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台灣“新貴”這一年

    丁魯

    去年5月20日,台灣當局新領導人以不到4成的選票坐上台灣地區“總統”的 “寶座”,成為台灣當局的“新貴”。時隔一年,台灣民眾和媒體“盤點”當局一年“政績”時,皆是一片指責之聲。島內不同團體和部門最近還舉行了各種“ 民意調查”,結論無一例外:絕大部分民眾認為當局一年的表現不合格。

    “換了個船長,近2300萬人民乘坐的台灣這艘大船便迷失了方向。由於新政權運作亂七八糟,政治出現混亂,經濟開始衰退,我們已經忍無可忍了。”這是海外一家報紙在《政治混亂、經濟衰退、治安惡化———台灣當局新領導人當選一年台灣局勢》一文中的一段話,它點明瞭台灣當局危機四伏的現狀。“執政成績慘不忍睹,幾成台灣未有之恥”等標題亦經常出現在島內各大報紙的顯著位置。

    政治:紛亂動蕩難平穩

    台灣媒體評論新當局執政一年來一片混亂,“政局不穩,風波不斷”。“除了一個亂字之外,似乎別無他言可以形容”。

    去年7月,台灣嘉義縣山洪突發。4名正在作業的河道工人被困在當地的八掌溪中。他們在急流中待援近3個小時,而近在咫尺的軍方救護隊與警方救援單位卻互相推諉,不去援救。最終4人在眾目睽睽下被洪水卷走。尤為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當局的高官和眾多主管人員卻遲至第二天才表態。“行政院長”當天因沒看電視而不知此事,也沒有得到報告;“內政部”有關負責人在事發後4小時才接到報告,卻沒有立即作出反應;軍、警方面事後對沒有出動救援也各有各的“理由” ……這一事件在島內激起極大民憤,社會各界紛紛痛責當局顢頇無能、政事混亂、草菅人命。

    接下來的“核四”風波,更反映出台灣當局的出爾反爾和不負責任。“核四 ”是建於台北縣貢寮鄉的台灣第4座核電廠,在國民黨的主持下于1980年開工興建。去年民進黨取代國民黨上臺後,不顧“核四”已投資數百億台幣並完成3成多工程建設,不顧國民黨籍的“行政院長”唐飛在此問題上與台灣當局新領導人意見相左而被迫辭職,一意孤行地停建“核四”,由此激發了新當局上臺以來業已激化的各種矛盾。島內各在野力量結成“在野聯盟”,發起聯署“罷免”台灣當局新領導人的提案。一時朝野政爭加劇,島內政治急劇動蕩。迫於壓力,也為年底的“立委”和縣市長選舉著想,台灣當局在“核四”停建111天后終於宣佈“核四 ”復工。

    但是,台灣政局的紛亂並沒有隨著“核四”的續建而煙消雲散。島內分析家認為,“核四”案引發的種種亂象,其實是台灣當局新領導人上任後島內深層面政治、經濟、社會矛盾激化的外在反映。一個“核四”問題的暫時了結,不會也不可能化解潛藏于深層的衝突癥結。

    資料顯示,從去年5月20日新當局上臺至今年2月底,台灣僅“高級文官”就有556人職務變動。即使如此,當局仍在抱怨“指揮不動”———當局“指揮棒” 的運轉能力由此可見一斑。而台灣新當局本來就面臨人才危機,官員的頻繁變動更打擊了行政隊伍的士氣,施政的混亂也就可想而知。

    一年來,台灣政壇還發生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有關台灣當局新領導人的“台灣版萊溫斯基案”,“深宮怨婦”呂秀蓮不甘寂寞越權問政,“立法委員”公堂之上揮動老拳上演全武行……

    本來台灣一部分民眾不滿國民黨執政,希望換一個人執政改變一下局面。結果一年來政壇亂象叢生,社會不穩,人心渙散,實令台灣民眾大失所望。

    經濟:嚴冬何日到盡頭

    進入5月,地處熱帶亞熱帶的台灣島已是一派迷人的夏季風光,但是,島內的經濟嚴冬卻絲毫不見解凍跡象。

    台灣新當局上臺以來,島內失業率不斷攀升,經濟一路下滑,濃重的悲觀氣氛籠罩在台灣民眾心頭。台灣當局新領導人一年前“再創下一個階段的經濟奇跡 ”的吹噓,已被島內的種种經濟亂象擊得粉碎。

    台灣有關部門最新公佈的報告預測,台灣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遠低於當局預估的水準,創下19年來的歷史新低。島內人士指出,台灣目前的各种經濟亂像是政局動蕩、政策失當及兩岸關係不明等非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

    新黨“立委”賴士葆和台灣大學教授杜震華4月末公佈的一份報告披露,新當局上臺一年來,台灣工業生産月均增長率比過去減少1.84個百分點。由於銷售不暢導致貨存增加,製造業貨存量指數因此平均每月增加10.5個百分點,企業營業稅繳納額每月減少32.25億元新台幣,顯示企業經營效益持續下滑。

