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莉”之後訪台灣

    初冬時節,應台灣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的邀請,我們在祖國大陸從事水土保持科技教育工作的10位同仁,赴台灣進行了為期12天的環島考察交流活動。我們目睹了今年9月的“納莉”颱風給台灣部分地區造成的巨大土石流災害。據台灣權威人士預測,遍佈全島的崩坍、土石流傷痕的修復,至少是今後10年內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災後修復看水保

    台灣是個多山島嶼,由於地勢陡峻、地質脆弱、河川短促、地震頻繁,每逢颱風豪雨,山區極易引發沖蝕、山崩及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往往造成交通中斷,房屋被毀和人員傷亡。據統計,台灣1999年強烈地震和今年“納莉”等強颱風之後,全島山地的崩坍處由2535處猛增為25845處,是過去的十多倍!而被泥砂封堵堆積的大小河流近千條。

    這次台灣之行,我們分別考察了台北市都會區、台南市三協泥岩、台東市華源坑等十多個水土保持工程,特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參觀台中市南投縣水裏鄉上安村的災情及其災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場面。我們站在被洪水沖毀的街頭一座橋旁向東望去,但見對面被森林覆蓋得很好的山頭間,一道道明顯的崩坍線自上而下佈滿了黃色土石,山洪下泄沖毀的數間房屋已人去樓空,分外淒涼。在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台灣對付沖蝕、崩坍、地滑、土石流等主要災害的主要措施,是集農藝、植生、工程三位一體的水土保持。因此,有關部門十分看重這項工作。據介紹,台灣水土保持局一般每年上撥的水保資金為80億左右的新台幣,近年發生了地震颱風災害後,所追加撥付的投資達70多億元。這使水土保持局下屬的6個工程所及其各縣市水保部門的工作異常繁忙,災後修復的成效也頗顯著。

    生態、生活、生産

    台北市廈門街113巷8號二樓,是台灣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的所在地。該會理事長吳輝龍先生在這裡向我們講出了一個不平常的水保理念,即過去提倡的是生産、生活、生態;如今則排序為:生態、生活、生産。

    考察中我們感到,台灣水土保持界這種生態、生活、生産的理念,絕不是排列上的簡單移動,大體上表現兩個方面的變革。一是水土保持戰略措施由治標到治本,由重工程到重生態。吳輝龍先生向我們介紹,過去對土石流及崩坍地的治理,多僅在中下游興建防砂壩、沉沙池、堤防等,作消極的攔截圍堵,較少針對造成土石流的源頭崩坍作整治復育,而且防災工程以混凝土構造物居多,對自然生態景觀的負面影響很大。這次考察中,吳先生帶領我們一口氣爬上一座山頂,他指著一面已修復完好的蔥翠山坡説,這就是用我們新近設計的一套從源頭做起的治本方案修復好的崩塌地帶,並且儘量採用生態工法來復育大地。他興奮地告訴我們,這套治本的生態理念最終要使本地人生活安心,使外地人旅遊放心,使大地傷癒美貌重新,使産業振興、經濟活絡。

    二是使水土保持工作的軌跡,由過去偏重人治轉變為偏重法制。近年來,隨著台灣工商業的發展和人口劇增,土地資源需求矛盾突出。平川不足向山要。特別是高爾夫球場、休閒區的旅遊設施、墳墓的興建,以及採礦、修路等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對山坡地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對此,台灣相繼頒布了關於水土保持的一系列法規。

    以教育促“保育”

    如果您有機會來台灣環島遊,一定會意外地碰上幾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原來,這是台灣水保部門和院校為提高公民的“水土保持,人人有責”參與意識,選擇一些吸引人的風景園林點興辦的公益性宣傳教育設施。

    苗栗縣大湖鄉栗林村的一片柑橘園內,設置著1989年興建的台灣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台灣水土保持局第二工程所詹所長告訴我們,這片由砂岩、頁巖風化而成的山坡地,過去曾是混生的雜木雜果林,幾呈廢耕狀態。十多年來,工程所在這裡興建了蓄水池、山邊溝,安裝了噴灌等節水設施,並且在橘樹間採用莖葉繁茂的百喜草植生覆蓋,有效地減少了雨水對土壤的沖蝕,從而變成了風景秀麗的觀光型柑橘園。

    在台灣,我們還拜訪了分別設有水土保持係的中興大學和屏東科技大學。中興大學的水保係設在農學院內,辦有學士、碩士、博士班。屏東科技大學的水保係則設在工程科技學院內,除4年制的學士班外,1999年8月成立碩士班,目前正在創辦博士班。參觀了兩校現代化的教室、實驗室後。我們了解到,這兩座學校水保係的教員95%以上都已具備博士學位,而且都是經過自願申請,院係兩級嚴格考評後,從眾多的競爭夥伴中經遴選聘任的。多年來,中興大學和屏東科技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水土保持工程技術人才。 (張學儉)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2月27日


“納莉”颱風使台灣銀行、保險損失100億
“納莉”颱風襲擊台灣 中臺辦、國臺辦表示慰問
納莉颱風襲擊台灣
颱風“納莉”重創台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