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為何偏愛上海? 

    朱顯龍

    20世紀40年代末,10萬上海人陸續移居台灣。但到了80年代中後期,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移居台灣的上海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跨越海峽,回到夢中的故鄉。從1987年11月7日“臺胞探親第一人”在上海虹橋機場落地到90年代中期,一波又一波的“臺胞探親潮”在上海灘上涌動著:臺胞到上海的人數每年從10萬到20萬,發展到30萬,臺胞來滬的人數直線上升,至今年上半年即已達22萬。

    上海颳起“台灣風”

    隨著滬臺兩地人員往來,上海與台灣之間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逐步展開,越來越多的臺胞看好上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臺商到浦東投資。1984年,上海出現了第一家台資企業。1992年,上海全年新增台資企業800多家,差不多每天有兩家半台資企業在上海誕生。到今年上半年,上海累計批准台資項目4027個,合同台資64.76億美元,分別佔全市外資企業項目、合同外資的16.6%和15%。目前在上海,投資額超過千萬美元的台資企業已有143家,有些企業已逾億美元。為在上海求得更大發展,一些臺商已將其大陸地區總部設在上海,或在上海設立了投資性公司。近年來,上海更涌現出一大批台資高新企業,有些企業還在上海投資設立了研究開發中心和技術中心。去年上海批准的234家台資企業中,電子資訊類23家,軟體9家。光“台塑”集團老闆王永慶之子在上海投資的晶片合資企業,就帶來了16億美元的資金。如今,臺商足跡遍及浦東、浦西。距離上海虹機場4公里的閔行區虹橋鎮,人口不過2萬多,台資項目卻已近90家。數千家台資企業的成功發展,在黃浦江畔引發出一股股“台灣風”。

    隨著滬臺交流不斷增多和台資掀起上海淘金熱,更主要的是上海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備加關注上海,“到上海去發展事業,到上海去購買房産,把家搬到上海去……”,上海已成為台灣民眾的熱門話題。據島內媒體發佈的非正式數字,目前在上海定居的台灣同胞已有20萬人之多,另外長期在台北—上海之間扮演“空中飛人”角色的臺商也有8萬人左右,而且這個數字目前還在上升中。看好上海的發展前景,有千余位臺生正在就讀于上海各大、中、小學,今年9月1日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正式開學。坐落在上海西部的古北小區,集中居住了眾多臺商,被譽為“上海的小台北”。

    香港《明報》9月8日報道,上海可能在未來數年出現一座“台灣城”。近年來台灣民眾前往上海經商、定居者絡繹不絕,據非正式統計,可能有二三十萬之多,因此在上海浦東擁有大片土地的台灣湯臣集團看準這波趨勢,準備在張江高科技園區旁興建佔地約20平方公里的台灣城,有計劃引進20萬台灣移民。湯臣集團董事長徐楓將在下月中旬返臺,向外界説明“台灣城”的具體規劃內容。根據湯臣集團的規劃,“台灣城”將包括住宅、學校、醫院、購物中心、居場、傳統小吃店,乃至無污染的高科技産業等,一切社區功能一應俱全。

    台北興起“上海熱”

    90年代末在台灣悄然出現了“上海熱”,而且不斷蔓延,迅速發酵:上海餐館、上海茶館在台北應運而生;專門經營上海菜的台北上海鄉村餐館成了美食家爭相品嘗的好去處,沒有預約,甭想入座;30年代上海灘上著名的百樂門娛樂場所再現台北街頭;30年代上海灘上的旗袍成了今日台北穿著的新時尚;素有30年代老上海風情之譽的“台北霞飛路8號”,如今顧客盈門,生意紅火。

