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陳水扁上臺一年來兩岸關係的檢視——兼評“新五不”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陳水扁于5月18日發表就職週年的電視演説,表達願意親自參加今年十月將於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高峰會,也願就兩岸人民關心的其他議題,包括三通,與江澤民進行對話,共創兩岸領導人「握手的一刻」。尤其陳水扁還表示,一年來新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沒有失分,重申願在「民主、對等、和平」三原則下,準備與對方協商對話,他也呼籲兩岸設立「信心建立措施」(CBM)的機制,希望美方協助兩岸儘速成立類似機制,以減少誤判降低衝突。

    由於陳水扁五二○就職週年並無安排記者會與重大宣示,因此五一八的電視演説即成為觀測其動向的主要準據。儘管陳水扁自認一年來新政府處理岸關係從來沒有失分,然而在中共當局強烈質疑下,仍不願與新政府恢復對話與協商,兩岸僵局遲遲無法打開,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尤其兩岸關係難以開展,停滯不前,甚至「外馳內張」、不進反退,新政府不應沾沾自喜地以並沒有引發兩岸軍事衝突為滿足,而是宜反躬自省如何有效化解兩岸僵局與緩和兩岸關係,進而有利雙方復談。

    一年來,雖然陳水扁以低調、模糊之手法,面對北京要求他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從去年五二○宣示「四不加一沒有」,使得中共「雖不滿意,也無法接受,卻找不到動手的藉口」,只好拉長對其「聽言、觀行」的期限。然而陳水扁卻于去年六二○一面強調兩岸可仿傚「兩韓高峰會」對等協商的精神,一面卻認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雖然一週後的六二七澄清「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惟爾後卻不再提「一中,各表」,反于去年七三一公開以「交流、對話、擱置爭議」的所謂「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識」,自此之後台灣各界及對岸發現陳水扁對兩岸的定位由模糊逐漸倒退,不僅不再談「一中各表」甚至進而否認「九二共識」,使得中共當局判定新政府推翻兩岸曾有的「九二共識」,嚴重破壞兩岸對話與協商的基礎,北京當然不同意兩岸復談,辜汪再度會晤也就遙遙無期。

    准此以觀,陳水扁表態期盼親自出席十月ABEC的非正式領袖會,希望能有機會與江澤民直接對話包括三通在內的任何議題,在北京看來當然不會同意,渠等始終認為,陳水扁一年來不斷釋出善意訊息,卻沒在關鍵的「一中」原則上明確回應,判定根本沒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陳水扁利用就職週年前夕拋出願親臨APEC上海會,仿傚「兩韓高峰會」精神,在中共看來,根本不可行,北京質疑「兩韓和解」模式所立足的「一個南韓,和平統一」的內涵,陳水扁並未學到,反而以模糊手法回避「一中」原則,意圖藉出席十月上海會議透過「扁江會」凸顯「一中一台」。

    准此,只要執政的民進黨始終拒絕修廢「台獨黨綱」,而僅將其「歷史文件化」,則中共對扁政府的台獨疑慮即不會淡化。復以陳水扁否認「九二共識」,連國民黨主政時期的「一中各表」都儘量避免提及,雖不廢國統會與國綱領卻將之束之高閣,反而側重代表性不足且功能不彰的跨黨派小組所得出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共識,在遭到台灣主流民意與在野各黨的強烈質疑及中共的罕見批判後,陳水扁提出元旦祝詞的「統合論」卻由民進黨人士詮釋為「統中有獨」「統合併非統一」,從而自行破了局。因此,北京評估新政府從未放棄台獨主張,只是將之包裝及沈潛化,一來透過年底立委選舉爭取更多民意支援,二來善用小布希政府上臺後調整兩岸政策之有利契機,不斷主動拋出在北京看來是「模糊焦點」「言不及義」的所謂「善意」。

