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圓山尋根脈
——瓊臺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紀實之一

    台灣和海南——中國的兩大寶島,人們對之總存有幾分神奇感覺之處,是和那裏的少數民族文化色彩分不開的。台灣的高山族—島內稱為原住民九族,即: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以上確為山地族群),阿美族,卑南族,(以上稱為平地山胞),雅美族(居台東南之蘭嶼島),今或稱十族,即又加上原劃為平埔族的邵族(類似平地山胞,居日月潭畔);以及海南的黎族、苗族等,它們究竟起源於何方,閩粵、江浙、雲貴、抑或太平洋南島?族係究竟來自何族群,大陸北方漢人、南方越人或苗瑤、還是南島馬來人?這些都曾是令學者們撲朔迷離的課題,近年不時仍有難解難分的論辯。最近,來自台灣島的數十名各族專家學者、民族藝員和民族代表人士,作為海南各族的嘉賓,從海口港灣到五指山七仙嶺、從黎苗村寨到天涯海角,一邊歌舞相會、采風訪俗,一邊和南北學者同行切磋探討,經歷了一次難得的尋根探源的歷程,得到不少新鮮寶貴的收穫。

    台灣民族人士説,以前我們常常要到雲南那邊去找“親戚”,覺得那邊少數民族多,卻往往忽略了海南。這一次經“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永續協會”、“中華台灣原住民體育休閒文化藝術協會”領導人李繼生、雲志照、吳廷宏等台灣民族人士和海南省領導王學萍、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等的熱心倡議聯絡,在國務院臺辦的大力支援下,特別是在海南省臺辦等部門和有關人士堅持不懈的醞釀策劃下,別開生面的瓊臺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周于11月初得以成功舉辦。此次來瓊的有島內有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化團體“曠野歌舞福音團”、“泰雅薪傳藝術團”及上述協會共50多名臺民族人士和民族藝員,包含台島內原住民人口較多的族群泰雅、阿美、排灣、布農和卑南等族的各界同胞,代表性頗廣泛。海南方面整個活動則由黎族出身的省領導王學萍(原常務副省長、現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統籌協調有關部門與五指山、保亭、瓊中、三亞等黎苗族聚居市縣,在民族生活習俗演示及文藝活動方面作了相當週詳的安排,因此活動一開始就進行得有聲有色、緊湊而充實。

    來瓊參加民族史學術研討的島內研究者既有知名人類學民族學家、考古學家阮昌銳、陳仲玉、陳迪華先生等,又有出身少數民族的島內學者吳明義教授(阿美族,任職慈濟大學)、帝瓦撒伊耘校長(阿美族、某中學校長)和田貴實(泰雅族藝術家)、伍阿新(布農族、教師)、陳明仁(卑南族)等,他們對台灣數十萬少數民族(歷史上曾數以百萬計)在起源變遷發展方面和這邊黎苗等少數民族的比較研究顯然最感興趣。

    大陸學界在民族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方面對台灣少數民族史的研究,近十年來有較大進展。對四五千年前至萬餘年前我國南方古越人(後泛稱為百越族)文化的研究,隨著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浙)、曇石山文化(閩)等考古學研究的拓展,以及南方各少數民族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深入,更多的論著認為台灣先住民族群主要源自大陸南方的古越人。以史式和黃大受(居臺)合著的《台灣先住民史》為代表,(及到會的林河教授等),書中著重論述自7000多年前至4000年前大陸東南各文化層和台灣相對稍晚些的文化層(如圓山文化、龍山形成文化、大玢坑文化)均有對應關係——這裡的論據不少就引自台灣博物館研究員阮昌銳的論著《台灣的原住民》、阮主張多起源而歸結到中華文化為總起源,——史、黃又進一步引證分析近年的河姆渡文化研究及東南考古研究成果,相當肯定地論斷台灣先住民的絕大部分,就是上古、西周滅商和楚滅越時期,幾度自今日華東地區的古越族群東渡而來。

    研討會的前半段,來自台灣少數民族的幾位學者對於如此肯定的論點似不甚贊同,在不否認和大陸先民文化確有聯繫的基礎上,他們更多地引述本族前人口授的“民族記憶”,多半談及其先民自太平洋漂流而至,或就是本島土生土長。他們也尊重島內專家陳仲玉、阮昌銳等以考古實物證明和大陸古文化的一致性,泰雅族和古越人文身斷發習俗的繼承性等,但似限于接受這是原住民文化源起的第二步。其中認為“南來”或“自生”的重要依據,在於臺先住民族群的語言在以前的語言學研究多肯定它們接近於“南島語言”的某些因素。經過研討中對各歷史時期三地文化進行對照分析,太平洋中的南島族群文化又不存在於古越傳臺文化之先或同時,“南來”説似難圓其説。有的台灣民族學者則提出,六七千年前台灣先民應是最先源自大陸。渡海漂流可能先到了某些“南島”,後來輾轉來到台灣。——這成為研討存疑之處。

    作為學術新秀與會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兩位年輕博士生李輝、宋秀峰的學術報告,給研討活動帶來不小的震動。復旦大學該研究中心以博士生導師金力教授為首的人類群體遺傳學DNA課題研究,近年來以男性Y染色體多態性位點(SNP)單倍型為工具,研究人類族群進化和遷移,取得了為國際學術界承認的成果。金力教授和中科院遺傳所杜若甫院士近年曾就以前分赴台灣和海南採集了台灣5個少數民族和海南黎族男性的血樣,進行上述方法個DNA研究,結果表明,海南黎族人Y染色體SNP單倍型具有3種類型,台灣阿美族人(臺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者)具有其中的一種,泰雅、布農、排灣族人分別具有其中的兩種類型,也就是説,台灣這4個族群的Y染色體的SNP單倍型類型和海南黎族人是完全交叉重疊的,而和馬來人等族群的Y染色體SNP單倍型顯得較複雜的類型距離甚遠。(這項成果已在《美國科學院學報》、《自然綜述》、《科學》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李輝並以電腦投影顯示形象地報告了自己以上述方法對上海馬橋出土的馬橋文化、良渚文化和戰國時期古人遺骸和松江地區的明代墓葬骨骼的DNA提取研究,以及對照馬橋、金匯地區現代人取樣的DNA研究,結果顯示其該地區現居民群體之多數的Y染色體SNP突變頻率等數據特性,正是典型的古百越人中東越族群特徵,並且恰恰又和現代黎族、侗族,與台灣阿美、排灣、泰雅、布農等族取樣分析結果十分近似,而與我國西部氐羌等族群相距較大。

    台灣學者非常認真地聽取現代人類學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令人深感震撼的是,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的人類族群遺傳學研究,給既往的論爭和傳統研究方法帶來巨大的衝擊;他們十分尊重現代科學,希望有關專家對台灣少數民族族群進行更廣泛深入的採樣研究,作出正確充分的論證。誠然,遺傳學專家們的上述結論無疑尚需更多的實證;生命科學的理科實證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人文學科深厚細緻的研究,但是現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將足以否定“南來”起源説的基礎,這一前景卻是顯而易見的。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的血親兄弟姐妹,究竟是否就在五指山下、檳榔林中?帶著這新的期待,台灣少數民族的學者和藝員們向瓊島深處進發探求。

    中新網2001年11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