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北京聯大臺研所所長 徐博東

    中美臺三角關係,是戰後國際關係中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關係之一。任何一方政策的重大調整,不僅會打破三方之間的動態平衡,給三方的相互關係造成重大衝擊,而且勢必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産生深遠影響。

    種種事實表明,自小布希上臺以來,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正在進行重大調整。這種調整已經並正在對各個方面尤其對兩峽兩岸關係造成重大衝擊和影響。

    一、 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

    事實上,自90年代初冷戰結束之後,歷經老布希政府以及其後的兩屆克林頓政府,為適應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化,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對華政策一直都在不斷進行調整。然而無庸置疑,小布希政府上臺之後,無論調整的幅度和力度,都是往屆政府所不可同日而語的。可以説這次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是“戰略性”的而非“策略性”的,是“全局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中美兩國的戰略關係,將克林頓時期確立的致力於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重新定位為:在政治上是所謂“戰略競爭對手”,在經濟上則是“建設性的合作夥伴關係”,將中美戰略關係分割為政治與經濟兩個層面區別處理,試圖“魚和熊掌兼得”。

    (二)調整全球軍事戰略,把美國的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亞州,拉攏日、韓、印度和台灣,共同“圍堵”中國,擺出一付在必要時不惜與中國軍事對抗的態勢。

    (三)調整國家安全發展戰略,宣佈將原本對準俄國的部分核彈頭轉而對準中國,圖謀單方面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堅持大力研發和布署導彈防禦系統,抑制和削弱中國對美國的“核威懾”。

    (四)調整對華外交戰略,不再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將中美關係置於其盟國的關係之後,在外交日程安排和派遣外交人員等方面故意“冷落”中國甚至“羞辱”中國。

    (五)調整臺海政策的傾斜方向,以所謂“戰略清晰政策”取代自中美建交以來歷屆美國政府一貫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不再提克林頓政府的對臺“三不”政策,卻公開宣稱“盡一切可能”協防台灣;無視中美建交公報,大幅提升與台灣的實質性關係,在對臺軍售、美臺軍事合作、安排台灣領導人“過境”以及支援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等各個方面的均有突破性的動作,顯見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方向已明顯地轉而傾向台灣,“以獨制中”已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六)利用人權、法輪功和西藏問題加強對中國的施壓力度,試圖“妖魔化”中國,為其調整對華政策、圍堵和遏制中國製造輿論根據和合理性與合法性。

    總之,小布希政府上臺後,儘管在口頭上仍宣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實際上其對華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已嚴重動搖。

    二、小布希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背景

    小布希政府大幅調整對華政策不是偶然的,既有客觀背景,也有主觀因素。

     (一)從客觀方面而言,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調整是冷戰結束後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90年代初蘇聯崩潰,自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強爭霸世界的冷戰局面以美國的勝利而告塵埃落定。在美國的眼中,“聯中制蘇”即已成為歷史,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棋盤上的地位和作用自然大大下降。而與此同時,由鄧小平倡導的自7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路線正在使中國迅速崛起,並大有後來居上、取代前蘇聯成為美國獨霸世界的最大障礙。於是一時間“中國威脅論”在西方媒體上被炒得沸沸颺颺,甚囂塵上。而美國智庫則在激烈辯論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手段對付中國:遏制?接觸?抑或兼而有之、交替使用?於是自90年代初老布希執政後期開始及至兩屆克林頓政府時期,F——16戰機售臺事件,銀河號事件、反對北京申辦奧運、提升美國“與台灣關係法”、李登輝訪美事件、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事件、人權問題、西藏問題、“貿易最惠國待遇”問題、法輪功問題、制定“台灣安全加強法”問題等等事件和爭執接連發生,中美兩國摩擦不斷,關係時冷時熱、時好時壞,始終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實際上,這正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根據其全球戰略變化的需要,局部調整其對華政策的必然結果。同時也預示著,隨著國際局勢的進一步演變和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圍堵和遏制中國為基本目標的美國對華政策的結構性調整,已是勢所難免。也就是,無論是民主黨繼續執政,抑或共和黨上臺,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都是不可避免的,充其量只是時間早晚和手法不同而已。