    職是之故,只要陳水扁及新政府未明確接受「一中」原則,仍持續否認「九二共識」,甚至迄今仍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則中共應會加緊對其「聽言觀行」的密度及施壓的力度,透過全方位、多渠道的「以民逼官」「以野圍朝」的手法,迫其調整立場與政策。扁政府不能老是以承認「九二年兩會『一中各表』的共識」亦不足促使中共復談為由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反而推動小三通,規劃大三通在兩岸入WTO的國際場域進行分階段協商,甚至揚言加大兩岸開放的步伐卻一再延宕對「戒爭用忍」鬆綁,若僅止于口頭而非行動的善意,在中共持續對兩岸關係「冷處理」及拒絕與新政府接觸對話之下,兩岸復談前景將不樂觀,在互信不足、心結猶深之情形下,更遑論CBM機制之建立,而陳水扁期盼應邀出席APEC上海會進行「扁江會」更不可能實現。

    其次,五月廿日是陳水扁就職及民進黨執政週年的日子。一年來的兩岸關係究竟是「相對穩定」抑或「外馳內張」?頗值探討與反思。

    陳水扁主政下的大陸政策,可分戰略與策略兩面向。就戰略面而言,其內涵是「以拖待變」,而目標有三:(一)避免中共有對臺動武的藉口;(二)促談,借復談緩和兩岸關係;(三)無意被迫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而放棄台獨主張。

    至於陳水扁大陸政策的策略面,包括:(一)將「一個中國」予以「未來化」、「議題化」與「問題化」,採迂迴、模糊手法回應;(二)由「四不一沒有」到「沒有共識的共識」的試探期,進而確立否認「九二共識」、凸顯「九二精神」及強調「統合論」訴求之主軸;(三)規劃「國家安全網」之兩岸交流防衛機制,但欠缺實際具體操作的步驟,致流於抽象與空洞;(四)推動「小三通」、規劃「大三通」在兩岸加入WTO後於國際多邊架構下協商解決,意圖凸顯安全與對等;(五)研議加大兩岸交流的步伐,如:開放大陸人士來臺觀光、大陸科技人士來臺,鬆綁「戒急用忍」及開放陸資來臺,希藉善意之表示鬆綁中共對臺壓力進而改善兩岸關係;(六)善加運用「美國因素」,在克林頓時期,扁政府曲意附和,用以跳脫「麻煩製造者」印象,小布希上臺後,則利用美中關係趨緊,爭取主動及寬廣廻旋空間。

    台灣政黨輪替一年來中共對臺政策又如何?亦可從戰略與策略兩面向加以剖析。就戰略面而論,彰顯「防獨」的意涵,而其目標有二:(一)避免扁政府走向台獨;(二)以「文攻武備」及「外交封殺」壓縮扁政府的廻旋空間並迫使調整立場。

    至於一年來中共對臺政策的操作策略,零活多變、彈性多元,包括:(一)形式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輕易妥協,惟釋出「一個中國」新三句的所謂「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彈性,要求陳水扁回歸「九二共識」,若能明確表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再加上承認自己也是中國人,則會同意兩岸復談。(二)雖主張「大三通」可由兩岸「民間對民間」協商,惟側重「以大三通促一中」反對扁政府規劃在WTO國際對話機制下談判大三通,避免造成兩國間的三通;(三)全力拉攏並爭取台灣在野人士、立法院部分溫和的民進黨人士,形塑跨海反獨聯合陣線,孤立並打擊強硬獨派人士;(四)對在大陸投資的臺商區隔對待,尤不急於復談,以迫使扁政府承認「九二共識」;(五)扭轉小布希上臺後緊張的美中關係,防杜台灣當局有所運用與突破。

    儘管兩岸一年來在雙方對弈與攻防之下,仍呈僵持局面,我們仍期盼當局能秉持耐心與毅力,把握打開僵局之機會,化危機為轉機,並透過交流與復談為新世紀開創雙贏新局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國臺辦主任助理兼發言人張銘清五月三十日下午在國臺辦的記者會中,針對陳水扁于五月廿七日在出訪中南美期間所提出所謂「新五不政策」作出正式的回應。同時身為中共國臺辦新聞局長的張銘清指出,陳水扁的「新五不」應是他主觀的期許,與去年五二○的「舊五不」比起來,毫無政策宣示可言,根本不足以表現其善意與誠意。張銘清進而表示,真正要有善意,則必須回到「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以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尤其張銘清還批評陳水扁有意參加今年十月APEC上海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事實上,陳水扁借出訪之便宣示其始終有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與誠意,主要訴求對像是國際社會,是以繼去年就「舊五不」及今年元旦祝詞「統合論」之後,于就職週年甫過不久即推出所謂「新五不」,包括:軍售與過境美國不是零和關係。整體看來,陳水扁拋出「新五不」,旨在(一)跳脫兩岸僵局迄未化解之有責任的一方,(二)鋪陳台灣新政府「不挑釁」「不激怒」甚至委屈求全之善意,暗指中共必須為兩岸關係無法緩和負責,(三)爭取國際輿論與奧援,以利拓展國際空間並反制中共。

