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榮專論:台灣經濟問題與經濟轉型

    台灣媒體今天發表台灣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題為《台灣的經濟問題與經濟轉型》的專論文章,文章分為八部分,全文如下:

    一、前言

    在過去將近兩年多的時間內,筆者曾發表兩篇專論,闡釋台灣所遇到的經濟問題的性質與起因,並提出對策,惜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迄今問題益趨嚴重,而“朝野”上下,無論是否受過經濟學專業的訓練,所發的議論及所提的對策,大都是文不對題,有些甚至不知所云,令人深感遺憾,難道連經濟知識也是新不如舊,一代不如一代?

    二、第一季成長率何以殿後

    據美聯道瓊社所發佈的資料,今年第一季亞洲十個主要國家(地區)的經濟成長率,台灣為1.06%,名列最後。雖然一季的成長率並不代表什麼,但仍令“朝野”震驚,何以至此,也仍是各説各話,未能把握要點,驚慌吵鬧一陣,看樣子也將一如往昔,坐以待變了。積數十年之經驗,深知拖是解決問題的上策,前提是要拖得過去,兩代蔣“總統”及嚴“總統”曾為台灣奠下雄厚的經濟基礎,就像現在的日本一樣,有本錢可以拖十年,可見外來政權並非一無是處。

    自十年以前日本經濟遭遇衰退困境,中間經歷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直至目前的衰退趨勢,這亞洲十國(地區)所面對的經濟問題,概可分為三大類:(一)經濟轉型。(二)泡沫經濟。(三)國際經濟衰退。茲分別簡述,供作參考,同時説明為什麼台灣成長率落後的原因。

    (一)新加坡:經濟管理良好,無泡沫經濟問題。原本就是以服務業與高科技産業為主體,所以也少經濟轉型問題。唯一面對的是國際經濟衰退問題。

    (二)香港:經濟管理良好,1997年防阻泡沫經濟措施得宜,無泡沫經濟問題。有轉型問題,但不嚴重,這是因為:(1)其經濟結構主要為服務及轉口業;(2)將傳統産業的製造部門移往大陸鄰近地區,企業總部則設在香港,負責管理、策劃、營運,包括接單、産品行銷等。就傳統産業來説,香港與大陸是既分工,又合作,而整合成一體了。所以香港也一如新加坡,目前唯一面對的是國際經濟衰退問題。

    (三)南韓:其泡沫經濟在1997年危機中已爆破重建,即使有問題,也不嚴重。由於南韓傳統産業多為國際性大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且電子科技産業亦有大幅度發展,故轉型問題也不大。目前主要問題應是國際經濟衰退問題。

     (四)日本:已是一個高度發展與高科技産業經濟體,甚少轉型問題,有嚴重泡沫問題,亦須面對國際經濟衰退問題。

    (五)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其泡沫經濟在97危機中已破滅重整,其經濟發展程度尚未達到轉型階段,故兩者均不是問題,目前所面對者為國際經濟衰退問題。

    (六)中國大陸:泡沫經濟正在形成中,將來是否會成形,要看有無良好的經濟管理,像新加坡與香港那樣。轉型方面,由農業經濟轉型為現代産業經濟似已接近後階段,過程尚稱順利。由傳統産業經濟轉型為高科技資訊經濟,則尚未達到這種階段,如果大陸有先見之明,一方面建立大規模、現代化技術與管理的傳統産業,另一方面則同時發展高科技資訊及其他高科技産業,則將一如日本,不會發生現在台灣的轉型問題。至於國際經濟衰退問題,大陸同樣面對,但由於大陸本身為一正在迅速發展中的巨大國內市場,其遭遇的國際經濟衰退問題,將較其他經濟體為輕。因此,僅就泡沫、轉型與國際經濟衰退三大問題來説,中國大陸未曾遭遇到,而即使遭遇到,問題亦不如其他經濟體嚴重。

