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處境尷尬

    來自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處”的消息説,今年1至10月,台灣生産發行影片11部,全年發行部數降至1996年以來最低點已成定局。

    以台北市首輪院線為例,台灣影片的票房收入僅163萬多元(新台幣,下同),僅佔全部電影票房收入的0.08%,也創1996年以來的新低。

    與此同時,有189部自好萊塢等地引進島內的影片,在台北市首輪院線的票房收入超過18.94億元,佔全部票房收入的95.92%。

    “電影事業處處長”江傳清認為,台灣的電影市場是有的,只是台灣影片與好萊塢等引進影片相比,娛樂性不強,且多是小成本製作,與電影觀眾的期望形成巨大的落差,才使得台灣影片難受青睞。

    對台灣電影缺少觀眾緣的現象,台灣電影資料館館長李天礢則認為,電影人過分關注自己的“小我”,“而與台灣人的生活不貼近,太過個人化就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由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提供的資料表明,台北市今年1至10月上映的7部台灣影片中,名列票房榜首的《愛你愛我》也只錄得885萬多元,《候鳥》與《銀簪子》分別達到65萬多元和46萬多元,《白棉花》、《我們結婚去》、《天公金》在9萬到2萬元上下,票房最後一名的《護法奇兵》只有4980元。

    “一方面電影製作需要錢而缺錢,一方面因市場需求難以把握而賠錢。”李天礢道出了台灣電影發展的悖論。據了解,每年台灣有1億多元的故事片輔導金,佔影片投資的一半以上,同時還有1000萬元左右的紀錄片、短片創作資助金。

    幾天前才從南韓釜山影展回來的電影導演侯孝賢説,目睹南韓觀眾對南韓影片的熱情,他感到“震撼”。最近幾年,南韓電影在政府的大力扶助下,聲勢扶搖直上,盛況空前。對此,侯孝賢説他著實感觸良多。

    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台灣電影導演在國際知名電影節上頻頻獲獎,但獲獎影片在台灣電影市場上卻屢屢失敗。如蔡明亮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影片《洞》,在台灣市場上的票房只有20多萬元,按每張票200元計算,觀眾人數可想而知。

    新華網 2001-11-30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