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從“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宏觀角度看台灣問題



    台灣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陳癸淼

    在中國歷史上,西強而東弱,北盛而南衰。西周、西漢強于東周、東漢;北朝、北宋盛于南朝、南宋。古代得天下者率崛起于西方與北方,近代則反之。明朝、太平天國、國民革命、共産黨皆發難於南方。古代外患多來自西方與北方;近代則來自東方與南方。匈奴、五胡、遼、金、夏、蒙古、女真皆為西北之敵;近代英、俄、法、德、美、日、意、奧、西、葡之入侵中國皆在東、南沿海各省。總之,中國發展重心已由古代的西與北,乾坤倒轉為近代的東與南。

    中國北自中朝邊界、南至南海諸島,其海岸線之綿長;自北洋、東海至南海,其海域之廣袤;世界各國少有匹敵。然而歷史上最強大帝國蒙古王朝的軍隊卻敗于日本,中日甲午之戰,滿清海軍雖然龐大,卻全軍覆沒。今日美國並沒有佔領太多他鄉領土,但是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不但縱橫七大洋,而且其威脅性與影響力遍及全世界,而中國所受威脅尤大。

    總之,歷史中國重西北輕東南,陸強而海弱,是旱鴨子民族;雖有綿長的海岸及廣袤的海域,不但沒有使中國成為海上強國,大海反而成了中國的封鎖線。所以重東南,先東南後西北,發展海權突破太平洋的封鎖實為當務之急。而培養冒險、犯難、拓展、應變、重商、包容的「海洋精神」尤為重要。

    中國歷史上漢民族王朝很少向外侵略,它比較重視的是「協和萬邦」,「萬國衣冠拜冕旒」。二十一世紀會是應該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在二十一世紀不是要主宰世界而是應該扮演協和萬邦的重任。世界要和平,萬邦要協和應使世界強權多極化。像今天美國單極超強是做不到的。基於這樣的考量,中國二十一世紀的大戰略應採取聯俄、親歐、抑美、孤日、卵翼亞洲。本文為篇幅所限僅就卵翼亞洲表達管見,以就教于方家。

    最近上海六國合作組織的成立是卵翼亞洲的第一步,而且是很關鍵的一大步。其次,東北亞的兩韓、南亞的印巴也應努力促成類似上海合作組織加以統合起來,如此一來解決了西北的後顧之憂,東北亞,南亞兩側翼也能穩住。至於南海與東南亞對中國海權之發展尤為重要。美國遏阻中國海權發展的憑籍是乙太平洋島鏈圈住中國。在太平洋島鏈中最關鍵的是台灣與東南亞及海洋諸國,如果這一大環節能解決,則美國封鎖中國的島鏈就斷裂而瓦解了。茲先談東南亞及南海諸國問題的解決之道。

    南海諸島,面積不大,但是潛在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尤為重要,各國爭相佔領或宣示對之擁有主權,問題相當複雜,中國在策略上應採取:「資源共同開發,利益一起分享」來把相關各國組織起來,以經濟利益分享,來化解外交與主權的糾紛,並達成政治的合作與統合。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與理想,則必須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如此才能事半功倍的整合東南亞及南海諸國。因為台灣問題能和平解決,則太平洋島鏈就中斷了。而且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則可取信于南海諸國。希望中國的決策者,能就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戰略觀點來看台灣問題,它不只是單純的內政問題,能和平而妥善解決台灣問題,則中國之國際聲譽與信任度一定會大大提升。影響所及必能借此卵翼亞洲,並進而達成多極平衡,協和萬邦的理想境地,使中國成為引領二十一世紀風騷的強國。反之,如果兩岸以武力相向,就算大陸能拿下台灣,亦必然引發國際緊張,甚至干預。尤其南海諸國,一定倍感壓力與緊張,而且也可能予潛在亂國之利用與介入,亞洲可能成為火藥庫。

    一個中國問題是兩岸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目前及可預見的未來幾年內要獲得共識,恐亦不易。如何在顧全雙方的立場的前提下,尋找出最大公約數,使雙方都能接受,恐怕是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了。本文試在此提出一個可供兩岸政府參採的一中定義。本人曾在去年撰寫一文:「解決政治紛爭,朝野均主張回歸‘憲法’,就從一中起步吧」與王建煊、郁慕明、趙少康聯名發表于十一月二十四日的《聯合報》,當天將該文交給跨黨派小組的一中小組成員朱惠良“立法委員”。朱惠良乃摘文中一句話「依憲法相關規定處理一中問題」于第二日在「一中小組」會上提出,結果為朝野所接受,只是語氣與語意有所轉折,十二月三十一日阿扁“總統”除夕談話也提出「依照憲法,一中本來不是問題」之説,至此依“憲法”處理一中已經成為朝野共同的趨勢,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及民進黨都不能拒絕。

