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關於新世紀兩岸關係的若干思考



    台灣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所長 姜新立

    一、"中國人世紀"與兩岸關係

    二十世紀已然過去,二十一世紀第一年已經過了一半,如果湯恩比(A.Toynbee)所預測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世紀"不錯的話,則這次由兩岸中國人共同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行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便具有深刻的"中國人世紀"意義。

    平心而論,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為了民族復興興國家再造,曾經走過不少彎路,經歷過戰爭災難,但終能在回歸正途,發奮圖強與努力創造下,分別建構出"台灣經驗"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綜合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歷史經驗,中國人領導二十一世紀,有幾個方面已具備條件,是有可能的。但也有些地方尚待進一步加強努力。"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世紀"能否成功,最大關鍵再于兩岸四地中國人能否合作,共同努力。合則力量集中,事半功倍,民族必能再一步復興;不能合作,繼續對抗,則力量內耗,"中國人世紀"便沒有保障。中國人能否團結合作,共同努力奮鬥,以便在新世紀中把民族復興和國家統合推進到一個新高階段,進而使中國人主導世紀發展,成為真正"中國人世紀",其更為基礎的關鍵在於海峽兩岸關係能否得到新的改善。

    二、重新厘訂"一個中國"原則

    兩岸關係近年來所以陷入低谷遲遲無法解套,出在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發生嚴重差距,因此新世紀的兩岸關係如欲有所進展或解套,理應對"一個中國"原則重新認知。筆者建議新世紀的"一個中國"原則應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四個地區"。

    關於"一個中國"原則本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之謂,此對各有"憲法"所規定的兩岸本不是問題,而且也是國際社會在承認中國問題上的一個做法,此即一個國家只能在海峽兩岸的政府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在國際法上,規定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因此在世界上有些國家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如目前有一百六十國承認之;也有些國家選擇"中華民國"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如中南美及非洲有二十九個國家承認之。即使在聯合國中,中國代表權及席位問題也是由"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代表,而不是同時由二個國家代表中國。至於在國際外關關係中,兩岸也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處理,此即凡是與"中華民國"建交者,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邦交,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者,便與"中華民國"無"邦交",故在國際上並無"二個中國"問題。

    然而為什麼"一個中國"原則出了問題呢?在於大陸將法理上的一個中國與事實上的一個中國混同;在於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在於台灣有一部分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在於台灣甚至有一部分人提出"台灣新興民族論",而不是在於"一個分治的中國"之存在事實。因此新世紀"一個中國"原則在概念上宜重新厘訂它是"一個民族"(中華民族)、"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個政府"(北京與台北)、"四個地區"(大陸、台灣、香港、澳門)。

    "一個中國"的原則,表現在兩岸之間即為一個中國統一或兩岸統合的目標:表現在兩岸之外,則與外國對中國的承認問題。然此原則與兩岸中國的政治現實是不能混淆的兩件事,亦即吾人不能因為國際社會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而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也不能因為國際社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抹殺"中華民國"的存在。總而言之,在兩岸共同追求中國統一、兩岸統合為目標,在國際上尊重他國承認中國的選擇,便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在新世紀中,兩岸政府可相互承認,不宜以冷戰思維漢賊不兩立對待。兩岸政府的相互承認,一方面是基於臺海兩岸五十年分治的政治現實,另一方面也意味兩岸正式宣告結束內戰。在形構兩岸政府相互承認之前,必須厘清"一個中國"原則與兩岸分治政治現實之相互關係。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兩個政府相互承認並不矛盾,前者屬國有承認(政治實體)問題,後者屬政府承認(有效統治)問題,此在國際法有不同法源與基礎,必須有此認識。

    兩岸目前確實尚未統一,兩岸如果能有新的"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自然能對此尚未統一的情境中坦然面對兩岸分治的客觀事實,但並無理由籍此脫離中國或借主權之名兼併台灣,只能在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前提下謀求統合。

    三、必須確認"台灣不獨"與"大陸不武"

    兩岸關係陷入不穩定乃至惡性迴圈中主要在於大陸雖然強調"和平統一",但因擔憂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從而不承諾在和平統一之餘對臺放棄武力。而台灣也因大陸始終對臺有武力威脅,覺得有受吞併之虞,從而更加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甚至更有人索性主張"台灣獨立"、"獨立建國"。如此相互猜忌與誤解,終使兩岸關係限于惡性迴圈中,無以自拔。

    新世紀的兩岸關係不應再陷入前述惡性迴圈的邏輯中去。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協商制定有關和平統一的過渡時期方針,在此努力過程中,兩岸必須實現雙向交叉相互規範,亦即台北與北京在放棄"台獨"與放棄對臺動武方面雙方要取得相互信賴與相互限制,彼此約束與共同承諾,亦即台北要明確宣示"台灣不獨";北京要明確宣示"大陸不武",雙方不但要明白宣示,而且還要以具體行動表現兩岸對中國統一和兩岸統合的承諾與決心。

    其實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則"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應該幫助中國人",台灣便沒有獨立的理由與必要,大陸也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對台灣動輒動武。