     三、三大經濟問題的匯集點

    現在説到台灣。台灣現在是同時集泡沫經濟、轉型經濟、國際經濟衰退三大問題于一身的經濟體。(一)房地産價格與股價長期巨幅下跌,現在可能已達到底線,即是泡沫經濟的顯著病徵。(二)工廠倒閉,資金及産業大量外移,失業率不斷上升,則是轉型經濟的顯著病徵。(三)進出囗同時衰退,則是國際經濟衰退的顯著病徵。

    當然,這三個病徵並不是那麼界線分明。這裡不過指出每一病源的主要病徵而已。這三個經濟病,泡沫經濟與轉型經濟屬於中長期型的病,前者須下猛藥,後者則要拖時間,而兩者治愈都要經一番折磨痛苦。國際經濟衰退則屬於短期迴圈,咬著牙熬過去也就算了。這也同時表明瞭這三种經濟病性質各有不同,須分別對症下藥,不是什麼新台幣貶值至35元或甚至38、40元,或利率下降再下降,勒令銀行放濫帳,或“八麼洞洞,台灣啟動”所能解決的,其中有些藥方也許有些減輕病症療效,但作用可能更大。如貶值便是。

    四、60年代第一次轉型經驗

    由於經濟轉型對於台灣的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且在經濟發展理論上也具有重大啟發性,讓我們來先討論這一問題。過去50年中,連這一次台灣經濟共經歷了兩次重大轉型。

    第一次是60年代的整個10年,都是處於由農業經濟轉型為現代工商業經濟的時期,也就是台灣經濟現代化的創始時期。約在50年代上半期,政府已完全控制住了惡性通貨膨脹,達成了經濟穩定的目標。自50年代的下半期起,政府即傾全力全面推動經濟的現代化,大規模建設現代工商業,當時的情景可以“日新月異”四個字來形容,現在我回首我們這些“外來政權”的殘余分子當年為台灣經濟與台灣人民的打拚情景,對照當前“中國豬”與“外來政權”的封號,每每為之泣下。日前我探視李國鼎先生的病,面對他的親屬,想起我們曾經是站在第一線的戰友,真是泣不成聲。

    一進入60年代,經濟轉型的現象便發生了:農村青壯勞力大量外流,留下生産力很低的老弱婦孺,農業工資及生産成本大幅上升,農産供給減少,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揚因而引發全面性的通貨膨脹,而農民所得則相對偏低,城鄉差距大幅拉大,農村怨聲載道。

    政府所採取的對策:加速推動農地重劃,為農業機械化建立條件;從法規、技術、資金、教育宣導各方面推動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經營多元化;提倡種植各种經濟作物;引進新産品,改良舊品種;整理及改進農業資訊與行銷系統等等。10年有成,到了70年代初期,轉型已大致完成,到了70年代後半期,農業發展已不是重大問題了。總括一句,當時的政策是使農業現代化與整個經濟現代化同步進行,在這一正確政策的推動之下,花了10年,轉型順利完成。

    五、第二次重大轉型

    這一次是第二次的重大轉型。在第一次轉型時,受到資金、技術、過剩勞力,及國際市場的局限,我們的工業建設具備了兩大特色:(一)勞力高度密集;(二)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這種發展路線在80年代尚能順利進行,到了90年代,由於工資及土地價格巨幅上升,東南亞與大陸新興工業的興起,相對競爭力大幅下降,台灣感到無法支援,不能不再作轉型。這次所謂的轉型即是由勞力密集的,中小型企業的産業轉型為高科技資訊産業及其他産業。幸而政權尚在“外來政權”手中時,政府有先見的發展了高科技資訊産業,使得此次轉型在島內成為可能,否則局面將更艱難。