     (二)從主觀因素來看,小布希上臺、共和黨取代民主黨執政,促使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快速地從量變向質變推進。而其所以如此“快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觀原因:

    首先,從美國歷屆政府來看,共和黨執政歷來政策比較保守,尤其主張“實力外交”,並格外注重外交政策的變化和調整,尼克松政府如此,裏根政府如此,老布希政府更是如此。老布希下臺以後,共和黨在野已長達8年之久,早就按奈不住對民主黨政府的強烈不滿,其保守派國會議員和代表極右勢力的“思想庫”, 一有機會便跳出來抨擊克林頓政府的內外政策。如今好不容易才將小布希扶上總統寶座、代表共和黨重新執政,小布希當然不能違反“黨意”,而首先要在最令世人矚目的外交領域“標新立異”,儘快幹出一番“成績”出來,以凸顯共和黨比民主黨高出一籌。

    其次,從小布希政府主管外交和國防事務的班子來看,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副國務卿阿米塔奇、國防部副部長沃夫維茨、副總統辦公室主任利比等人,大都是冷戰時期老布希政府的高官,其中有不少原本是軍方領導人。他們的思維不免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冷戰時代,並帶有強悍的“軍人性格”。若再進一步考察,還可發現他們之中有相當數量的“台灣之友”。多年來正是這些人在不斷“妖魔化中國”,宣傳“中國威脅論”,極力主張改用對華“戰略清晰政策”遏制中國大陸。例如沃夫維茨即曾在1999年11月間以學者身份在華盛頓發表演講,宣稱他 “並不認為保衛台灣需要前提條件”,反對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留下任何模棱兩可的空間”;在去年美國大選取期間,沃夫維茨還與阿米塔奇、利比等多位共和黨外交政策智囊人物一起,聯名簽署了一封公開信主張放棄對華“戰略模糊政策”;至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一向以對華強硬而著稱。由這樣一批幕僚整天圍著小布希,充當美國新政府外交和國防事務的主管,所作出的決策可想而知。

    再次,小布希之所以能登上總統寶座,主要是靠軍人和軍火工業利益集團的鼎力支援。故爾大選期間,小布希信誓旦旦地承諾他選後將加強軍隊建設。如今他果然勝選,自然要知恩圖報、兌現諾言,為軍人和軍火巨頭謀利益,以便下一次仍可競選連任。而要為軍人和軍火巨頭謀益,就必須製造出一批“假想敵”和“競爭對手”。於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便公開宣稱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威脅”,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在大選期間也曾撰文稱中國是美國的“潛在威脅”,至於朝鮮、伊朗、伊拉克等國, 則被指稱為所謂“流氓國家”和“無賴國家”。一時間,“俄羅斯威脅論”、“中國威脅論”和“流氓無賴國家威脅論”,成為美國媒體廣泛宣傳的時髦理論。於是廢除反彈道導彈條約”、研發佈署導彈防禦系統、向台灣出售大量先進武器也就有了“正當”的藉口,於是人們才能理解小布希政府上臺後何以對朝鮮半島和中東地區的和平進程如此態度冷漠。今年2月,小布希向國會提交了總額達3189億美元的2002年億財政年度國防預算,比2001年猛增了89億美元;而導彈防禦計劃則至少需耗資600億美元;至於向台灣出售的武器裝備價值也高達40多億美元。小布希上臺之後,美軍人的地位,待遇果然節節升高,美國軍火大亨更是財源滾滾樂開了懷。有人説克林頓時期美國經濟的增長點是資訊産業,而小布希時期美國經濟的增長點將是軍火工業,看來不無理。

    三、小布希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主要特點

    目前,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調整尚在進行之中,依一般規律,至少需要二至三年時間才會最終定型。但從半年多來的觀察可以看出,小布希政府調整對華政策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 蠻橫性:小布希上臺後,一反克林頓時期以“接觸”、“溝通”、“對話”為主軸解