    面對台北人一波又一波的“上海熱”,以搶收視者為目標的媒體自然不會錯過機會,紛紛將話題轉到上海。數年前,台灣中天電視臺開闢了“金上海”欄目,引來了不少廣告客戶。為了提高收視率,媒體紛紛使出新招:有的新辟“大上海”專版,有的派出精兵強將跨海捕捉“上海新聞”,有的用最吸引人的上海景觀作雜誌封面,有的舉辦“大上海風華展”招攬民眾。台灣TVBS有線電視臺則特聘上海姑娘在黃金時段開闢“學講上海話、學唱上海歌”節目。另有一家無線電視臺,不惜重金開辦“台北—上海2001”節目,緊扣“上海熱”主題。

    既有經商意識,又有濃濃書香味,在上海從商長達10多年的臺商陳彬先生從90年代末陸續在台北出版了《我的上海經驗》、《移民上海》、《立足上海》、《投資上海》等書,使“上海熱”在台北不斷升溫。他寫的有關上海的書一躍成為台北最暢銷的書之一。其他有關上海題材的書籍在台北與全台灣省都有熱賣,各大書店在熱賣中紛紛新辟了“上海新書專櫃”。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喜愛上了上海的昆劇、越劇……。上海文化成為台灣的新寵。

    正在沉淪的台灣

    近來,台灣流傳一曲新民謠:“如果不想受shanghai(傷害),就請趕快去shanghai(上海)”。這個詼諧幽默風趣的民謠,反映了台灣民眾對自己的前途、對台灣經濟與社會、對台灣當局已失去信心。

    陳水扁上臺前台灣經濟形勢可以説是一片大好,但上臺後形勢就出現大幅逆轉。今年前五個月台灣工業生産衰退8.2%,是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大衰退幅度;台灣外貿出口與進口出現22.6%與29.6%的負增長,民間投資負成長7.5%;第二季度經濟負成長2.35%,這是50年來台灣經濟最嚴重的衰退,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為負成長;股市下跌近50%,股票市值縮水近4萬億新台幣;新台幣貶值15%,島內資金大量外流;銀行呆帳增加,金融危機蠢蠢欲動;投資環境惡化,企業倒閉聲快速增加;失業率大幅增加,今年7月失業率突破4.8%。

    經濟大幅下滑、股市大跌、失業增加、台幣貶值,不僅導致民眾生活品質大大下降,而且造成心理恐慌,社會犯罪、自殺率攀升。生産與生活環境惡化,促使産業大量外移、民眾大量向外移民。而祖國大陸的欣欣向榮,尤其是上海的日新月異,同文同種的台灣同胞自然而然地掀起一波波的投資大陸潮、移民大陸潮。

    魅力無窮的上海

    半個多世紀以前,上海就是東亞地區最繁華的城市,那時上海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精英,更融匯了世界文化的精典。後來由於多重原因,上海的發展比較緩慢,但它仍然是中國大陸最發達的地區。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上海浦東開闢為特區後,上海又重新煥發青春,在很短的時間內彌補了過去的損失,更趕超世界發達地區。

    上海之所以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與驚人的發展速度,是因為它擁有許多優越條件。首先,上海有中國大陸整體發展的大鋪墊,上海跟隨和依託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快速成長而迅速崛起。其次,上海地處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中間和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南北交匯,腹地廣闊;同時上海是東亞經濟圈的重要一角,扮演不可缺少與無可替代的角色。另外,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完善,上海造就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更聚集了眾多的優秀人才。正由於這些原因,世界各國的大企業、大財團紛紛聚集上海,世界高科技産業趕到上海落戶,世界金融、證券、保險業者再次匯集上海灘,傳統産業、文化産業也不甘落後在上海尋找第二春……。本來,許多台灣企業家的根在上海,或早就與上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更主要是的他們在上海經商有比外商多出很多的優勢,因此他們的“上海情”空前高漲,紛紛來到上海淘金、娛樂、休閒、安居。可以相信,隨著上海的不斷成長與繁榮,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家、台灣普通老百姓來上海圓夢。

    (本文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長)

    中國網2001年9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