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新世紀的澳臺關係將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健青

    一、20世紀的澳臺關係一波三折

    澳門與台灣的關係在20世紀內有三個重大轉捩點:

    首先是1966年這個特殊年代,澳門發生的“12.3”事件。當時的澳門居民為反抗澳葡殖民統治,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維護民族尊嚴,迫使澳葡統治者簽署了“投降書”,並在其中規定要澳門政府驅逐台灣所有機構和人員,使臺駐澳門黨工、情治機構和澳門本地親臺人士全部驅離澳門,澳門與台灣兩地的關係全面斷絕達20多年。

    第二是在80年代末,台灣商人陸續到澳門試探性投資,親臺人士也逐步回到澳門,恢復親臺社團的活動,在未遭到澳葡政府和中方的反對下,台灣方面確立了重新在澳門設立常駐機構的決策,于1990年2月在澳門成立了“駐澳門台北旅遊貿易辦事處”,歸臺“外交部”管轄,正式恢復了臺在澳門官方或半官方的活動。與此同時,兩地的經貿、文化人員交流開始恢復並逐步發展。在此期間1995年開通的台北——澳門航線使兩地的經貿航空關係有了一個突破,來往于澳門——台北,並經澳門到大陸的台灣遊客也迅速增長。在此階段的主要問題是,中方要求臺駐澳機構更改其帶有官方色彩的機構名稱,而臺為了維持其“尊嚴”,在澳葡政府的有意袒護下一直以拖延手法回應。

    第三是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正式回歸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結束了葡萄牙在澳門400多年的管治。台灣駐澳門的機構面臨著一個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殊地區的關係。台灣方面將其“從外國地區”定位於“有別於大陸其他地區的特別區域”,制定了《香港澳門關係條例》來處理臺澳關係,並於1999年12月27日將其駐澳門機構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並將其隸屬關係從“外交部”轉移到“陸委會”,等於正式承認與澳門關係是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部分。另2000年3月18日,台灣民進黨政權上臺,由長期的國民黨執政轉為民進黨執政,澳門特別行政區將秉承中方宣佈的處理澳門與台灣關係七項基本原則和政策,即“澳門錢七條”,與臺駐澳機構打交道,構建雙方在新世紀的澳門關係。從澳門政權交接後一年多的事實來看,澳臺關係未因澳門的主權回歸、台灣政權更疊受到影響,而有著全面的發展,同時也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二、澳臺兩地的經貿、文化關係全面發展,航空旅遊是重點

    如前所述,澳門與台灣的關係在20世紀90年代這十年中有了全面的發展。在雙邊貿易上,2000年比1990年增長2.7倍,達到26億澳門元,台灣方面有著近17億澳門元的貿易順差。在旅客往來方面,2000年1—9月從台灣到澳門遊客總數達95.6萬人次,2000年全年的台灣遊客為117.4萬人次,比1999年增長29%,使用澳門機場入境的遊客2000年達82.2萬人次,佔從澳門機場入境旅客總數的86%;經澳門往大陸的遊客,2000年達60萬人次,較1999年增長5.8%,台灣已成為澳門機場最重要的客源地,台北至澳門、高雄至澳門也成了澳門國際機場最重要的航線。台北、高雄經澳門轉往大陸內地旅客人數不斷上升,澳門成了台灣居民往大陸的一個重要轉机地。90年代初,臺商就不斷到澳門考察,特別是臺澳航線開通後,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高清願、台灣中華國際貿易協會理事長陶鴻傑等人率台灣工商界代表團訪問澳門,考察澳門的投資環境與澳門著名商人及澳門中華總商會、廠商會、進出口商會建立雙邊關係,探討加強雙方經貿合作,臺澳之間的經貿關係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並通過臺商在澳門的“澳門台灣總商會”及臺駐澳機構“台北貿易旅遊辦事處”與中資機構及其他有關部門建立聯繫,從而為通過澳門前往大陸,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及葡國和東歐盟投資、考察開闢了良好的渠道,澳門的仲介橋梁地位顯現出來。

    在金融方面,台灣“財政部”批准,“台北區中小企業銀行”在澳門設立了分行,成為台灣第一家在澳門設立分行的金融機構,為在澳門特別是在廣東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投資的臺商的進出口押匯、融資提供了金融支援。

