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大舉搶灘大陸

    26日,台灣“經發會”落幕,由李登輝一手炮製的戒急用忍大陸經貿政策成為歷史。對於那些急於到大陸發展又被當局政策限制的臺商來説,戒急用忍的鬆綁無疑是吹響了進軍大陸的號角。事實上,由於早就預見到兩岸經貿交流遲早會撥雲見日,許多台灣企業早已暗渡陳倉,在大陸安營紮寨。而那些目標太大不便登陸的企業,早在幾年前就已派遣“小股部隊”先期進入大陸,這些先遣隊的重要任務,就是了解大陸各項法規政策,與大陸各級經濟主管部門建立聯繫,考察大陸市場,制定未來發展規劃,以備兩岸實現三通後迎接“大部隊”到來。

    台灣航運界,提早佈局迎接兩岸直接通航

    對於兩岸三通,台灣航運界無疑是最積極的,也是準備比較充分的。

    台灣的華航,在進軍大陸市場方面,表面上十分低調。但事實上,早在1995年底華航就以“華亞投資”的名義,在北京和上海先行設立了代表處,1999年大陸正式允許台灣航運業者設立辦事處時,華航已運作了三年多,位於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的辦事處也正式對外掛牌。

    與華航競爭激烈的長榮集團,其辦事處原來位於北京仟村百貨旁,今年年中已經遷移新址至東方廣場。長榮集團北京新辦公室氣派豪華,窗外可以遠眺故宮。業內人士説,長榮花費鉅資租用昂貴的辦公處所,主要就是看好未來兩岸三通市場。

    除了北京,長榮航空與長榮、立榮海運結合,在大陸上海、天津、南京、青島等14個主要海河港口城市都設立了辦事處,一旦兩岸實現三通,長榮集團在大陸很快就會出現一個四通八達的營運網。

    為了與長榮集團的海空營運網相抗衡,華航也開始與台灣的萬海、陽明等海運業者進行合作,萬海在上海和廈門設有辦事處,陽明海運則在大陸北、中、南各地以陽凱名義設有多個辦事處。

    除了華航和長榮,台灣其他航運業者也是摩拳擦掌。去年上半年,台灣遠東和復興兩家航空公司在北京掛牌成立了辦事處,派遣各自的代表,觀察了解相關資訊。

    據報道,長榮集團內部曾多次評估兩岸關係,認為台灣經濟逐漸走下坡,開放三通已很難阻擋,為了及早因應,長榮在飛機調度、航站選取等各項通航準備工作上,已做了週密的規劃和準備。長榮集團副總經理周寶裕評估説,兩岸全面通航最多再拖3年,今年年底兩岸加入W TO之後,兩岸局部通航可能會很快實現。

    華航駐北京的代表也估計,兩岸全面三通仍待雙方關係進一步的緩和,但在兩岸入世後,大陸有可能同意開放廣州或福州、廈門等地當作兩岸三通的試點,與台北、高雄先行通航。

    兩岸三通,在台灣的外商也積極謀劃搶灘大陸

    兩岸三通,也給常年在台灣經營的外商提供了機遇。據悉,台灣的一些企業已經得到外國廠商的資訊,希望與臺商合作前往大陸投資,開發大陸市場。

    台灣的臺一國際公司協理魏宇堂指出,該公司與日本廠商合作30多年,日方非常希望與他們合作前往大陸投資。因為就這些日本廠商來説,過去二、三十年,他們在台灣培養了不少的技術人才,加上台灣的管理團隊比較上手,整體國際化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程度,也比較能與國際接軌,以台灣作為跳板,將管理中心設在台灣,並與台灣的廠商,共同前往大陸發展,是最佳的策略。

    除了日本的企業,一些美國的廠商也非常積極。台灣媒體報道説,有家美國上市公司,雖然目前的産品設計中心與管理中心還在台灣,但是已經將工廠移至大陸發展。

    台灣媒體透露説,在台灣的外國商人,比台灣業者更早一步知道台灣遲早要解禁兩岸經貿政策。歐洲商務協會在台灣的代表封德育日前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説,“10年來,所有的國際廠商都了解,臺海兩岸終有一天會不再對立,雖然沒有辦法掌握具體的時間,可是策略規劃、區域佈局都在朝這個方向進行,鐵定沒有錯的”。

    正因為如此,兩岸經貿政策大幅解禁,在台灣的外商看起來,應是過去的構想終於得以實踐,與歡呼雀躍的臺商相比,他們反而表現得比較沉穩。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吳青松指出,歐、亞、美三地市場,在現階段已是三強鼎立的局面,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一定要在三者之間取得均衡,“在歐美發展已傾向僵固化下,亞洲成了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而東亞地區因為新興國家者眾、産業資源豐富,市場條件明顯優於西亞、南亞;若再進一步分析,東亞地區成長最強勁的國家,就屬中國大陸,跨國企業怎可能忽略此一重大趨勢?”

    台灣媒體評論説,很顯然,跨國企業早在十多年前就規劃好“大中國策略”,但是他們在台灣默不作聲。很多在台灣設廠投資的國際企業,一方面對台灣當局説一套好聽的話,但同時在隨時觀察了解掌握大陸的經濟發展動向,一旦條件成熟,抬腿就走人。

    戒急用忍擋不住,早有5萬台商攜460億美元到大陸發展

    雖然遭到台灣當局的一再阻撓,但是十多年來,從台灣來大陸投資的臺商累計已經接近5萬家,它們共帶來460億美元的投資。

    廣東是臺商投資最重要的地區之一,不久前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到今年6月為止,廣東省已引進台資項目超過1.3萬個,協議利用台資金額190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近100億美元,台資企業家數佔大陸的四分之一,利用台資總量與台資企業數均居大陸首位。

    據報道,臺商在廣東投資呈現四大特點:一、由試探型投資轉向紮根型投資,投資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二、台資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三、台灣大企業、大財團投資持續看好,目前已有數十家台灣著名大企業、大財團到廣東投資;四、台資企業投資行業化特徵日益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已形成製鞋、燈飾、傢具、自行車、五金、塑膠、化工等行業群體。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為臺商投資興業、子女求學就讀的第二故鄉。

    除了廣東,近年來臺商大舉進入上海和蘇南,長江三角洲成為臺商投資的新樂園。尤其是上海,由於其文化氛圍與生活習慣與台灣相近,台灣民眾甚至興起一股移民上海的熱潮。

    《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8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