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漢光演習”洋相迭出

    4月4日,臺軍“漢光17號”演習在屏東外海區拉開所謂“聯合製空”、“聯合製海”項目操演的帷幕。由於今年“漢光17號”演習是首次驗證臺軍自“精實案”完成以後的部隊編裝作戰能力,以驗證臺軍新一代武器裝備為重點,因此可以説是台灣當局“精實案”的一項“全戰備測試”。不過,在這項被台灣當局與軍方都高度重視的“聯合製空”、“聯合製海”測試項目操演中,臺軍手中那些花鉅資買來或研製出的新式裝備卻是屢出洋相,令台灣當局大失顏面,軍方高層極為不滿。

    據台灣媒體披露,在4月4日的“聯合製海”項目操演中,由於氣候不佳,在天氣並不是非常晴朗、能見度差的情況下,臺海軍146艦隊1106號“成功”級艦,試射了一枚臺自製研發的“雄二”導彈,透過電腦及電視連線畫面監控。可位於屏東九鵬基地中的臺軍方高層將領,並不清楚是否已成功擊中靶艦,但現場督測的軍官仍大喊“命中!”“雄二”導彈是不是真的“脫靶”?臺海軍總部與臺“ 中科院”都相當低調,既不證實也不願評論。

    在陸軍支援“聯合製空”項目方面,由臺陸軍試射的“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人員攜行式的雙聯裝“毒刺”防空導彈系統的表現就更令臺軍汗顏。

    據披露,臺軍在演習中發射的“復仇者”防空導彈並未直接命中目標,而是從靶機旁擦身而過。臺軍現場督測人員雖然宣稱這是“戰術命中”,但軍方相關人士卻指出,空軍戰機的空射型導彈都有明顯的“感炸模式”,換言之,就是在導彈接近目標時,彈體上裝置的“近發引信”會在距離目標幾米至十幾米不等的範圍自動感熱引爆而波及目標,使目標因此受損或墜毀。例如,臺“天劍”二型導彈原始設計的“感炸模式”有40米,後改為12米,以增強導彈的爆炸威力。但車載型“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則完全不同。因為該導彈是由肩射型“毒刺”導彈發展而來,而“毒刺”導彈的彈徑只有7釐米左右,彈頭不大、空間不足,“塞不下”類似“近發引信”等裝置,且“毒刺”導彈的爆炸裝置是“延時觸發引信 ”,若未精確擊中目標,就無法穿透炸毀,更不會在目標附近自動“感炸”,因此,臺陸軍宣稱的“復仇者”導彈的所謂“戰術命中”實屬“脫靶”無疑。

    臺陸軍在試射雙聯裝“毒刺”防空導彈時,則發生了因操作人員瞄準靶機的時間已經超過預定,當靶機早已飛出射擊範圍後,空軍的F-16戰機也已依操演程式進入附近航路。為避免造成誤射F-16戰機的危險,臺陸軍不得不放棄此次射擊,以致“毒刺”導彈的參演完全成了一種擺設。

    據悉,“復仇者”與“毒刺”防空導彈系統自去年由美國運交台灣,經陸軍秘密編裝訓練後,目前已陸續撥交臺本島、離島各級部隊,並完成各項戰備測試和演練,于上個月正式編成點驗。臺軍方原期望“復仇者”與“毒刺”在加入陸軍的戰備行列後,能使陸軍的野戰防空能力獲全面提高,但在此次演習中,卻大失水準,令臺軍尤其是陸軍高層深感尷尬。對此,台灣媒體也站出來指責説:“ 實彈射擊的成績並不理想,暴露國軍在各項新式武器裝備逐年精進之餘,操作人員之專業素質卻無法同時提升的缺點。”

    看來,台灣當局想通過購買洋武器來“以武拒統”,到頭來只能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余舒楊)

    《中國國防報》 2001年4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