    在文化學術交流方面,台灣的大學、基金會、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港澳學會與澳門大學、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經濟學會、澳門歷史學會、澳門拉丁基金會、澳門記者協會等學術團體建立了聯繫,雙方多次進行互訪,加深了解。在此基礎上,從1995年起,澳臺關係年會輪流在台北、澳門舉行,到2000年已舉辦了六屆,大大促進了雙方在文化、學術等方面的交往。臺駐澳機構還組織了澳門各界學者代表團在1998年年底和2000年3月赴臺參觀“三合一”選舉和“總統大選”。在教育方面,台灣十分重視對澳門青年赴臺入學,提供各種助學金,每年在澳門舉辦“台灣大專教育展”,引起澳門的青年、學生、家長等各界人士的極大興趣和關注,2000年的展覽有6000多澳門人參觀。報考台灣大專院校的澳門青年從1990年的600人增加到2000年的5000人。臺駐澳機構及一些親臺團體在澳門舉辦的春茗、紀念孫中山誕辰及涉臺團體活動人數也比以前大量增加,整個澳臺關係可以説從90年代起全面發展,且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了1966年“12.8”之前的水準。

    澳臺關係的重點可以説是在經貿,特別是旅遊、航空上。首先,從旅遊上看2000年澳門遊客總數870萬人次,其中台灣遊客127.84萬人次,居香港、中國大陸之後佔第三位,較1999年增長33.4%,而且台灣遊客在澳門的每人平均消費額最高,博彩的投注額也相當大,台灣遊客已成為澳門經濟最主要行業旅遊博彩業的重要來源。重視和發展澳臺經濟關係成了澳門一個共識。

    在航空上,臺澳兩地自1996年簽定了“臺澳通航協定”,為期五年,開闢了自台北高雄經澳門到內地的航線,台灣方面由長榮、復興航空公司經營,澳門方面由澳門航空經營(其中大陸資本佔51%),實際上達成了兩岸的間接通航,也為台灣開闢了通往大陸的第二條空中航線。由於該航空協定於2000年底到期,臺澳雙方在2000年11月,雙方由澳門航空代表團和台北市航空運輸商會代表團在澳門進行續約談判,“臺澳通航協定”順利續約5年,每週的客位數,雙方各增4000個,由14100增長為18100個,貨運能力每週雙方各增200噸,還可根據澳臺航線市場需要、雙方隨時增加機位和運力。這使得澳臺航線成為澳門國際機場的“黃金航線”, 1999年、2000年全年旅客吞吐量中台灣旅客分別佔65.5%和66.6%;空運貨物量佔38%,同樣澳門機場是台北最熱門的航線之一,客運量居香港、東京、曼谷之後第四位,且有超過東京、曼谷躍居次席的趨勢,有台灣人認為澳門是台北、高雄之外的第三個台灣人的國際機場,可見澳臺航線是一條既密切雙方經貿關係,又對雙方都有利的航線。

    此外,目前約有2萬名澳門居民在台灣就業,從事建築業及其他技術程度不高的行業。這一部分居民佔澳門總勞動人口的10%,每年為他們在澳門的家庭匯回約24億澳門元,為緩解澳門的就業壓力起了很大的分流作用,也為台灣的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勞動力資源。

    三、澳臺關係順利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雙方隔絕20多年後,澳臺關係能夠順利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雙方採取“低調、務實、靈活”的手段處理的結果。

    首先,在澳門政權即將回歸中國前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澳門特區籌委會主任委員錢其琛在1999年1月中旬代表國務院宣佈了中央人民政府處理澳門回歸後涉臺問題的基本原則政策,即“澳門錢七條”,其主要內容是,臺駐澳機構人員在“99”後可以繼續存留和活動,但要改個適當的名稱。“澳門錢七條”是在“香港錢七條”的基礎上制定的,但更為寬鬆的涉臺政策,是為中國的統一大業服務,體現中國“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精神。二是北京希望兩岸能進行實質性的對話,澳門因其獨特的條件可發揮獨特的作用。可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三是從推動澳門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建立良好的經濟關係出發,同時考慮到澳門居民的實際利益。這充分體現出北京中央政府既重視推進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又照顧到澳門的實際情況,對澳門與香港涉臺關係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前提下,給予澳門以特殊的照顧,使澳門可以有更充分的發展對臺關係的空間,而且“澳門錢七條”不僅僅是澳門政權回歸後的政策,也是以前在實踐中已實行著且被證明是有利的作法,充分體現了中央人民政府推動澳門關係、兩岸關係發展的誠意和善意。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成立後就秉承了“澳門錢七條”,在處理對臺關係上採取“低調、務實”的策略。如在臺駐澳機構和人員問題上,在更改了名稱之後,允許他們正常活動,凡涉及國家主權和兩岸關係的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處理。而對澳臺兩地的民間往來,台灣同胞和澳門同胞的正當利益則予以維護,在回歸後允許台灣居民繼續使用台灣居民身份證免簽進入澳門,而不是像回歸前傳聞的要使用“臺胞證”,這一措施使很多台灣居民打消疑慮,對到澳門旅遊和經澳門轉機大陸增強了信心。澳門特區政府還對臺商投資澳門給予鼓勵,除享有“投資居留”的權益外,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吸引台灣資本、技術和遊客的政策措施,保障在澳門的台灣機構、人員和各類資本的合法權益和進出自由。

