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報業日子難熬

    台灣新當局上臺後,島內經濟持續低迷,連一向風光的傳媒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島內兩大報係之一的《中國時報》于6月初正式宣佈裁員,辭退編輯、校稿、電腦作業人員等100多人。據傳,7月份,第一線的採訪記者也將有不少人被辭退。

    《中國時報》是島內第一大民營報紙

    《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是台灣民營報業的兩大支柱。《中國時報》的前身是《徵信新聞報》(1968年改現名),由現董事長余紀忠創辦于1950年,當時僅是一份側重經濟資訊的小報。經過大約15年的發展,該報逐步確立起島內民營大報的地位,其對某些重要問題的評論、建議等深受島內朝野重視;同時,其發行量不斷擴大,70年代末正式突破100萬,成為島內第一大民營報紙。

    《中國時報》在基礎穩固後又積極向雜誌市場進軍,並大力發展海外華人知識分子讀者群。該報創辦的刊物水準較高,頗受讀者歡迎,如《時報週刊》、《時報雜誌》的發行量在島內雜誌中一直名列前茅,子報《工商時報》也是一份口碑不錯的專業性經濟報紙。如今,《中國時報》已發展成為擁有報紙、雜誌、出版社和網際網路業務的龐大集團,旗下共有20多家公司,員工近萬人。

    《中國時報》的發展壯大與董事長余紀忠的個人才能有很大關係。余紀忠生於1911年7月,江蘇省武進縣人,曾擔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中蘇日報》社長和國民黨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發言人,1949年去了台灣。正是由於具有豐富的政治經歷和新聞經驗,因此他對政治、社會與文化動態把握較準。比較而言,《中國時報》的言論風格從一開始就富有自由色彩。余紀忠曾希望借報紙的影響力促進島內政治革新,所以該報在新聞報道和評論上的尺度較寬。台灣很多學者、政壇人士及企業家都習慣把《中國時報》的社論作為島內政治氣候的指標。蔣經國去世後,余紀忠曾一度支援李登輝,後來逐漸對李的“台獨”傾向及排擠國民黨元老的蠻橫作風不滿。2000年10月,他在《中國時報》創刊50週年之際發表專文,呼籲新當局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擔負起和平統一的“歷史使命”。

    《聯合報》發行遍及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

    台灣另一民營大報是《聯合報》,其前身為1951年9月台灣《全民日報》、《民族報》和《經濟時報》正式創刊的《聯合版》。兩年後,《聯合版》改稱《聯合報》。70年代末,《聯合報》大幅增闢地方版;80年代,其分社及營業處共有48個,辦事處及分銷處962個,零售處13354個,其島外航空版發行遍及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

    《聯合報》的核心人物是王惕吾,他生於1913年8月,浙江省東陽縣人。在大陸時曾歷任國民黨軍隊團長、參謀長、副旅長、副師長等職。去台灣後,他棄武從文,除了創辦《聯合報》外,還先後創辦了《經濟日報》、《世界日報》(在美國)、《民生報》和《聯合日刊》,被稱為“台灣第一報業巨子”。王惕吾積極主張兩岸統一,反對“台獨”。1988年,《聯合報》首次增加大陸版面,大量報道大陸新聞,立場也較為客觀。1996年王惕吾病故後,其長女王效蘭繼承父業。

    台灣報業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今《聯合報》和《中國時報》一樣面臨著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來,聯合報係已經裁減了1000多名員工,未來兩年還要精簡500名。

    台灣其他報紙目前的發展狀況也不容樂觀。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據傳“已見夕陽”;“台南財團”創辦的《自立晚報》負債額已超過億元新台幣。創刊于1999年7月的《勁報》是台灣第一份全彩色印刷的晚報,但由於文章過於強調故事性,不容易被台灣讀者接受。目前,《勁報》也處於虧損狀態,去年的年終獎金至今還沒有發放。

    《環球時報》 2001年06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