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組“政團” 戲中有戲 

    曾潤梅

     在台灣政壇翻雲覆雨唱了12年主角的李登輝,不甘心一夕之間被趕下臺當觀眾,更不甘心面對陳水扁內外交困幹瞪眼使不上勁。今年以來動作頻頻,近日則是突發奇想網羅追隨者組成“政團”,要重現江湖,幫陳水扁穩住陣腳。

    心有不甘 困獸猶鬥

    自今年以來,沉寂了一段時期的李登輝自稱“近來好象又回到了年輕時代,特別想多做一些事”。6月7日,李登輝在接受《新台灣》雜誌訪問時意有所指地稱,民進黨在年底“立委”選舉中拿到85席是沒有問題的,其他35席也會自然靠過來(臺“立委”總數為225席,85加35剛好過半)。6月8日,李在會見跨黨派本土“立委”時稱,希望他們籌組一個政團幫助陳水扁在選後穩定政局。6月16日,李登輝更是與陳水扁百般默契地在“北社”成立大會上同臺亮相,並拉著陳水扁的手情緒高昂地高喊“共同建設新台灣”。6月19日,李登輝公開號召跨黨派本土人士投入年底“立委”選舉,支援陳水扁穩定政局,並分期、分批接見本土人士,密謀政團籌組事宜。

    其實李登輝跳出來並不奇怪。李登輝在臺主政12年以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終結國民黨外來政權”,帶領台灣走出中國,建立一個所謂以臺、澎、金、馬為“命運共同體”的“新台灣國度”。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李登輝一面大力裂解國民黨,並最終把國民黨一分為國民黨、新黨、親民黨三黨;一面逐步建立了一套“假借民主、本土之名,行分裂祖國之實”的所謂“李登輝路線”,公開破壞和背叛一個中國原則,宣稱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

    然而,自李登輝被趕下臺後,其在12年裏苦心經營的“台獨”路線卻面臨嚴重危機。一是被李登輝裂解得體無完膚的泛國民黨陣營(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不僅開始重新整合、集結,且公開反對李登輝的“台獨”路線,國民黨中央委員魏鏞等人更是強烈要求黨中央撤銷有關“兩國論”的相關決議,讓國民黨回歸國家統一的“右翼政黨”的路線。二是李登輝的“台獨”路線不僅沒被陳水扁順利地繼承下去,反因身陷政局囹圄、經濟泥淖不敢公然推行“台獨”動作。這些都令李登輝心急如焚,因為李登輝不相信“稚嫩”的陳水扁具有擺平政經困境以順利推行“台獨”路線的能力,而只有他這塊“唯一”的老薑才能做到。

    朝野政黨 百味雜陳

    民進黨喜憂參半。李登輝滿腔熱情地高呼要幫陳水扁“穩定政治、振興經濟”,民進黨大部分人士都樂觀其成。但在對李登輝的慷然義助感激之餘,民進黨內也有人憂慮標舉“本土化”的李登輝將堂而皇之在侵入民進黨的基本票源區,擠壓民進黨的參選空間。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等人憂心地指出,“李係政團”與民進黨之間約有7%-8%選票是重疊的,加之“李政團”的訴求、路線和民進黨相近,“扁李合流”只會使民進黨的票源更加濃縮而不是拓展。李登輝若欲扶持陳水扁及民進黨,就應直接投入民進黨的運作,而不是去組一個分食票源的政團,其組政團的真正的目的只是為自己籌集政治籌碼而已。而李登輝露骨表示,“現在台灣很亂,媳婦沒經驗,就得由婆婆來教”,更使民進黨擔憂“李政團”壯大後將反客為主,變成民進黨的婆波。

    國民黨尷尬兩難。李登輝要帶領國民黨內的本土派人物“另起爐灶”,對敗選後一直沒有成功整合,外有民進黨的步步進逼,內有親民黨搶食票源的國民黨來講,雖然算不上是致命,卻是重傷。為全力防堵李政團的挖角,國民黨上至黨主席、秘書長下至地方黨部密集下鄉,或承諾加大金援,或預留一定的參選空間,或安排不分區“立委”相利誘。同時,國民黨內“反李”情緒高漲,要求開除李登輝黨籍的聲音此起彼伏,但基於擔心對李登輝採取過激動作而對年底選舉衝擊過大,國民黨中央高層與許多“立委”仍主張談化處理,讓李登輝“自生自滅”。即使李登輝于6月26日在美國活動時宣稱“他是國民黨主席,死也要和國民黨死在一起”,也引來國民黨兩種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知為李登輝對國民黨還是有感情的,要為國民黨“鞠躬盡瘁”,一種認為李登輝太惡毒了,竟然要與國民黨“同歸於盡、玉石俱焚”。這兩種心態恰巧反映了國民黨內目前的尷尬處境。