    澳門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承認台灣的高等學歷,提升和任命了許多畢業于台灣高等院校的公務員任局長、廳長、處長,使得澳門青年赴臺升學的趨勢繼續加強,對有利於雙方的“澳臺通航協議”的續約談判予以支援和協助,使其順利續約。對臺駐澳機構的負責人保持了一定的溝通渠道,密切了雙方的關係。

    從台灣方面來説,首先是正視了澳門政權回歸中國大陸這一現實,將對澳門的關係從“對外國的關係”轉移到“有別於大陸其他地區之特別區域”。其次,順應了中國大陸的要求,在澳門的政權回歸後,將駐澳機構更名,淡化了其官方性質,並將其隸屬關係從“外交部”轉移至“陸委會”。第三,在回歸前派駐澳門的負責人厲威廉在處理與澳門特區政府關係及與中國大陸駐澳機構及當地社團、文化藝術、經貿界人士的關係上也採取低調、務實、謹慎積極推進兩地關係,引進臺商到澳,對澳門的居民到臺就業、上學、旅遊等給予大力協助,對澳旅遊部門在臺設立機構予以支援,促進了兩地交流合作。正由於雙方都本著“低調、靈活、務實”的原則,以發展澳臺兩地關係,並推動兩岸良性互動共重的共識,所以在回歸前後,澳臺兩地的關係得到了全面、實質性的發展。

    四、新世紀的澳臺關係將為推動兩岸關係作出貢獻

    跨入21世紀,澳臺兩地的關係進一步發展。首先是旅遊業,由於澳門將繼續實施台灣居民免簽入境的政策,台灣不少機關企業實施“雙休日”,加上經澳門到大陸時間短、手續便捷、費用便宜等因素,來澳旅遊、觀光、博彩及經澳門到大陸的遊客將呈進一步上升趨勢。其次是在航空上。目前澳門機場的貨運量台灣部分穩步增長,將迅速佔至澳門機場最重要部分。而客運在目前“三通”尚未實施的情況下,是每年約300萬人次進出大陸的另一條主要通道,隨兩岸交往的日漸頻繁,臺澳兩地的客運量將繼續增長,在2005年內可達到從台灣到大陸旅客總數的45—50%左右,台北、高雄經澳門到福州、廈門、上海、北京及南京、桂林的航線將呈爆滿狀態,雙方的航空業務關係將進一步密切與擴大。第三是金融業上,由於臺商尚不能正式在大陸設立金融機構,設在澳門的台灣金融機構為大陸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5000家台資企業提供服務,這將使得臺商在融資、押匯上更方便,從而擴大在大陸的業務。第四是教育方面,除了澳門的青年學生赴臺升學人數進一步上升外,澳門很有可能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辦學的另一個重要地點。因為澳門目前雖已回歸中國,但卻是一個特別行政區,所有的經濟制度與台灣無異,政策更寬鬆,澳門特區政府對台資辦學十分支援,當地居民商人也同樣支援。澳門目前有大量空置的樓宇,價格廉宜,生活消費水準比台灣低一截,且與台灣空中航線僅一小時,每週有248個航班,出入境方便免簽,與鄰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有各種交通工具銜接,確實是台灣興辦一個幼稚園到大學的最佳地點。這個計劃目前正在考察探討中。第五是“媽祖情結”。台灣有1000多萬媽祖信徒,澳門葡文、英文的名稱就是從“媽祖”而來。現又修建了亞洲最高大的媽祖像,重視和信奉共同的媽祖及便捷的從台灣經澳門的媽祖的祖地福建湄州航線,將使兩岸的“媽祖情結”進一步密切並促進澳臺及兩岸關係。第六是雙方的經貿關係。澳門已是WTO的成員,兩岸相繼加入WTO後,經澳門轉口的貿易將有所上升。同時澳門的資本進入島內將更加便利,這也將促進兩岸的經貿關係和“三通”的正常發展。

    總之,在新世紀裏,不斷發展的澳臺關係將對澳門本身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一點在澳門特首何厚鏵的競選政綱《知難而進,共創新機》中曾提及:“澳門向來與中國內地、港、臺、歐盟保持一定的合作關係,回歸之後,這種關係必須加強”。而澳門特區政府、居民也在朝此方面努力。而且澳臺關係作為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部分,通過澳臺雙方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可以促進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扮演兩岸關係的橋梁和仲介,以澳門特別的地位,及在處理對臺關係上的低調、靈活、務實的策略以及新聞媒介對澳門較不注意,隱蔽和易於保密的特點,澳門作為兩岸關係交流的特殊渠道可能性是存在的,澳門特區政府和全體澳門居民也樂於擔當這一角色,為促進兩岸新世紀的交流與合作,為中國的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