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當前台灣經濟把把脈

    王建民

    曾幾何時,台灣經濟一度傲視全球,被廣泛地譽稱為亞洲“四小龍”。然而,民進黨上臺後一年的今天,台灣經濟形勢卻迅速惡化,外貿大幅衰退,工業生産急轉直下,經濟增長率屢創歷史新低,失業率更是節節攀升,股價指數持續大跌,金融危機陰影揮之不去。總而言之,如今的台灣經濟是實實在在地深陷泥潭。

    台灣經濟何以如此迅速惡化?顯然,這不可能是某個獨立的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這其中外部因素、內部因素、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結構性因素、政策性因素都有,但是最為根本的原因卻是因為民進黨的執政。民進黨上臺執政後,意識形態挂帥,導致島內政局動蕩,兩岸關係前景不明;財經政策不明,導致股市大跌,民眾信心受挫,進一步扼殺了台灣經濟的活力與生機,從而最終加深了台灣經濟的惡化。

    外部經濟環境惡化

    台灣是典型的海島型經濟與出口導向型經濟。外部經濟環境特別是美國經濟表現對台灣經濟有著重要影響,這是台灣經濟的外在制約因素。去年第4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增長走緩,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降至1.7%,第二季度進一步降為0.7%。加上美國電子資訊、網路等高科技企業營利下降,裁員不斷,納斯達克股價指數一路下滑,從去年9月的5000多點一度跌到今年4月的1700多點,新經濟泡沫化漸現。高度依賴美國(佔台灣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佔電子資訊産品出口的三分之一)的台灣經濟無法逃避這波美國經濟增長放慢與新經濟泡沫化的影響。不論是台灣經濟增長率,還是台灣股價指數曲線走勢,均與美國經濟增長率、納斯達克指數曲線走勢相當一致。

    從某種意義上講,台灣經濟也是一種“訂單經濟”。有訂單,意味著有市場,企業才能運轉,製造業就會活躍,外貿出口與經濟就會增長;否則,企業生産活動就減少或停滯,出口與經濟增長下降。今年以來,台灣經濟的症狀正是如此。因美國經濟增長走緩,外部需求下降,台灣的外銷訂單自今年以來持續減少,其中6月份下降達20%,為歷年所少見,這一切必然影響到台灣內部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今年上半年,台灣製造業生産衰退7%,其中6月份下降達11.9%,創下70年代中期以來的最大衰退幅度;上半年進口額與出口額分別下降16.9%與10.8%,7月份更分別下降31.8%與28.4%。特別是台灣經濟的支柱産業資訊電子産業(去年産值達500多億美元)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兩位數的衰退,直接影響整體外貿與經濟增長。

    就歷史經驗觀察,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每次重大經濟衰退均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如過去台灣經濟年增長率低於4%的只有3次,分別是第一次石油危機(1974年與1975年)、第二次石油危機(1982年)與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只是在時間上略滯後於其他國家或地區。這次也不例外,今年經濟增長率預計不到3%,也是受到外部經濟增長趨緩的影響。只不過,這次台灣經濟形勢的嚴重惡化,又不完全是由外部環境影響所致。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台灣經濟所受衝擊較南韓、香港、新加坡輕得多,但這次台灣多項經濟指標衰退程度均較上述三個地區嚴重,台灣從過去“四小龍”之首變為今天“四小龍”之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難道都是外部因素惹的禍,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造成今日台灣經濟形勢惡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的內因。