    親民黨強烈反彈。以“反李”票源為基礎的親民黨看似與李政團的票源涇渭分明,受衝擊最小,但實質所受衝擊是直接而明顯的。親民黨本來就因黨主席宋楚瑜的外省背景而在中南部的支援率偏低,加之親民黨在中南部的提名還沒完成,李政團加入戰局後,在參選者增加、選情緊繃之下,親民黨在中南部的空間必將受到嚴重擠壓,不利於其向濁水溪以南開拓。故李政團一成形,宋楚瑜就高分貝痛批李登輝根本就是在搞“垂簾聽政”,搞前、現任“雙總統制”,“李扁合流”是“假本土之名,行黑金之實,或假本土之名,行族群對立分化之實”,加劇台灣政局的混亂。

    “建國黨”極力支援。對李登輝跳出來挑動族群矛盾、“統獨”爭議,“建國黨”是看在眼裏,樂在心裏。“台獨之母”旅日的“國策顧問”金美齡就稱,她非常贊成李登輝籌組本土性政團來幫陳水扁穩定政局,“本土化”是一種現實,也是今年底選舉時要讓所有台灣人清楚在選擇做中國人還是做台灣人。為了對李出山“助獨助扁”加油,7月3日,“台獨聯盟”等“獨派”團體更是傾巢而出到機場去接由美返臺的李登輝。

    混水攪局 戲中有戲

    增加選舉難度。台灣每次大小選舉都要耗費鉅資,“立委”候選人即使知名度再高,沒有準備5000萬以上的糧草是當選不了的。由於經濟不景氣,加之喪失執政權,國民黨中央所能運用的資源較往年有限,一般預估每位“立委”候選人能得到的補助款最多在500至1000萬元左右,選舉經費極為緊張。但是“李政團”卻開出每人5000萬元的選舉資金行情,意在炒高“選舉成本”,並加大參選風險。少數“有奶便是娘”的政治人物或“腳踏兩隻船”,或暗中投靠,或挾李政團以令黨中央,要求加大經濟援助,這實在讓國民黨頭痛不已。

    分散在野黨票源。目前浮上臺面的李政團人馬主要包括四類:一是帶有黑金背景的無黨籍人士;二是過氣的國民黨、民進黨的卸任“國代”、前“立委”;三是地方派系的二號人物,如鄉鎮長、縣議員等想更上一層樓的人;四是國民黨、民進黨中的初選落敗者。據臺報分析,這些人具備當選實力的不多,但是由於其中有大部分人來自泛國民黨陣營的地方山頭,足以衝擊8-9位泛國民黨陣營候選人的選情,分散國民黨的基本票源。而且李政團若以政黨出現,撿到雞毛湊撣子,有個一成左右得票率便可拿上幾席“不分區立委”。這樣一來,不僅將使泛國民黨陣營的總席次減少,也使操作性本來難度就高的國、親合作難上加難,最後有可能導致在野聯盟在選後控制“組閣權”,實現“雙首長制”破局。

    挑起本土、非本土對抗。高舉本土大旗,挑撥族群矛盾一直是李登輝用來對付政敵、贏取本土票源的利器。雖然隨著兩岸經貿的日益發展,台灣選民對統獨議題、族群分岐日漸厭煩,但每到選舉,都會被有心人挑起,而且屢試不爽,在2000年大選中,具有外省籍背景的獨立參選人宋楚瑜在南部嚴重落敗就歸因於此。由於民進黨上臺一年來毫無政績可言,經濟狀況一路惡化,必將直接衝擊民進黨在年底的選情。為了防止泛國民黨勢力的反撲,李登輝則挖空心思要讓選舉變成所謂的本土與非本土的對決,打一場最原始、最粗暴也是最廉價的選戰。族群矛盾、“本土助扁”這種非理性的東西一經被人有意挑起,使選舉變成族群鬥爭,變成非本土向本土勢力的奪權,則不僅將轉移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使民進黨變成極需保護的本土代言人,同時也降低在野聯盟在選後主導政局的正當性。

     在台灣民眾迫切要求振興經濟、化解兩岸僵局、強化行政效能,特別是有高達33%願意接受“一國兩制”,越來越多的人更意移居大陸的情況下,李登輝大肆挑起族群矛盾,本土、非本土之爭是不得人心的。

    (本文作者曾潤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網2001年7月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