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關注WTO對農業的衝擊

    兩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貿自由化對同為小農制的兩岸農業形成衝擊在所難免。日前在台北舉行的一場學術研討會,大陸和台灣的農業學者除預警WTO將造成兩岸農業巨大衝擊外,同時也提出以合作代替對抗、共創兩岸農業合作契機的因應危機思考方向。

    學者專家認為,加入WTO固然對兩岸經貿發展是項重大的契機,但也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對競爭力居於弱勢地位的農業可能形成的衝擊及影響,尤令人關切。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係日前在台北舉行“兩岸農産貿易與農業投資”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農業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在研討會上發現可喜的現象是,兩岸雖因政治因素而分隔逾五十載,但卻無法阻斷學術及文化的交流,多位與會的學者不約而同的提出以合作代替對抗的思維,意欲推展兩岸加入WTO後農業相互合作的思考方向。

    首先,加入WTO對兩岸農業的衝擊力究竟有多大?南京大學經貿學院院長周曙東説,加入WTO對大陸農業的衝擊及影響,涵蓋經濟、社會及環境等三個層面,其中對經濟層面的影響明顯而立即,開放市場引進的大量進口農産品將導致大陸農作物種植面積下降、農産品價格降低及農民收入下滑。

    台灣所受衝擊不小於大陸

    反觀台灣於加入WTO的談判歷程,農業常被迫走上第一線,在談判對手的壓力下,農産品市場開放成為簽署雙邊協議的交換條件,加入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也將是明顯且巨大的。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預估,台灣於加入WTO後的四年間,農業受進口農産品衝擊損失的救助及所需要執行的各項調適經費,預計可能要超過新台幣一千億元。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希煌已向行政院提出從明年起連續三年、每年編列台幣三百億元支應經費需求,但這筆鉅額經費能否如農委會所願編列,尚有待觀察。

    加入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不小於大陸,耕地的流失、農村勞動力的釋出、農産品價格的下滑等可能出現的現象,均在農委會的意料之中,但兩岸農業要如何在這一波衝擊中能屹立不搖,甚至創造出新的價值,就成為學者專家研究的方向。

    四種前瞻性互動模式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毅認為,因應新情勢,兩岸應發展出農業的互動模式,四種較具前瞻性的模式為:共同開發、共同生産、共籌資金及共用市場。兩岸農業以體質論,台灣在科技、管理、加工、品牌上具有優勢,大陸在種原、成本等方面領先,雙方應致力謀求互補共利的空間,否則一旦外資進入大陸農業領域,台灣與大陸合作的利基將會消失。

    持類似觀點的臺大農經係教授雷立芬説,由於台灣農業生産已逐漸弱化,而大陸不乏與台灣互補的農業條件,同時大陸農業發展又攸關本身的政治與社會安定;盱衡兩岸情勢,積極而主動的整合兩岸資源,除可避免彼此競爭,更可創造一個強勢的農業主體而促成兩岸農業的永續發展。

    在具體的作法上,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岳雲説,兩岸農業可在既有的貿易合作、投資合作、人員互訪培訓等方面繼續加強,同時大陸應引進台灣農産運銷及農業組織的制度,雙方可增加在這兩個方面開創合作空間,以提升大陸農業的競爭力。

    香港商報2001年6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