    內部需求嚴重不足

    從需求方面來講,經濟增長主要靠外部與內部的消費或投資帶動。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台灣經濟增長就需要依靠內部需求來拉動。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祖國大陸經濟也受到外部環境的衝擊與影響,但因內部消費特別是投資需求強勁,彌補了外需的不足,保證了經濟維持8%左右的穩定增長。然而,對台灣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5%左右民間消費與投資卻萎靡不振,增長遲緩,甚至衰退。由於股市與房地産價格持續大跌,造成財富縮水達15萬億元新台幣(這是一個動態的數字),加上企業經營困難,大量裁員,失業人數大幅增加,消費下降(1-5月,商業營業額下降4.6%。其中5月份下降9.5%)。受此影響,今年上半年,民間消費僅增長2%左右,較過去低了許多,是影響經濟增長下滑的關鍵因素。同時,台灣當局經濟政策搖擺不定,方向不明確,政局動蕩,企業對台灣經濟前景缺乏信心,投資意願不高。加上經濟企業財務吃緊,貸款不易,也影響到企業的投資。依官方統計,今年第一季度民間投資下降7.5%,第二季度預計下降14%左右。同時今年上半年,機器設備進口大幅衰退近20%,也充分證明內部投資嚴重不足。

    儘管台灣當局提出擴大內需方案,企圖擴大公共投資刺激經濟,但因財政困難,多項公共工程嚴重落後,無法靠政府投資帶動經濟。在這種外需不足與內需乏力的雙重壓力下,台灣經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與下滑,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只有1.06%,創下70年代中期以來單季最低增長率,第二季度預計也在1%左右,預計全年在2%左右,一些外國機構更預測將出現0.5%的負增長,較年初預測增長5%低了許多,顯示台灣經濟的衰退較預期嚴重得多。

    信心危機

    信心不足或信心危機,是台灣經濟形勢迅速惡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台灣當局領導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最近他公開表示“台灣(經濟)不景氣不單是經濟問題,而且是信心問題”。信心危機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股市與匯市上。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錶,更是反映投資者信心的一面鏡子。民進黨上臺之初,台灣股市在9000點以上,此後逐漸下跌,數度跌至5000點以下,今年7月24日一度跌到4040點的“心防大線”,創下近8年來的新低。台灣股市的多次大幅下跌,均是島內原因引起的,如停建“核四”案(前前後後就引起多次股市大跌)、唐飛辭職,台灣領導人的不當講話等。特別是去年第4季度,每到台灣領導人就職的20日前後,股市就會大跌,如10月19日、11月20日與12月20日,股市出現3次大跌,正是台灣領導人“5·20”就職日的後遺症。今年7月份,台灣股市新一波大跌行情,則是由於發生一些大企業出現財務危機、公司資産大量被掏空、新台幣貶值與投資人信心受到打擊所致。同時自今年5月21日台灣當局引導新台幣大幅貶值後,進一步加深了民眾的信心危機,匯市不斷出現新台幣的多次大幅貶值。

    信心危機來自民進黨執政能力的不足,政局的動蕩與兩岸關係前景的不明。民進黨上臺後,獨斷專行,意識形態挂帥,導致各種政治、社會矛盾激化,朝野鬥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先後發生“八掌溪事件”、“核四停建風波”、“國民年金”、勞動工時制度改革、美濃水庫興建、高雄外海污染事件等,直接導致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的信心下降,不滿情緒上升,對台灣領導人的滿意度從上臺之初的82%持續下降到40%左右,對“經濟部長”的滿意度更一直徘徊在30%上下。7月底,《聯合報》公佈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民進黨的滿意度從去年6月調查時的51%降為今年7月的23%,而不滿意度從21%上升到64%,這一切正表明民眾對民進黨的失望與不滿情緒。

    日前,台灣領導人又與李登輝的舊勢力勾結,祭出“民粹主義”招牌,以本土與非本土劃分台灣社會,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政治危機。政治問題成為影響台灣經濟的毒藥。據台灣“經濟部”一項調查,48%的企業家認為影響投資環境最大的是政治因素,且這一比率較一年前上升了29%。台灣前“經建會”主任江丙坤表示,台灣經濟惡化,“最嚴重的是政治不安的心病”。

