一個世界級的製造業中心。

     能源工業戰略調整

    作為能源生産和消費大國,我國的能源結構亟需優化。“積極推進我國核電發展”、“建議我國本世紀中期核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的聲音在兩會上此起彼伏。

    致公黨黨中央秘書長邱國義委員分析了我國能源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現狀。目前,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潔凈、高效能源的比重太低,而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過高,由此造成的環境和生態破壞問題十分嚴重;石油受資源條件限制,近年來産量徘徊不前,國內供需缺口越來越大,從1993年起我國石油由凈出口變成凈進口,能源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水電開發程度低,西部豐富的水能資源尚未充分利用;煤層氣、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剛剛起步。

    邱國義説,核能是目前最有希望大規模替代石化能源的清潔能源,而且經濟、安全、可靠。我國是世界上核電燃料鈾資源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可滿足發展核電的需要。我國核工業已有40多年發展歷史,掌握了一整套包括設計、建造、運作和管理的核電站技術。在核廢物的處置上,我國科學家也取得了為國際核能界矚目的技術突破。

    本世紀世界核電政策的主流是發展。邱國義認為,核能是可以大規模滿足我國未來能源需要的重要能源,而不只是在某些地區能源供應中起適當的補充作用。他建議我國應採取積極的方針來規劃和推進核電的發展,並要以有競爭力的電價為目標,採取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核電技術,實現核電國産化。

    袁國林等9位委員就我國核電的建設規模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他們説,目前我國在建的600多萬千瓦核電項目在2010年前將陸續建成投産,新的規劃項目很少。而核電建設的中斷,在某種程度上是核技術和核安全的中斷,必將影響我國的核電技術力量,要想恢復則需付出巨大的代價。

    他們建議,應避免出現核電技術的中斷,儘快在“十五”期間優選新的核電項目,力爭在2010年內全國新增核電總裝機量超過1000萬千瓦,每年確保投産200萬千瓦,使我國在本世紀中期核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

    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創新

    目前我國各種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戶,其中科技人員佔30%以上,R&D佔銷售額5%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到15萬家,是支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委員此次的提案便是建言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儘快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使其掌握更多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

    馬頌德説,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建設所需資金少、週期短、決策機制靈活、管理成本低、能夠適應市場多樣性的需求等特點,特別是在創新機制和創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

    但是目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還很低,通常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0%以上,而我國高新區內企業僅為1.92%,區外製造業企業平均僅為0.63%。在“特殊照顧”方面,國家已有的政策尚未得到充分的落實,如1996年的財政部、國稅局的41號文件中的稅收激勵政策在大部分地區並未執行或未完整執行,大部分民營科技企業尚無法享受。

    另外,國家財政安排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預算不穩定,1999年安排10億元,2000年為5億元,2001年為8億元,2002年初步確定為5億元。馬頌德説,“一年一議”的方法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規劃與執行。

    馬頌德建議,在入世後的新規則下,政府要允許各種所有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應稅所得額抵扣和加快固定R&D投入中資産折舊的政策,可首先在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企業中全面試點落實。另外,還要保持國家財政用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預算的持續穩定,並根據中央財政收入的增加,每年提高基金數額。

    《科學時報》2002年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