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好大一片紅樹林

    紅樹林,挺美的名字。從台北市區搭捷運(城鐵)至淡水,大約半小時就到達紅樹林站。登上車站頂上的觀察臺,只見台北母親河———淡水河的入海口,水浪連天,距入海口數公路的拐彎處,一片片灌木鬱鬱蔥蔥,林中又有水道相連,樹木面積約六七十公頃,不時有鷺鷥從樹頭飛掠而過。時值海水退潮,露出泥濘的淺灘,望遠鏡下,三三兩兩的水鳥在覓食,小白鷺、黃頭鷺似乎十分驚喜,正在啄食小魚、小蟹。

    這裡就是台灣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其確切位置是淡水河右岸竹園至竿秦之間的沿岸。台灣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的義工張希雄先生,熱情地在展示館向我們作介紹、解説。在台北當老師的朋友李徒,則帶我們沿著木棧道,在林區徒步一小時,對紅樹林作了一次近距離“親密接觸”。

    獨特的胎生繁衍方式

    “紅樹林”的名稱,源自一種紅樹科植物,這種樹的皮可以用來提煉紅色染料。紅樹林泛指像紅茄這類生長在河口、海岸沼澤區域的耐鹽性常綠樹林。它又有“潮汐林”的別稱,漲潮時樹身下半部泡在水中,上半部看起來像長在水面上的樹林。退潮後,露出泥質的灘地。

    義工張希雄先生向我們介紹道,在極度缺氧與鹽度高的沼澤軟泥上,種子難以發芽,幼苗難以生長,於是紅樹林植物衍生了先發芽、後落地,再生根的獨特繁殖方式。經開花、結果,種子成熟後,不從樹上脫落,而是留在“娘家”,胚芽開始發育,漸漸地長成帶有長長胚莖的“筆狀胎生苗”。原來,“胎生”並不是動物的專利!

    置身紅樹林我們看見,它的綠葉下是無數長七八寸、肉乎乎的苗,像一桿桿帶尖的筆懸挂在樹枝。它從母體吸收營養,“孕期”到成熟時,這些“筆”才像小椎子一樣,直直落下並插入軟泥中,開始生根,其頂端本來形似樹根的部分,倒長出了新葉。

    張先生説,這些胎生的小苗可能斜著落入泥中,沒關係,“胎兒”頭重尾輕,通常漲潮時它的頭也不會漂起來,借著海水還能扶正苗體,讓“筆尖”在海水的浸淫中長出根來抓住大地,開始獨立生長。

    極大的環保價值

    目前,全世界的紅樹林面積約為1000萬公頃,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鹹淡水交流地域。台灣原有紅茄冬、細蕊紅樹、水筆仔(大陸名“秋茄”)、五梨跤、海茄冬和欖李六種紅樹林植物,如今前兩種已經絕跡,還有四種零星分佈在西海岸。

    紅樹林因生態生物繁多,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自古以來,與紅樹林沼澤地相連的岸邊都是人們聚居的地方。近年來,不少學者發現紅樹植物及其土壤對某些重金屬,如鎘、汞、鋅及鉛有相當程度的吸附及固定作用。

    張希雄先生則介紹了紅樹林的重大用途:眼前整片的水筆仔紅樹林,可以保護河岸不受大水衝擊,過濾河川中有毒物質,攔截泥沙河水。同時,通過食物鏈轉換,供養許多浮游生物,豐富了淡水地區的漁産,是蝦、蟹、魚、鳥等野生動物的“樂園”。

    因周圍過度開發,淡水紅樹林一度面積減少。十幾年來,隨著台灣環保意識高漲,民間團體熱心護林,消失的部分紅樹林又長了回來。

    眼下,紅樹林已成為台灣環保教育的一個最佳場所,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認識大自然。紅樹林這一古老、頑強的植物,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更加凸現它是人類的珍貴朋友。(連錦添 袁建達)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年3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