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臺軍售透露的政治資訊 

    美國對臺軍售清單已公開,人們在為出售非防禦性武器而擔心的同時,更應注意此次軍售透露的一些訊息。美國對臺軍售所顯示的象徵意義和某些政策變化,對未來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美國對臺軍售所傳達的含義

    (一)美國企圖使宙斯盾艦“PNTR化”。在對臺軍售清單中,美國已連續多年以暫緩(即擱置)而非不售(否決)的方式處理宙斯盾艦。是否出售宙斯盾艦是一項單純的武器交易,但由於它具有構建TMD系統的潛力,而耗費巨大的TMD計劃本身又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因而宙斯盾艦對有關各方而言,均有指標性意義。從今年分析,美國越來越有意將宙斯盾艦案“PNTR化”。

    眾所週知,此前每年幾乎都要針對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進行表決,事實上,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對中美雙方都有利,而且美國每年肯定都會予以批准,但美國國會卻一直利用PNTR作為牽制中國的工具。如今,宙斯盾艦也有此趨勢。美國認識到宙斯盾艦的特殊政治敏感性,台灣當局也知道宙斯盾艦費用龐大,即使如願購入,對臺而言也是“白象”。但台灣當局每次都大放煙霧彈,擺出志在必得的姿態。美國則刻意含糊,不言可否,而以“來年再議”擱置。美國此舉的用心相當清楚,即有意將宙斯盾艦變成另一個“PNTR”,以宙斯盾艦作為牽制中國的工具,企圖迫使中國在某些方面作出讓步。

    (二)美國軍方有意使臺美軍事關係逐步“協作化”。臺美軍事關係自1979年“斷交”後,一度回落為相對單純的軍事裝備提供與購買關係。1992年布希政府決定批准向台灣出售150架F-16戰鬥機後,借著設備維修、人員培訓等而進行的臺美軍事人員交流再度熱絡。近年來,美方對台灣軍隊事務的介入更深,最明顯的例證是,據報道稱美國國防部已先後至少兩次對台灣的軍事防衛能力進行了綜合評估。最新一次的評估認為台灣存在著“嚴重的防衛缺陷”,建議以後對臺軍售要更注意“軟體”、“防導彈”、“三軍整合體系”等。同時,雖然對臺軍售原則上仍由國務院主導(其最主要的方式就叫“對外軍事銷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 略稱為“FMS”),但美國軍方的角色越來越突出。

    在對臺軍售上,美國軍方干預的手段包括以下幾種:對台灣軍購需求的評估、對美國可提供武器的建議權、與國會和企業界軍方勢力的合作等。近來,美國軍方不斷故意放話稱,中國大陸部署的針對台灣的導彈已從數十枚猛增到數百枚,導致台灣的導彈防衛能力不足,故台灣需要宙斯盾艦。利用渲染所謂中國大陸的威脅為對臺軍售製造輿論。近日,據英國一媒體引述接近布希政府的消息人士説,美國五角大樓的國防計劃專家又在研究,如果布希總統決定對臺出售宙斯盾艦,美國將另採取一些新措施幫助台灣增加對抗中國大陸的能力作為補償,美國並準備開始協助台灣軍隊改進訓練。毫無疑問,一旦上述計劃付諸實施,臺美軍事關係將更加密切。

    (三)軍售“核心問題化”。臺美軍售的另一個趨向是軍售問題高度政治化,軍售日益發展成為台灣問題的核心問題。根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1979年“斷交”後的臺美關係明確定位為經濟、文化性的民間關係,而美國親臺勢力主導制定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卻規定臺駐美機構可以享有超出一般民間機構的許可權。雖然軍售問題一直存在,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並未成為重點,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鬥爭的主要集中在國際組織和機構席位問題和臺美政治關係提升問題。1992年美國在對臺軍售數量和品質上嚴重違背中美1982年《八·一七公報》原則,使中美圍繞對臺軍售問題的鬥爭尖銳化。但此後中美關係的鬥爭重點仍集中在政治領域。1994年美國克林頓政府的“對臺政策檢討報告”出爐,1995年美國放寬李登輝過境美國本土的限制,並於5月批准李登輝赴美國進行訪問,遭到中國強烈反對,並引發了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美國開始調整對臺政策,有意限制臺美政治關係的提升,這一過程通過1998年克林頓總統訪華時公開宣稱“三不”得到落實。然而,在美國約束臺美間政治關係的同時,軍售問題卻日益突破,並逐漸演變為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主要鬥爭議題。這一變化主要因為台灣當局和美國國內親臺勢力大力宣揚所謂台灣面臨的“安全威脅”,而將軍事力量作為唯一的對應手段,妄圖加強台灣軍事力量來對抗中國大陸的反獨促統。軍售問題也由此而一躍為台灣問題的核心問題,成為敏感性的政治議題。此次布希政府作出不售臺宙斯盾艦的決定,正是考慮到這一問題可能引發的政治後果。而布希政府允許向臺出售柴油動力艦等武器,據稱也是為了顯示其對華強硬的政治意圖。

    此外,軍人或軍方出身者主導對華政策是一大特點。較右翼的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有關軍售的事前分析指出,以前被劃出清單的項目今年“都在可以考慮的範圍”,因為美國出現了一個對北京強硬的鷹派連線,而新政府關鍵位置上幾乎沒有中國問題專家,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務院的高級亞洲事務官員幾乎都由傾向日本的人士把持。這些人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大多曾任職軍隊,一般認為,他們受以前冷戰影響較大,而且由於職業關係,與美國國內軍工企業聯繫密切,比較容易受軍工利益集團的影響。據報道,此次的軍售項目主要由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得到萊斯、鮑威爾等國家安全班子成員同意後再向布希本提出,布希並未作出修改。

    美國對臺軍售的兩個口號日益公開化

    為了取得對臺軍售的正當性和道義性,美國政府有效地運用了維護“台灣民主”這一西方價值工具和“鼓勵兩岸對話”這一實際事務工具。

    (一)為了台灣維護民主。利用台灣作為牽制中國的牌,維持台灣海峽分裂現狀是美國的基本政策。但在具體政策訴求上卻因時空背景的變化而有所轉變。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時所宣示的理由是:為協助維持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穩定,並促進美國人民和台灣人民持續廣泛、密切友好關係。進入90年代,台灣島內開放黨禁、報禁。因此,美國支援台灣的口號轉而變為為了“保護台灣的民主體制”,這一口號並成為共和黨和小布希競選時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之一。此口號也是美國國內親臺勢力的主要訴求。在美國親臺政客和反華輿論的鼓噪下,這一口號對美國大眾具有很強的欺騙性。今年軍售期間,美國一再聲稱必須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自衛能力”,維護“民主體制”。台灣當局也對此予以配合,並主動出擊。今年以來,陳水扁、呂秀蓮、張俊雄、田弘茂等台灣當局領導人密切接見美國訪客,借會見之機反覆重申這個口號。

    (二)為了“鼓勵兩岸對話”。美國對臺軍售的另一個口號是所謂為了“兩岸對話”。美國聲稱,只有台灣擁有了足夠的“防衛武器”,在沒有“安全威脅”的情況下,才會與中國大陸走上談判桌。此即所謂的“軍售”增加“安全”信心,“安全”將鼓勵兩岸對話。這一口號也為台灣當局接受並使用。

    (本文作者劉宏為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網2001年4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