    兩岸關係僵局不能突破,前景不明,是造成台灣民眾信心危機的另一主因。民進黨上臺後,並沒有修改“台獨黨綱”,台灣領導人雖曾有“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但卻在大力推動“去中國化”運動,消除與“中國”或“統一”有關的語言、文化、符號與標誌等,加大了兩岸的潛在性危機。特別是在中美關係受到挫折後,臺美在政治與軍事上的結盟日趨明顯,台灣領導人公開表示要與美日合作分工建立戰區導彈防禦體系,要與美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等,對大陸的態度變得十分強硬,兩岸關係有進一步惡化的危險,嚴重打擊了台灣民眾的信心,這正是台灣工商界及民眾對台灣經濟與台灣前途的憂慮所在。王永慶就公開表示“兩岸關係搞好了,台灣經濟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他並且呼籲台灣當局坦然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甚至一批與台灣領導人關係密切的“國策顧問”也上書要求接受“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個中國”,認為兩岸僵局未解,關鍵在於雙方對“一中”歧見,“島內經濟景氣不佳,是民眾有感兩岸政情混沌,臺海局勢不穩,以致缺乏投資信心”。可以説,兩岸問題已經成為左右台灣經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只要台灣當局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1992年兩會口頭達成的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共識,兩岸關係就不能徹底改善,台灣民眾的信心就難以建立,台灣的投資環境就難以從根本上改善,台灣經濟的發展就會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結構性與歷史遺留問題凸顯

    台灣經濟形勢的惡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台灣經濟結構性的缺陷在內外環境交錯下更加凸顯。一是産業結構單一問題。台灣在60年代到70年代靠傳統的輕型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經濟起飛,80年代到90年代依靠電子資訊産業的迅速發展實現了台灣經濟的又一次轉型,保持了台灣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與優勢。但台灣高科技經濟結構單一,高度集中在資訊電子産業領域,尤其是電腦及其周邊産業、晶片代工等。這些産品又高度依賴美國,在新經濟出現泡沫現象後,台灣電子資訊産業就受到較大衝擊,從而影響到整體經濟的發展。而其他高科技産業則相當落後,無法實現産業的多元化發展,也就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也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隱憂所在。同時,傳統産業在80年代中期後因生産成本上升,缺乏技術革新,無法享受高科技産業的優惠政策,加上東南亞與祖國大陸傳統加工産業的發展迅速,台灣傳統産業優勢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競爭力下降,面臨生存與發展困境。

    二是政商結構下的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不當往來所造成的壞賬問題嚴重。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政商關係複雜,金融機構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不當資金往來問題嚴重。許多企業過度投機,大量通過房地産與股票、債券等向金融機構抵押貸款。特別是一些政治人物通過空殼公司或人頭方式向銀行施壓貸款,從事房地産或股票投資。當股市與房地産價格下跌時,資金被套牢,引發連鎖反應。銀行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要求企業還款,否則就要“斬倉”或“斷頭”(低價出售股票與房地産來減少損失)。許多企業因無力還款被“斷頭”,導致企業因資金週轉不靈發生經營困難。台灣當局擔心造成更大的金融市場動蕩與經濟危機,則不斷要求銀行不要收緊銀根,延長企業還款期限,繼續對企業貸款,政府則通過降低金融機構的營業稅等措施減緩銀行壓力。結果將危機隱藏起來,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延緩了不具競爭力或問題企業與銀行的生存。一旦經濟環境變壞,金融機構困難增大,就會再次收縮銀根,政府壓力失效,必導致企業不時發生財務危機與經營困難。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1998年後半年到1999年初台灣發生的所謂“本土性金融危機”就是因此造成的。這一問題在民進黨上臺後,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問題反而更加嚴重,銀行超額貸款金額從去年6月底的6500億元新台幣增到今年3月底的1.3萬億元新台幣,超額貸款比率從5.1%上升為9.1%;中華信用評等公司最新發佈的資料認為,到今年6月底,台灣金融機構壞賬比率達12%,預計到年底增到15%。受銀行緊縮信用與經濟不景氣影響,企業經營更加困難,今年上半年,台灣關廠或倒閉企業達3114家,較上年同期增長50%。不久前,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更認為台灣有200多家大企業存在嚴重財務危機。銀行壞賬與企業財務危機問題成為台灣經濟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因此不時有國際媒體發出台灣可能發生金融危機的警告。近年來,台灣經濟始終籠罩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中。

