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才是正途

    “汪辜會談”已經八週年。前天海峽兩岸兩個受權的民間團體海協與台灣海基會的負責每人平均發表了紀念性的談話。值得重視的仍然是雙方對待一個中國原則和1992年兩會共識的態度。兩岸兩會在1992年達成的共識是 “汪辜會談”得以舉行並取得成功的關鍵,只有承認“九二共識”並從這一基礎出發,才有可能重開兩岸協商,緩解目前的兩岸關係緊張僵局。

    當年“汪辜會談”成功落幕時,海內外輿論有過高度評價,認為“汪辜會談”之所以成功,是“兩岸都認同的‘ 一個中國’的理念贏了,兩岸要求發展關係、擴大交流合作的主張贏了”。還有評價認為,“兩岸雖然現階段尚未重建‘三通’,卻向來共有‘三同’:同一個民族,同一個文化,同一個國家”,認為“有了對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共同認識,會談中雙方便能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實事求是,求同存異”等。這些評價點出了“汪辜會談”重大意義及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二是平等協商、求同存異。

    “汪辜會談”是在兩岸雙方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實事求是、求同存異的精神,排除干擾,共同努力下才得以舉行的。其中,最能體現兩岸雙方這一精神的莫過於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識的達成了。

    1992年10月,海協和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事務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海基會表明瞭堅持一個中國,追求中國統一的態度,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看法不同,並希望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達。兩會經過商討和函電、電話往來,最後確定了海協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的表述是:“ 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這就是“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明確無誤地告訴人們,儘管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上存在分歧,但並不妨礙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追求國家統一的態度。有了這樣的基礎, “汪辜會談”得以舉行並獲得成功;沒有這一基礎,就不會有“汪辜會談”的産生。因此,在兩岸關係中要不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其理甚明。

    如今,兩岸關係之所以陷入緊張僵局久久不能緩解,一是由於李登輝大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分裂活動,破壞了“汪辜會談”後兩岸交往的良好局面,最後還在他臨下臺前拋出“兩國論”,阻撓汪道涵會長訪台,更將兩岸關係推向高度緊張;二是台灣當局新領導人上臺後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繼續在國際和島內進行破壞一個中國原則、惡化兩岸關係的活動。這是兩岸關係無法改善併發展的根本原因。

    李登輝的倒行逆施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同聲譴責。台灣當局新領導人會不會採取實際行動改善兩岸關係、重開兩岸商談,也受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強烈關注。

    重開兩岸商談代表了兩岸人民的需要,更是中華民族的利益所在。8年前汪道涵會長在“汪辜會談”中特別強調,世界經濟正走向明顯的區域化,在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下,同屬一個民族的海峽兩岸,加強交流與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互利,必能提高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發揮中國人的優勢。今天,這席話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我們注意到,正是因為台灣當局拒不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關係無法走上正常,致使島內人心浮動,亂象橫生,台灣海峽時時緊張,外國插手干涉中國內政苗頭升高。這一切相信都是違反台灣人民的願望和利益,違反中華民族的願望和利益的。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是否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成為台灣輿論的一個焦點。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都表示了必須遵循兩岸“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能走出僵局的立場。台灣工商企業界也紛紛要求台灣當局回歸一個中國框架,把握與祖國大陸經濟合作的契機,使台灣經濟儘快走出困境。是否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穩定的兩岸關係,是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這已成為台灣的社會共識。

    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發展兩岸關係是祖國大陸方面始終一貫的政策。去年3月以來,江澤民總書記多次表示:只要台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就可以進行兩岸對話與談判,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祖國大陸政府對於台灣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呼聲十分關切,一向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對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抱持極大的誠意。兩岸關係之所以陷入僵局、停滯不前,責任完全在台灣當局。希望台灣當局者認清形勢,真正以台灣人民的福祉和中華民族的前途為重,儘早明確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只有這樣,兩岸關係才有改善的可能,台灣才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新華網2001年4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