    四、以宏觀思維探索兩岸統合模式

    兩岸關係陷入膠著狀態的另一原因是兩岸對於未來國家統一或統合模式各有己見,互不接受。大體而論,北京提出"一國兩制"作為未來兩岸統一模式,雖然此"一國兩制"模式已用在香港、澳門身上使用,但在台灣並不被接受,其原因是如果此"一國"係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中華民國"管轄下的台灣,充其量不過是北京統治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此雖可享有高度自治,但不能違背大陸憲法與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的旨意,對台北而言,此不但完全無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更有假中國統一之名,行兼併台灣之實。台北曾提"一國兩區"、"一國兩府",也不為北京接受,民進黨上臺後,在野的國民黨提出"邦聯論",據説也不為北京接受,原因是"邦聯"是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領土安全和共同利益,通過協議而組成的一種國家聯合形式,此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故難接受。至於陳水扁"統合論",由於北京對民進黨的"台獨"訴求堅決反對與否定,連帶對陳水扁的"統合論"也認為是統而不合,合而不一,故亦不接受。其實這是兩岸當局思維窄化的結果,如果能以更為宏觀的思維來探索兩岸模式,應該會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關於"一國兩制",如果以大陸所提《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中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便很容易將"一個中國"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將台灣("中華民國")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如此,自然無法為台灣所接受。如果以汪道涵所提的"所謂'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由兩岸同胞共同締造未來統一的中國","目前(兩岸)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借此"一國兩制"中的"一國"便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經過兩岸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後的"新中國",此便無涉台灣("中華民國")兼併之事。如果以錢其琛的"新三句"對"一個中國"的表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于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借此"一個中國"既不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指"中華民國",由此引申,所謂"一國兩制"對香港、澳門是"現在式",對台灣只能是"未來式",而且應有更大的解釋空間。現在的問題是大陸對"一個中國"的解釋所據標準如何,如仍以老文件為準,則對臺適用性難度甚高,如以汪、錢最新解釋為準,則另有可思考之空間。

    關於"邦聯制",對於未來兩岸統合是可以考慮的構想,它既可維持兩岸邁向統一的方向,又可保留兩岸在各自體制下合作發展的空間;這也是新世紀兩岸未來統合的新思維。北京之所以反對"邦聯制",主要在於它是二個以上主權國家的統合,違背"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北京也説過"一個中國"原則下任何問題都可以討論,自然包括對"邦聯制"的討論。即使基於主張"一國兩制",也可以把"聯邦"當作兩岸統一的一個過程或過渡性概念被加以討論。當邦聯體制一旦透過討論認為可行,則兩岸就是一個主權分享、外交合作、和平共處、不獨不武的新局面,既保有一國之原則,又享有各邦國之體性。如此看來,邦聯可被當作兩岸未來發展的可能選擇方向之一。

    在介於"一國兩制"與"邦聯"之間還有一個空間可被討論,此即"聯邦"。所謂"聯邦",它有統一的憲法,並沒有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行政機關,對聯邦成員直接行使權力,並由聯邦政府統一行使對外交主權。如欲在兩岸實行聯邦制,在大陸可採取美國的垂直式聯邦,各邦制憲自治,有治權而無主權,有外事權而無外交權,亦不能成為國際的主體。對台灣而言,可參採蘇聯式平行式的聯邦模式,允許台灣行使以"中國台北"名義參加國際社會組織,並在"聯邦中國"的規範下行使應有的權利。

    總之,如在中國推行聯邦制,並不會因此而導致國家的分裂,因為"聯邦中國"並不是將一個中國分裂為幾個國家,也並沒有使任何一部分離出中國去,它只將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結構作內部改造或調整,並將各地區的政府轉化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成員邦,對大陸而言,是將中央集權改為地方分權,屬政治體制改革,難度不大;對台灣而言是將分裂的政權重組再結合。這是一個由分裂分治的中國使其走向統一的中國的一個可行性頗高的選擇。

    五、結語

    兩岸分裂分治長達五十年,是要永遠的分裂分治下去?還是要設法使兩岸統合,使國家最終走向統一?由於政治現實,制度差異,兩岸分裂分治卻是事實,但兩岸都是一個民族,都是中國人,在經歷了一百五十年的西方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壓迫最終獲得解放之後,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在向"第三條路"發展與趨合,因此兩岸的中國人在"國族認同"的基礎上要努力建構"中華共同體意識",以俾最後謀取兩岸的最終統一。在這個努力過程中,兩岸當局不能因私黨利益而永遠分裂,但也不能因好大喜功而急於統一,正當的思想邏輯應該是兩岸共為中華民族建造一個現代化的新中國這一目標而努力。

    總之,未來中國的統一或兩岸的統合,不是兩岸雙方誰消滅誰,誰吃掉誰,而是雙方平等協商,創造雙贏,在兩岸人民自願的基礎上,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新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再結合。因此,在新世紀之初,兩岸都必須要有新思維,要用新的政治智慧來面對海峽兩岸問題並以合理性、妥當性設法解決海峽兩岸問題。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