    台灣《遠見》雜誌列舉了過去一年經濟不景氣的種種表現,包括股價下跌、財富縮水,投資下降、産業外移,企業呆賬上升、銀行壞賬比率上升,台幣貶值,失業上升,企業倒閉增加,金融風暴逐漸形成,民眾消費下降等等,顯示在台灣當局領導人上臺週年之際,台灣經濟已經全線告急。

    台灣投資環境急劇惡化。在臺美國商會日前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台灣的經貿環境比過去閉鎖,台灣的經貿實力已明顯退步。投資環境惡化還帶來島內民間投資銳減。台灣“經濟部”公佈,今年3月,兩億元新台幣以上的新增重大投資案,比1、2月份銳減數百億元,也比去年同期減少15.77%。當局官員承認,台灣股市大跌使企業籌資困難,政局不穩使企業不敢投資。

    去年,台灣倒閉的工廠為5000余家,比前年增長25%。島內的關廠倒閉風浪從中南部一直蔓延到北部,由傳統産業擴大到科技産業。台灣“經濟部”的數字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工業及製造業指數分別下降4.25%和4.79%,為26年來的最大衰退幅度,歇業的工廠達803家。

    經濟不景氣使島內失業率不斷走高。台灣有關方面的統計數字説,今年3月的失業率為3.89%,為23年來的同月最高紀錄,93.9萬人受失業波及。而島內民間機構調查後認為,台灣的失業率事實上已經達到8.4%。

    回顧台灣新當局上臺一年來的島內經濟,可謂陰霾一片,但放眼兩岸經貿往來,卻是難得的陽光燦爛。2000年,兩岸貿易額達305億美元,同比增長30%,創歷史最高紀錄。在島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台灣企業“用腳投票”,掀起投資大陸的空前熱潮。去年,大陸新批准臺商投資項目3082家,同比增長了22%。這一熱潮還在升溫。

    軍事:“決戰境外”做迷夢

    台灣當局新領導人上臺後,為實現“以武拒統”的迷夢,在軍事戰略、軍隊體制等方面採取了一些新的舉動。

    2000年6月16日,台灣當局新領導人在陸軍軍官學校校慶典禮上首次將“決戰境外”列為臺未來的軍事戰略。他聲稱,要採取“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政策,積極籌建所謂“高素質、現代化、專業化”的軍隊,並按照“制空、制海、反登陸”的作戰程式,把“精確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資訊優勢”及“決戰境外”的觀念作為未來臺軍建設的方向。當年8月8日,台灣當局公佈所謂“國防報告書”,正式改變了“防衛固守”與“有效嚇阻”的前後順序。臺軍事首腦在序言中公然宣稱:臺軍新一代兵力陸續成軍,臺軍整體作戰能力已大幅度提升,具備了採取“主動”戰略的條件,因此臺軍將戰略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云云。

    為了形成所謂的“有效嚇阻”能力,台灣當局大力增加軍費預算,擴充軍備,並大搞軍事演習。臺軍著力發展電子戰能力,將強化電子戰能力列為2001年度 “國防”預算的首位。同時,臺軍近年來加緊提升二代兵力的性能,著重研製開發第三代戰鬥機。2000年8月,台灣“行政院”通過以每年10億新台幣的預算,以 7年時間研製開發IDF新一代戰鬥機。2001年,臺“國防預算”中亦將推動IDF和“幻影”2000戰鬥機改造作為投資重點。

    一年間,台灣當局為擴充軍事實力,削尖腦袋求購軍火,並且以軍火買賣作為外交手段,企圖憑此加強美臺之間的實質關係,圖謀將台灣問題進一步國際化。美國國內一些勢力與台灣當局遙相呼應,對臺軍售有增無減。2000年6月,美國宣佈兩筆總價值3.56億美元的對臺軍售項目,9月,又宣佈價值13.8億美元的對臺軍售項目。今年4月的美國對臺軍售會議,則批准了1992年以來最大一宗對臺軍售方案,對臺軍售超過了所謂的“防禦性”範疇。為給其“台獨”主張張目,台灣當局企圖鑽入美國TMD的保護傘下尋求庇護,在繼續要求購買“愛國者”PAC- 3型導彈的基礎上,力求購買“宙斯盾”驅逐艦,希望借此提高其防禦能力,並就此加入TMD旗下。在與美國進行多年討價還價之後,臺終於獲准在美國協助下於今年6月實彈試射“愛國者”導彈。台灣當局領導人企圖挾洋自重,依靠洋武器保護 “台獨”,大肆玩弄以軍火貿易促實質關係發展的政治伎倆。這類舉動引起了台灣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美國對臺軍售的目的,是想借出售先進武器,“ 擴大兩岸緊張對抗”,“牽制兩岸統一”,最終“使兩敗俱傷”,以保持美國的霸權。台灣民眾痛感當局置發展經濟、民眾福祉于不顧,將大批金錢用於購買軍火,使島內經濟如雪上加霜,還自吹自擂什麼“外交與軍購大豐收”。台灣民眾責問當局,為何不回歸到一個中國的共識?

