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台灣當局近來大陸政策的主要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嚴峻

    台灣新當局自去年上臺後,主要考慮的是如何穩定島內政局,其大陸政策也是為了這一目標服務。當然,在“穩定”的基礎上,臺當局並沒有放棄“台獨”的企圖。

    台灣新當局大陸政策兩大特點

    (一)求穩。臺“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困難的情況……外部的環境一定要維持平穩,因此新政府的兩岸政策,現階段就是求穩。政府所作努力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讓兩岸關係穩定下來。” 為此,臺當局採取了以下兩方面措施:

    1、政治上向大陸釋放“善意”,以求兩岸局勢平穩。

    其一,擁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臺後,大陸和國際上都十分關注新當局的大陸政策。在這種背景下,陳水扁推出“四不一沒有”,核心是就是向大陸及國際表明,其四年任內不會尋求法理上的“台獨”。臺當局作這一表態,雖然使兩岸關係不致因民進黨上臺馬上到攤牌的地步,但卻不能打消大陸對以“台獨”為“神主牌”的台灣新當局的疑慮。

    其二,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清楚地表明民進黨是追求台灣獨立的政黨。但自去年5月民進黨上臺後,臺當局一再聲稱,台灣未來地位應該是有多種選擇。民進黨主席謝長廷稱,“並不排除統一的選項”。陳水扁在今年元旦講話中,也提出兩岸應逐步建立“政治統合的新架構”。在臺當局看來,民進黨從堅持“獨”到“可統可獨”,是釋放了“善意”。然而,“兩岸未來必須只能是統一”是大陸方面不可能退讓的底線,臺當局自以為“善意”的這一表態,並沒有多少實質意義。

    其三,陳水扁上臺後,多次表示願意與大陸方面展開對話,今年5月18日,陳發表就職週年講話時又表示,“我們願意在民主、對等、和平的原則下,隨時隨地地與對岸展開協商和對話,不論什麼議題都可以談”,甚至提出願意“與江澤民先生進行直接對話”,“共同締造兩岸領導人‘握手的一刻’”。

    應該説 ,臺當局也清楚,兩岸根本理念上的對立,光靠口頭上來求得“安穩”是不可靠的, 還得在一定程度上放開兩岸民間交流的尺度以進一步“求穩”。

    2、“適度”開放兩岸民間交流。

    從單純數字上看,新當局上臺後,兩岸民間交流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如去年一年,兩岸貿易總額達312億美元,同比增長31%;臺“經濟部”批准的赴大陸投資案共76.8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0多億美元,件數也增加了將近一倍;赴大陸探親、旅遊、經商、交流的臺胞首次突破300萬人次,同比增長36%。此外,臺當局在今年元旦開放了兩岸“小三通”,還表示準備承認大陸學歷、增加大陸配偶在臺居留權益、放寬兩岸城市交流等。應該説,臺當局這些舉動,除了力圖製造兩岸緩和的景象外,島內各界尤其是工商界要求進一步消除兩岸交流障礙,也對臺當局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壓力。雖然臺當局這些舉措是為了“求穩”,但也認為過度放開有損於台灣的“安全”,也容易失去未來與大陸談判的籌碼,所以主張“適度”、“循序漸進”、“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二)謀“獨”。應該説,“求穩”是臺當局推行大陸政策的一個目的,但並非最終目的;“穩”是為了將兩岸關係問題拖下去,而在“拖”這段相對“平穩”的時間裏,臺當局做的是推動台灣朝獨立方向走。

    1、以潛移默化的“文化台獨”方式,在島內培植“台獨”意識。臺當局的頭面人物以“華人”代替“中國人”一詞,並在各種場合別有用心地高喊“台灣站起來”、“台灣精神壓不跨”等口號。去年以來,“行政院”並準備以自定的“通用拼音”,取代已廣為國際接受的中文拼音,以“削弱‘中國語言’的影響力”。今年3月,臺當局又公佈了“本土化教育”政策,在強化台灣方言教育的同時,卻試圖把“中國文學系”併入“外國文學系”中。這些做法都具有明顯的“去中國化”色彩。臺當局的著眼點不僅在於加強民進黨理念的正當性,也試圖讓今後無論哪個政黨上臺,都不能不考慮台灣民眾已被灌輸的“台獨”意識。