    決中美爭端的作法,代之以“對抗”、“鬥爭”、“遏制”為主調,表現出一種蠻橫無理、咄咄逼人、我行我素、不顧一切的典型“西部牛仔”作風。在4月初處理“中美軍機擦撞事件”中,小布希的這種作風表演得可謂淋漓盡致。

    (二) 矛盾性:小布希政府既然把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千方百計要

    “圍堵”中國,又説中國是美國的“建設性合作夥伴”,企圖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繼續撈取實惠,其理論本身就充滿矛盾,難以自圓其説,在實踐上則勢必滯礙難行,處處碰壁。“魚和熊掌兼得”,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三) 搖擺性:由於蠻橫無理必然引起強烈反彈,充滿矛盾又勢必處處碰壁,於是小

    布希政府在調整其對華政策的過程中,當面對客觀政治現實時,其重大決策又不得不一再修改,調整之中再調整,給人以搖擺不定、朝令夕改的強烈印象和不確定感。例如處理“軍機事件”過程中的前踞後恭、關於“協防台灣”發言的事後補充修正,以及聲稱“中斷中美軍事交流”後的失口否認等等,都可以是典型事例。

     近期以來,美國宣佈支援中國加入WTO和繼續延長中國的正常貿易地位,宣佈堅持

    “一中”政策和不支援台灣獨立,對北京申辦奧運保持中立,以及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來華為今年10月小布希訪華與中方磋商等等,種種事態表明,小布希政府似乎已從軍機事件所引發的危機中得到了某種教訓與啟示,或許今後會變得比較“聰明”起來。但筆者認為,美國國務卿對華政策的結構性調整已不可逆轉。頂多在手法上會較為講究策略;中美關係基本面雖不致嚴重惡化,但由於變數增多,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裏勢必愈加呈現出時好時環、時冷時熱的不穩定狀態,甚至不排除發生某種程度的衝突和對抗。總之,中美關係的多事之秋已經到來。

    四、小布希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結構性調整,已經並正在對海峽兩岸關係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和衝擊。

    (一)小布希政府公開站在“台獨”一邊,“聯獨制中”,為“台獨”撐腰打氣,使“台獨”勢力有恃無恐。今年3月下旬,陳水扁公開宣稱:美國新政府上臺後,新政策明顯傾向台灣于日本,已經造成中國大陸的緊張,“中國現在落入被動防守的地位”,“國際大形勢對台灣正趨於相對有利”,表示今後要以“主動積極因素的問政態度”取代過去“平穩安定為導向”的做法,進行一系列的“外交出擊”和“致力於台灣意識的厚植與強化”;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也宣稱“時間對台灣有利”,“中共願意和我們談判很好,不談也無所謂”;美國政府對臺軍售方案出籠後,島內“台獨”勢力喜不自禁、備受鼓舞。近日陳水扁更公然主張日、韓、臺加強合作,共同對付中國大陸的“威脅”,並表示台灣要積極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體系,基至揚言要和美國搞聯合軍事演習。事實表明,支援“台獨”的結果,只能起到往台灣戰爭的磨盤裏注水的惡劣後果。

     (二)小布希政府無視中國主權,蠻橫干涉中國內政,遏制和圍堵中國,阻撓中國的和平統一,極大地傷害13億中國人民的感情,激起中國人民對美國反華勢力的強烈反感和不滿,以及對台灣問題久拖不決的深切憂慮。近年來,中國大陸人民要求中國政府早日解決台灣問題、實觀國家完全統一的呼聲正在日益高漲。

    (三)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從維護國家安全,捍衛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立場出發,

    近年來中國領導層不能不加大“以武促統”的力度,加強軍隊現代建設和國防實力,以應付任何不測之需。事實上,伴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海峽兩岸的軍務競賽已隱然形成,臺海局勢在表面平靜中正在聚集著愈來愈大的衝突能量。北京申奧成功,並不是給“台獨”買下了“保險單”。誠如香港媒體所言,中國政府決不會把經濟建設和舉辦奧運置於民族尊嚴、領土主權和國家統一之上。

    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調整究竟會走向何方?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兇是吉?人們不可掉以輕心。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