    雖然台灣當局絞盡腦汁、千方百計拼湊其“以武拒統”、“決戰境外”的力量,但事實卻是,“洋武器”根本無法為“台獨”支撐起保護傘,所謂的“決戰境外”只能是一廂情願的迷夢。統一乃人心所向。面對中國12億人民和海內外華夏兒女統一祖國的強烈呼聲,無論台灣當局玩弄什麼手法阻撓祖國統一,到頭來都終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兩岸:緊張根源難消除

    眾所週知,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對話與談判的基礎。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1992年兩會共識已得到島內更多民眾的贊同。但是台灣當局領導人執政一年來,拒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公然否定“‘九二’共識”;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廢除“台獨”黨綱,致使兩岸關係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兩岸關係的緊張根源難以消除。

    上臺一年來,台灣當局在實際作為上是李登輝分裂路線的翻版。台灣當局領導人重用“台獨”分子,由李登輝的“兩國論”智囊掌管大陸工作事務,“搞兩國論只做不説”;呂秀蓮大肆叫囂“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兩岸關係是“遠親近鄰”、“接受一個中國等於投降”等,還表明自己與台灣當局領導人在兩岸關係上“唱黑白臉”;效倣李登輝,大搞分裂“外交”,熱衷於到國際上鼓吹“台灣主權獨立”謬論;再度與達賴分裂集團勾結,借邀請達賴訪台為分裂祖國製造聲勢;支援海外“台獨”組織在島內搞示威遊行,再掀“台獨”濁浪;炮製所謂“ 決戰境外”戰略,大肆購買武器,搞針對祖國大陸的軍事演習,企圖增加“以武拒統”的本錢。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對台灣民眾強烈要求放棄“戒急用忍”、早日開放兩岸直接“三通”的呼聲置之不理,一再以欺騙手段加以拖延。讓人感到可笑的是,台灣當局領導人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大肆吹噓自己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作為,説什麼“兩岸問題不再是大家所擔心的事情”……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事實上,只要台灣當局一天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就不可能緩和。

    正是由於台灣當局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定“‘九二’共識”,兩岸持續僵持的局面才遲遲得不到改善。這致使島內人心不穩,亂象橫生,經濟遽滑,民生痛苦指數不斷升高。

    民生:痛苦指數節節升

    台灣當局上臺近一年來,台灣經濟持續低落,民眾生活的“痛苦指數”不斷創下新高,由此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令人擔憂。從自殺率、犯罪率等大幅提升到抗險、救災不力以及環境污染加劇,從婦女問題到教育問題,島內社會亂象叢生,民間怨聲載道。

    民進黨一直以“環境保護”作為政黨鬥爭中的伎倆,台灣新當局上臺後更進一步對民眾許諾,將把環保作為提升百姓“生活品質”的兩大指標之一。但是,近一年裏,台灣的環境狀況惡劣指數卻持續走高,台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今年 4月公佈的島內“環境痛苦指數”達76.05分,屬於“高度痛苦”狀態。

    今年1月,一艘希臘油輪在台灣南部墾丁海域觸礁,併發生嚴重漏油。當局有關部門負責人竟然在事發25天后才出現在出事地點。當地上千名民眾舉行了憤怒的抗議活動,痛責當局處理速度緩慢,致使台灣重要風景區墾丁公園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漁民生計更是大受影響。

    台灣當局強調的提升百姓生活品質的另一個指標是治安改善,然而到現在台灣卻是暴力事件頻頻,刑事案件陡增。據台灣警方去年9月的有關資料顯示,200 0年1~8月間台灣發生的刑事案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一萬多件,暴力犯罪破案率則相對降低。惡性暴力事件頻繁見諸媒體,引起了市民的恐慌;暴力事件還頻頻“ 入侵”校園,台灣有關方面日前公佈的數字顯示,近一年來,台灣校園內的暴力事件有劇增的趨勢。

    新當局上臺之初曾表示,南投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刻不容緩。然而一年中,當局重建災區工作卻十分遲緩,賑災捐款遭“巧奪濫用”,重建家園的貸款遲遲沒有著落,災民生活無著。“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許多災民用銀行貸款購買的房屋倒塌,家園被毀卻還要繼續繳付銀行貸款。當局在各界的關注下決定為這類災民提供擔保,讓有關銀行承擔災民房貸的全部債權和債務,以幫助災民重建家園。但是,這些相關的金融機構對此政策普遍拒絕接受或者一再拖延,而當局卻未採取積極的作為,致使災民的希望成為了泡影,也使民眾對當局以及台灣經濟更加缺乏信心。

    這一年中,台灣民眾兩度舉行大遊行,抗議當局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去年末民眾憤怒地喊出“拯救台灣”的口號。今年“五一”勞工大遊行,更是絕望地喊出“給我飯碗”的呼聲。狀況如此,“真讓老百姓無語問蒼天”。

    《中國國防報》 2001年5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