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清華共慶九十歲生日

    今年4月29日是清華大學建校90週年紀念日,海峽兩岸的清華大學(北京清華和台灣新竹清華)將結束各自紀念校慶的歷史,攜手共慶這一輝煌時刻。

    台灣清華大學的由來

    清華大學源於“清華學堂”。《辛醜條約》簽訂後,美國提出願用所得賠款幫助清政府建學堂培養人才。於是,清政府將北京西郊的“清華園”作為校舍所在地,清華大學的名稱由此而來。

    1948年冬,解放軍進駐北平(當時的北京稱為北平)西郊,國民黨政府派專機將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奇接到南京。1949年,梅貽奇先到歐洲,後到美國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商談清華基金的保管及運作事宜。自1951年起,梅貽奇開始以清華基金的利息資助在美學人的研究,並把學術週刊及儀器贈送給台灣專科以上的學校。

    1955年,台灣與美國正式簽署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臺當局決定設立原子科學機構,於是電召梅貽奇返臺。同年12月,臺“行政院”組建了清華大學研究院委員會。委員會決定,台灣清華大學的校址設在新竹赤土崎;先設原子科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開辦費和建築費由當局核發,圖書儀器費由清華基金支付。清華大學在台灣的復校工作正式開始。

    台灣清華大學的總面積約1300畝。1956年9月,學校招收了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共21人,先借台灣大學上課,學制為兩年,畢業授予理學碩士學位。1957年,首批校舍完工,清華大學正式開始在新竹上課。

    台灣清華以理工科為主

    整體而言,台灣清華大學是起源於原子科學研究所,然後再慢慢擴展成為理工大學,進而增添人文學科,成為較完整的大學。1962年,考慮到數學在原子能研究領域內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台灣本土的師資力量又十分匱乏,新竹清華大學增設了數學所;1964年,恢復大學部,設置核子工程和數學兩係;1965年,增設物理系,次年又增設了化學系,不斷完善理工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台灣清華大學在文科方面的發展較晚,1984年才開始向人文科學進軍,增設人文社會學院,將1980年設立的中國語文學系與1982年設立的外國語文學系納入其中,並成立了經濟係。翌年,增設了歷史研究所碩士班,這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第一個研究所。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是以中國思想史為研究重點,同時結合清華理工科之特色,注重科技史的研究。目前,台灣清華大學共設有7個學院、16個係和11個研究所。

    台灣清華大學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那就是與台灣交通大學合辦的“梅竹錦標對抗賽”(包括球類、接力、拔河、中英文演講及辯論等項目)。該錦標賽是為紀念分別對清華與交大做出突出貢獻的梅貽奇校長和淩竹銘校長而舉辦的,“梅”代表清華大學,“竹”代表交通大學。兩校的對抗賽頗像大陸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每年舉辦的賽艇比賽,只不過台灣兩校比賽的項目更多、更豐富。

    地位在台灣不算高

    多年來,台灣清華大學培養了很多理工科方面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推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他是在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的。

    但和北京清華大學比起來,新竹清華要稍遜一籌,它在台灣只能算是上中游學校,但在有些領域,新竹清華卻走在最前頭,如生命科學系已連續5年名列台灣學科研究的第一名。

    現任台灣清華大學的校長劉炯朗教授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機係博士,1998年開始擔任此職。

    兩岸舉行聯合校慶活動

    以往,海峽兩岸清華大學紀念學校誕辰活動都是單獨舉行,此次90歲生日,兩岸第一次聯合慶祝。

    為了解兩校聯合活動的具體情況,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清華大學負責校慶宣傳工作的孫老師。據他介紹,北京清華的校慶從4月29日開始,而新竹清華則提前一週舉行。兩校的聯合活動包括兩方面,一是校長互訪,4月22日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將率團赴台灣;26日,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將率團赴北京;二是學術交流和體育比賽,兩校已定於在4月下旬舉辦一場學生排球友誼賽。

    《環球時報》 2001年04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