    “憲法”第四條條文是「‘中華民國’領土,依固有之疆域」,“國家統一綱領”:「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錢其琛先生的一中定義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均屬於中國,中國之領土與主權不容分裂。」這三者共同意含是「中國」之領土與主權是包括大陸與台灣。北京及台北均聲稱擁有此中國主權。這樣的理論可以化約為「主權共有」、「兩岸皆擁有中國之主權」。而在現實上北京治權不及于台灣,而台北治權亦不及于大陸,同樣香港與澳門亦各擁有其治權,這個事實可以化約為「治權分享」或「治權各自分享」。「主權共有」是法理上的「必然」,而「治權分享」是事實上的「實然」。以主權共有來定義一中,以治權分享來描述現況,兩岸如能接受這樣理論,則一中就可以找到解決之道了。民法有財産「公同共有」這一用語。如果把它運用到主權上,成為「主權公同共有」,則「主權公同公有」一概念可以包括以下四層意義:

    一、 中國主權之佔有須為不要分。

    二、 對主權之處分必須同時為之。

    三、 主權之移轉必須共同為之。

    四、 雙方政府必須擁有同等利益。

    這樣的定義可引申如下:(一)、是表示中國之領土與主權不容分割之意。(二)、(三)、表示中國領土與主權之處分與移轉北京與台北雙方共同為之。換句話説,台灣要獨立需大陸同意,而統一也需要台灣同意。大陸是不會同意台灣獨立的,這樣就可使台灣不獨,而台灣也可以未同意統一前維持一人不會有獨立之虞的「維持現狀」。(四)、表示兩岸平等的精神,這是台灣各政黨所主張的。

    「國家統一綱領」不是法律,所以民進黨可以不認帳而把它束之高閣,同樣「九二共識」亦非法律,所以國、親、新三黨主張有“九二共識”且應回到“九二共識”,以便展開兩岸談判。但是民進黨則否認有“九二共識”,只有“九二精神”。所以「一中原則」的法制化在台灣尤其必要。總之,要兩岸關係能穩定且有進展,一定要對一中形成共識,而且要加以法律化。所以本人正在推動的「兩岸關係基本法」就是著眼於此。 這個立法的法源是“憲法”第四條及“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為因應統一之需要」一詞。如果大陸能接受這樣的理論,則在台灣要把它法制化是有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法律通過了,則不論如何政黨輪替,一中的法律基礎不會隨之起變化,兩岸關係也能因此而穩定發展。

    大陸對臺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台灣能不能接受它,最關鍵之處在「一國」究竟意何所指?此「一國」如果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台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比香港、澳門寬鬆的特區。這也意味著“中華民國”不存在,“中華民國憲法”作廢了,接著,以“憲法”為法源的一切法律均將失效。以目前的狀況而論,台灣各主要政黨絕對不會接受。這也就是阿扁“總統”所以會説:接受「一國兩制」,“中華民國”就不見了。阿扁的許多論調及政策會受到在野黨的批判,但是對上面這一句話沒有人去批判他,就可知其個中資訊。

    如果「一國兩制」中的「一國」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又是何所指呢?如果「一國」是指在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之上,經過兩岸同意所建構的政治體,則它會有很大彈性,而且台灣有可能接受。如果兩岸能同意在兩岸現有政治體制上建構一個涵蓋兩岸的準國家政治體制,以之作為形式的、中程的、過渡的統一,則在此一體制運作成熟,兩岸人民的關係與感情緊密融合時,就是中國完成統一大業之時了。

    要建構這樣的政治體制,可以先成立「兩岸人民議會」,由它來建構兩岸的經濟體及兩岸統一的過渡政治體制。這個體制可以是以一中為基礎的「統合體制」,或「邦聯體制」,或本人所主張的「兩岸共和體制」,當然也可以是另外的名稱,但是不管什麼名稱,都是要兩岸政府透過人民議會協商共同決定的。大陸如果能接受這樣的統一方式,則台灣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一定會接受,民進黨最終也得接受。這一條路是迂迴而漫長,但是如果想想,從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都是屢敗屢戰,艱苦奮鬥,所求的是使中國富強,中國統一,一百多年都走過了,再化個二三十年就可達成民族的目標,怎麼可以沒耐心等候呢?

    中國如果是以上述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完全統一,則可證明中國人的愛好和平及有能力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這不但對卵翼亞洲有很大助益,更能進而協和萬邦,維護全人類的和平。總之,國家領導人應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宏觀角度看待台灣問題,解決台灣問題。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