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火箭掉進大海

    朱顯龍

    據香港《明報》報道,10月24日淩晨,台灣軍方在屏東九鵬導彈基地秘密發射了一枚由“天弓”導彈改制而成的兩節式“探空火箭”,但第二節火箭發射後沒有升至預定軌道而落入大海。探空火箭發射及相關試驗宣告失敗。

    美國提供了技術幫助

    台灣此次發射的探空火箭由臺軍方所屬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其長約四五米,直徑30至40釐米,有4片尾翼,使用固態燃料,承載TMA化學物質,火箭將試驗物推進至80至150公里的太空,試驗項目包括研究太空中電離層中風速、亂流變化的情形。試驗的主持單位為中央大學的太空科學研究所與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所屬的太空計劃室則協助火箭發射工作。

    據了解,臺“國科會”在數年前以新台幣5000萬(合145萬美元),委託“中山科學研究院”將“天弓”導彈發展為兩節式“探空火箭”,作為台灣各大學探測太空研究儀器的運載工具。1999年,“中科院”曾在九鵬基地發射第一枚火箭,但因當時共同進行研究的大學相關儀器尚未準備好,因此變成純粹測試台灣是否具有獨立發射火箭能力的行動。

    為了加快探空火箭的研發進程,台灣當局尋求通過與西方國家合作發射太空火箭和在太空進行科技試驗來得到中遠端火箭的關鍵技術。在台灣當局的授意下,台中央大學航空太空與遙測研究機構與美國南卡羅來納CLOMSON大學于1999年簽訂太空科學研究合作協議。經過歷時兩年的研究,再加上美國的技術幫助,台灣決定於今年9月中旬發射這枚太空火箭並展開相關太空科學試驗,後由於準備不充分及防止泄密等原因才推遲到10月24日發射。然而這枚火箭還是沒能進入預定軌道。

    發展中遠端導彈計劃受挫

    據悉,由“天弓”地對空導彈改型的兩節式“探空火箭”,其最大垂直射程可高達260公里,若以45度角發射還可延升到300公里以上。而台中央大學等科研機構所進行的太空試驗,最大高度僅需150公里。顯然,台灣當局並非僅為了科學試驗,還另有所圖。

    台灣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製地對地導彈,但由於火箭推進技術跟不上而作罷。後來,台灣又試圖從海外引進火箭技術及部件,但西方國家擔心台灣挑起臺海地區衝突不予配合,台灣當局只好立足自行研發。80年代,台灣研製成功“天弓”地空導彈、“雄風”反艦導彈。90年代,台灣便在兩型導彈的基礎上,偷偷研製火箭推動增程技術,企圖借此突破發展中遠端地對地導彈的瓶頸。90年代中後期,臺軍導彈重點研發和製造單位“中山科學研究院”,策劃將兩枚“天弓”導彈連接,發展兩節式導彈助推器,並於1999年進行首次非載物試射,獲得成功。正因為如此,台灣當局一再借此放言,臺軍已生産和部署了一批戰術地對地導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巡航導彈與地對地導彈技術也獲得了重大突破。然而,此次火箭發射的失敗,説明台灣發展中遠端導彈的計劃並不順利。

    借探空火箭發展遠端導彈之心不死

    儘管台灣發射探空火箭遇挫,而且其發展中遠端導彈的計劃也因此受到拖延,但台灣當局不會就此罷手,因為台灣已確定了發展遠端打擊能力的策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李登輝曾聲稱台灣要發展中遠端導彈與核武器。陳水扁上臺後,推行“決戰境外”的軍事戰略,命令軍方成立太空導彈發展機構,研發隱形戰機、地對地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巡航導彈、中遠端地對地導彈。而研製和發射太空火箭,則是台灣當局發展打擊大陸武器、對大陸“先發制人”的重要一環。因此,台灣當局會繼續不惜一切代價研發旨在增加導彈射程的探空火箭。

    台灣當局逆勢操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與財力來發展諸如遠端導彈之類的戰略威懾工具,將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首先,它會使台灣陷入鉅額軍費開支的無底洞,台灣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的改善受到嚴重拖累。其次,它會給“台獨”分子壯膽,“台獨”分子可能利用它來做傷害台灣民眾利益的事。再次,它會破壞兩岸的互信,引發兩岸的軍備競賽,增加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危險性。

    《環球時報》2001年10月30日


台灣試射“探空火箭”掉落大海 航太計劃受重挫
台灣下月發射火箭
台灣下月發射火箭可運載導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