    目前的轉型顯然必須遵循三條路線同時進行:(一)大量發展高科技資訊及其他高科技産業(假如可能的話);(二)對傳統産業進行全面整理,使其可以擴大規模,進行技術及管理革新,能成為國際性企業的,得以成為國際性企業,繼續生存下去;(三)其餘傳統性産業關閉或外移。這三種型態的轉型都會導致大量的企業關閉與外移,因而産生大量失業與資金外流的現象。而這種失業是長期的、痛苦的失業,尤其是對中低層的中年及以上白領階層勞工而言。無論政府採取什麼措施,都只能稍微減輕,無法完全解決或避免。那麼,是否可以不轉型或如政府若干高階官員所主張的“戒急用忍“呢?當然可以,不過要付出台灣整個經濟停滯,終至全部犧牲的代價。

    六、二次轉型與大陸經濟

    由於上述這三種轉型途徑都與大陸經濟有密切關聯,因此特別先就這一點作一簡單分析。展望未來至少50至100年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在現代科技、資訊、交通、運輸的情形下,主要産業必然是跨國的大規模的經營,而這種産業必先有一個巨大的母體經濟載運它。此所以歐洲國家要成立歐盟,北美洲要成立自由貿易區。

    放眼未來若干年,有資格成為這種載體的經濟體,只有歐盟、北美、俄國、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無論台灣自稱如何有尊嚴,要獨立,在經濟上都要融入這個經濟載體才能生存及繁榮滋長。這是事實及生存問題,不是政客狂熱的口號問題。這只要看基本教義派“台獨”許文龍、張榮發等人喊“台獨萬歲”,而向大陸跑得比任何人都快就知道了。

    就前述台灣發展大規模科技産業,傳統産業的大規模化及現代化,勞力密集的中小型傳統産業求生存,都必須仰賴現在的及未來的大陸這個巨大經濟載體不可,所以不管政治發展如何,在經濟方面兩岸不僅要三通,還要合流;不僅要合流,還會整合成一體,現在的香港是一個例證,我們現在就要仿傚香港:總部設在台灣,工廠設在大陸。現在的許文龍、張榮發是另一個例證,讓全台灣的企業都仿傚許文龍、張榮發吧——“台獨”是口號,鈔票是現實。

    七、試擬促進轉型的政策

    現在,我要就如何擬訂轉型政策及減少轉型痛苦開藥方了,我的藥方不一定靈,但保證不是隔空抓藥。

    (一)短期政策

    (1)對全部傳統産業作詳細調查規劃,就可救者,從法令制度、資金等方面,予以合併或擴大規模,更新設備,改進技術及管理行銷的協助,以提高生産力,降低成本,一如當年的推動農業現代化。

    (2)仔細調查研究臺商赴大陸貿易及投資的困難與風險,在法令制度及資金方面予以協助,並與大陸當局切實談判改進之道,包括所謂大三通在內,以加速勞力密集及中小型企業在大陸投資設廠。對於大規模傳統産業及高科技産業,亦採取同樣政策。

    (3)建立完善失業救助制度,對失業者予以適當救助以度難關。

    (4)對於教育程度較高,年齡不太大的白領階層勞工,廣設訓練單位,培養轉業技能。

    (5)加速現有公共工程進度與災區重建及進行新公共工程,以容納部分基層勞工及白領階層勞工。

    (二)長期政策

    (1)加速培植人才,發展高科技産業及服務業,10年可以收效,這是轉型的根本之圖。

    (2)就台灣的經濟特質,未來50年台灣、大陸與國際經濟發展大趨勢,全面檢討與大陸的經濟關係,從而建立可以運作的法令制度,這也是轉型的根本之途。

    (3)徹底建立文官制度,建立現代化政府,肅清貪污,這是第三個根本之途。

    八、結論

    限于篇幅,本文只寫到經濟轉型為止,而經濟轉型是台灣當前經濟問題的最大來源,也最難解決,時間可能在10年以上,視解決問題的政策是否適當而定,目前所謂的貶值、降息等等都非對症之藥。我要在此引述我們王家兩位人士的話作結論:王永慶董事長説:“擴大內需不能解決問題。”;王永在副董事長説:“解決目前問題恐怕要10年以上。”依照我前面的分析,完全正確。我們王家除我以外,畢竟出人才。

    人民網 2001年5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