    當局決策失誤難辭其咎

    在過去台灣經濟發生衰退和困難時,有著豐富執政經驗的國民黨常常會採取較為適當與有效的政策或措施,從而將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但民進黨上臺後,由於缺乏財經方面的專業人士,又以意識形態挂帥,造成財經政策混亂不明,前後矛盾,甚至嚴重失誤,加上政策執行不力,不僅嚴重影響投資環境與企業信心,而且加劇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

    民進黨上臺後,拋棄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經濟優先政策,強調環保先於經濟,並依黨綱(民進黨黨綱將反核列為僅次於台獨的兩大政治追求之一)行事,貿然宣佈停建“核四”電廠,不僅引發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風暴,而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惡化了投資環境,加大了島內外企業對民進黨經濟政策的疑慮,嚴重挫傷了台灣經濟的銳氣。接著台灣領導人以租稅公平為由,要求縮小高科技産業稅收優惠範圍,徵收高科技技術員工分紅所得稅,引發高科技産業界的擔憂。台灣當局從選舉與連任考慮出發,不管財政困難的現實,還不斷要兌現選舉時的社會福利政策承諾,要發放老人福利津貼,要減稅,這不僅會進一步加劇財政問題,而且無助於改善經濟,甚至可能引發新的問題,影響財政的穩健與經濟運作。甚至為挽救一時,民進黨當局不惜借重李登輝,採取讓新台幣匯率貶值救經濟的冒險政策,不但未能救活台灣經濟,而且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台灣經濟與新台幣的信心危機,導致金融市場更加動蕩。

    不僅如此,民進黨不僅沒有反省自己在執政上的失誤與責任,反而將經濟形勢惡化歸於外部環境不好,歸於臺商大陸投資,歸於在野黨制衡與政黨惡鬥,歸於外國媒體與學者“唱衰台灣”。這種沒有反省能力與習慣於推卸責任的執政者,必將加深台灣經濟形勢的惡化,讓人民承受更多的痛苦。

    對大陸經貿政策扼殺了台灣的生機

    如今台灣經濟市場結構已發生了重要變化,雖然美國仍是台灣第一市場,但台灣與祖國大陸的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佔台灣出口總額的18%),也是台灣最大的外貿順差來源地,成為支撐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民進黨當局在分裂意識主導下,未能正視這一點,不是積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而是極力阻撓,設法限制。一方面,面對工商界不斷呼籲取消“戒急用忍”政策的壓力,採取拖延戰術,4次表示要調整,卻4次延後,至今遲遲不開放石化上游、高科技産業與基礎設施等到大陸投資,加上內部投資環境又不佳,嚴重遏制了台灣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不僅如此,台灣當局還處處設置障礙,加強資金管制,甚至對積極到大陸投資、批評民進黨的企業進行情報偵查,以逃稅等名義進行罰款。另一方面,台灣當局不開放直接“三通”,兩岸不能直航,也不允許大陸企業到臺投資,甚至將對台灣經濟復蘇具有重要意義的開放大陸民眾到島內旅遊也一拖再拖,不僅影響了兩岸經貿的雙向、直接往來,也讓外商對台灣失去信心,對臺投資下降,今年上半年外商對臺投資下降22%。可以説,台灣當局的分裂意識與防堵式大陸經貿政策,嚴重挫傷了台灣企業的積極性,削弱了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扼殺了台灣經濟的生機與出路。

    依此觀察,目前台灣經濟形勢惡化不完全是短期現象,未來雖會因國際經濟景氣好轉恢復增長,但台灣當局若不能改善兩岸關係,不正視兩岸經貿往來,不開放兩岸直接“三通”,看不到台灣經濟的腹地———祖國大陸這一點,台灣將錯過産業結構調整與大陸入世、北京申奧成功所帶來的機遇,台灣經濟發展前途堪憂,很可能會走上一條長期衰退之路。

    《中國青年報》 2001年8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