    客觀論之,陳水扁的確不希望兩岸關係惡化、不會錯估誤以為此次美方禮遇過境即意味華府的兩岸政策已有重大變化,強調美國對臺軍售旨在確保臺海均勢與台灣安全,包括過境美國僅是立足舒適方便,均非挑釁北京之舉,希望中共勿反應過度以免兩岸淪為你輸我贏的零和關係。換言之,陳水扁期盼中共能真正體認他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與努力,而儘速做出正面與建設性的回應。

    然而,從前述中共國臺辦的正式回應,可看出中共仍判定陳水扁「欲蓋彌彰」,認定「新五不」不足以表現誠意。中共國臺辦回應的重點包括:(一)台灣領導人惟有承認「一國」原則與「九二共識」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岸才有可能復談;(二)舉兩岸兩會三個文件為證,強調的確有「九二共識」,只不過台灣新政府不承認;(三)解讀陳水扁欲藉議「民主對等和平」三原則來取代「一中」原則,促成兩岸復談,認為毫無可能性與可行性;(四)強調陳水扁要將兩岸關係引向何方,將「拭目以待」,可見現階段仍持續對扁「聽基言,觀其行」;(五)重申錢其琛 「一個中國」新三句話其中的「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論法,強調已體現中共的的包容性與善意。

     我們認為,陳水扁去年五二○宣示「舊五不」,的確讓中共「雖不滿意,也無法接受,卻也找不到對臺動武的藉口」,惟一年後若仍延續此種「我不做什麼」的負面表述,以及仍祭出對大陸「不挑釁」的「最佳王牌」,恐亦不被視為確有新意與創意來改善兩岸關係。事實上,政黨輪替一年來,中共觀陳水扁本人及新政府的議論與施政作為,判定其植基「拖延」「回避」與「避戰」三項戰略來對應中共,包括(一)規劃大三通及松梆「戒急用忍」,惟卻以安全與對等為口實一再延宕落實的時程;(二)回避「一中」原則、否認「九二共識」,意圖以替代性説法予以模糊之;(三)以不刺激中共,避免兩岸爆發戰爭為最高考量,是以不斷拋出訊息,卻避重就輕、本末倒置。

    准此以觀,若要有效化解兩岸僵局,則面對中共一再要求面對的「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與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恐怕是陳水扁本人無可回避的課題。問題在於如何面對與回應,既能顧及台灣方面的尊嚴與地位,又能順利打開兩岸僵局。就此而言,吾人以為,首先是北京不能一面要求台灣新政府承認「九二共識」,一面又不接受國民黨主政時代及當前台灣國親新等在野政黨所解讀的「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尤其中共「一中」新三句話必須揚棄對國際與對兩岸不同的兩手策略,儘速落實「列入文件,言行如一,內外無別」,方能取信于台灣當局與台灣人民,並祛除有被矮化為地方的疑慮。

    職是之故,中共若能體現「一中」並非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二共識」可以是「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有共識,但以雙方獲得一致定義前允許各自表述為前提」,則陳水扁若真心誠意要改善兩岸關係即沒有不承認「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理由與空間。我們認為,兩岸要化解僵局,雙方務必各自妥協、海闊天空,方有跳脫零和、共創雙贏的可能。否則,一方若咄咄逼人,鐵板一塊,充滿謀略與權謀,另一方藉持續拋出善意與誠意,卻回避兩岸最關鍵的「九二共識」,則兩岸終難有打開僵局進而復談的可能。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