    2、軍事上加大“以武拒統”的力度。蔡英文説得很坦白,“台灣人有權作自己的選擇,台灣人民不能在軍事武力壓迫下作這些選擇,台灣人民必須有防衛自己的能力”。換言之,也就是臺當局必須以武力保證今後台灣有包括選擇“獨立”在內的任何“選擇”的“自由”。為此,台灣當局大量購買武器。臺當局還希望加入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體系”,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下推動“台獨”。臺當局並提出“決戰境外”的新口號,企圖將戰場移到大陸,以增加大陸武力攻臺的代價,這與原先的“有效嚇阻”在實質上是一致的。

    2、在國際上凸顯台灣為“主權國家”。台灣當局領導人不僅頻頻出訪,在國際上製造“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聲勢,還繼續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陳水扁還經常在國際媒體上宣揚“台獨”理念。此外,在“護照”上加注“台灣”的英文字樣等動作,也都反映了臺當局試圖在國際上凸顯“台灣主權地位”。

    未來影響台灣當局大陸政策的幾個因素

    (一)島內因素。年底“立委”選舉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臺當局大陸政策的調整。如果民進黨和李係新政黨能取得“立法院”多數席位,陳水扁執政地位得到加強,島內“獨”派聲勢將大漲,當局勢必在“獨”派勢力在壓力下,採取更多的“台獨”動作,對大陸方面也將更趨強硬。但如果民進黨、李係新政黨選舉失利,“泛藍軍”控制“國會”,則陳水扁當局將不得不與在野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妥協,國、親等在野黨也將趁勢要求介入大陸政策的制定,這樣,當局的大陸政策必將在“獨”與反“獨”兩股勢力對抗下搖擺,但總體上可能將呈“保守”態勢。

    (二)兩岸關係因素。從政治層面上看,中國大陸不可能放棄“一個中國”原則,台灣當局也不願意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樣兩岸政治會談仍將遙遙無期。臺當局也必將在這一情勢下,一方面要求“中共若欲改善兩岸關係,必須直接與負責決策與執行之執政當局溝通,舍此絕無他途”,另一方面尋求在已有國際會議框架下,謀求與大陸會談,如臺當局提出在APEC架構下與大陸會談就是一例。然而,舍祛“一中”原則,臺當局這種大陸政策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從經濟層面上看,兩岸加入WTO後,必將衝擊兩岸原有的經濟互動模式。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層面的互動,也將影響到政治層面的互動,尤其是臺當局必須拿出新的與WTO規則相容的大陸政策,諸如“三通”等既是經濟層面也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可能將不能如臺當局之願頑抗下去。

    (三)國際因素。首先是美國因素。小布希政府上臺後,美國在對華對臺政策上雖然依舊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要求台灣不要公開“獨立”,但卻有由原來的“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轉化的趨勢,即美國將在兩岸發生戰爭時助臺。可以預見,美國的這一戰略轉變在共和黨執政時期內仍將繼續下去,這將慫恿臺當局在“台獨”路上越滑越遠。其次是日本因素。陳水扁早在上臺伊始,就提出對日政策五方案,其中要求要“確立兩國在東亞安保的共同利益”。可以説,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曖昧態度,也將影響臺當局大陸政策的制定。因為台灣當局最關注的就是“台獨”能否“安全”地進行下去,如果美、日在這個問題上給臺當局以默許,臺當局的大陸政策勢將加速朝“獨”的方向邁進。

    總之,現階段臺當局為了應對島內政局,主要精力還無法放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其大陸政策總體上趨於“守成”。而一旦島內形勢、兩岸關係、國際環境發生變化,臺當局的大陸政策也必將隨之而變。

    中國網2001年8月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