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科技獎分析:針尖何以難成重錘?

    應當説,近些年來我國科技諸多領域科研項目捷報頻頻,“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世界上首次”“國際領先”“填補空白”,科技報道中這些字眼見諸於報端、熒屏。從單個項目而言,這些科研眾多“針尖”可謂“鋒芒畢露”。

    當換一個視角將會發現:我國能成為世界範圍“領頭羊”的科研領域其實屈指可數,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領域,眾多的“針尖”難以形成重錘,取得重大戰略性突破。2000年,我國科技人員在國際上發表論文數量繼續保持在世界第8位,而科技競爭力在47個國家和地區中卻只排在了28位,這組對比足以道出這種尷尬。針尖何以難成重錘?

    是“針尖”沒有“鋒芒”?談到這個問題,日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于洪志教授有自己的看法:“長期以來,我國科技項目在鑒定方面沒有一個科學化的評判體系和機制,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往往是項目主持人自己找幾個知名人士(與自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開一個鑒定會演示一下,最後當場匆匆給出一個結論,其中‘國際領先’、‘國際先進’能沒有水分嗎?”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選也曾對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嗤之以鼻,“現在科技界都知道,假如完全相信眾多的鑒定會評語和宣傳報道的話,中國早就是一個科技超級大國了。”

    而諸多的“針尖”沒有另辟蹊徑,缺乏原始自主創新,而只是單純地跟蹤、模倣追趕國外,亦步亦趨,也是一大因素。在傳統經濟形態下,這種跟蹤和引進戰略曾起到十分積極有效的作用。然而,一味著重跟蹤,將難以越過跨國公司嚴密的專利壁壘,使這些“針尖”技術的市場應用空間十分有限,並最終形成技術依賴,使我們逐步喪失科技自主能力,尤其在電子、通信、電腦等高競爭領域自主跨越式發展的項目尤為稀少。受人之“約”,何以重錘,這是我國科技競爭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今科技領域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不斷涌現,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這就決定誰也不能在所有領域都具有絕對優勢,加強自主創新,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是一個根本出路。

    針尖成為重錘,不僅要有創新,更是一個組織的過程。沒有相應的規模效應,一枝獨秀同樣可能面臨夭折。美國著名的“阿波羅”登月飛船,就是把眾多已有的先進技術整合起來,實現了技術創新,取得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目前我國科技界相互封閉、重復立項現象突出,缺乏有機的協調,多頭開發、眾多環節脫節。特別是以單項技術研究為主的項目管理模式,使得許多“針尖”項目由於缺乏優化組合與整合,沒有形成“重錘”效應,就無法實現應有的價值。

    同樣,如果“針尖”被束之高閣,不能實現産業化,最後只能生銹。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40%以上,而目前我國每年通過鑒定的數萬多項科技成果中,只有15%-20%左右的成果能夠被轉化,而最終形成産業的還不到5%。近兩年興起的“奈米熱”,美、德、日等國家紛紛制定戰略或者計劃,投入鉅資搶佔奈米技術戰略高地。我國也逐漸對此高度重視,並取得一系列世界矚目的成績,但目前産業化還主要停留在低層次,速度已經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沒有産業化的支援,這種“針尖”成為“重錘”只能是無米之炊。

    所幸的是,新年伊始,加強原始性創新、實現技術跨越首次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科技界採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正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實施重大科學專項搶佔一批科技制高點,並著手科研評價體系的轉變,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和産業化。相信經過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的努力,我國科技競爭力將日趨增強,會涌現更多的“針尖”,針尖最終亦能成“重錘”。

    新華社 2002年2月03日

    


民營企業成為8項國家科技大獎得主
國家科技大獎連年空缺 科技界無法沉默
王選、黃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時代呼喚科學巨人
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有所增強
專家指出:我國科技産業競爭力亟待提高
科技頭獎三屆空缺的憂思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