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勤呵護 俯仰天地間
——訪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

    兩岸均有故宮,且同為國家和民族的瑰寶。這兩個雖分處兩岸、但連名稱卻都一樣的場所,以其源於一脈的珍貴收藏和共同的歷史變故,展示著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以及近代以來所經歷的動蕩、變遷。

    已是81歲高齡的秦孝儀精神矍鑠,思維清晰、敏捷,濃重的湖南口音,將他的籍貫表現得明明白白。他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達18年之久,現在儘管已退休,但台北故宮以及其中那些無價的收藏,仍是這位耄耋老人揮之不去的心結。

    “自1983年主持‘故宮博物院’以來,日以維護華夏民族歷史源流統緒,推廓7000年文化大系為己任。”去職時在一篇題為《俯仰之間》的文章中開篇的一段話,概括出他主持台北故宮18載所秉承的主旨。

    在秦孝儀看來:“縱觀當今世界的幾大文明,多是文明留存,而文化卻出現斷層。惟有中華民族的文明、文化,渾然一體,一以貫之。”秦孝儀意猶未盡:“我們的華夏文化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下則綿延至今,由一個老祖宗傳留下來,中間並無斷層,而且數千年間不斷發揚光大,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文化,足以令我們這些後人感到驕傲。”

    從祖國大陸遷臺的文物均為名寶重器,保護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不能受到哪怕只是一丁點損害,責任之大,可想而知。談到此,老人有幾分自慰,又有幾分自得:“1989年,台北故宮對其館藏文物進行了一次總清點,結果共清得藏品64.5784萬件,其中除《老滿文檔》原已失落半頁外,結果與四十年代的點檢記錄完全相符,並無任何闕失。”

    秦孝儀繼而又説,雖説台北故宮之珍寶皆為精品,但就文化歷程而言,仍存不少闕遺。為使台北故宮由一個“宮庭博物院”演進為一個“民族博物院”,進而盡可能地展示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體系,就少不了要收購和接受來自各方的捐贈,以作補充。

    秦孝儀回憶説:“1983年後,台北故宮收購和接受捐贈的各種文物就有4.3萬件之多。”這些補充,不僅豐富了台北故宮原有的館藏,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也挽救了一批流失在外的中華文物。

    就在秦孝儀即將退休離開故宮之際,他把自己用畢生心血四下尋購、收集的牙、骨、竹、木雕刻296件,以及明清善本舊籍42種、2230冊,悉數捐作故宮院藏。

    除了護惜國寶外,秦孝儀在台北故宮任職的漫長歲月裏,還有幾件令他頗為得意的事,其中就包括開啟與祖國大陸的聯展。1997年,台北故宮展出了來自四川的“三星堆傳奇———華夏古文明的探索”特展,成為台北故宮借展祖國大陸出土文物的首例。

    繼而在1999年,台北故宮又推出“漢代文物大展”,將來自祖國大陸“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的珍貴出土文物,配合以台北故宮所藏漢代玉器、陶器、銅器以及有關漢代的書畫精品一起展出,充分展示了兩千年前中華民族高度的藝術成就。

    在此期間,兩岸故宮也進行了令世人矚目的交流與合作。秦孝儀特別提到,在商務印書館的串連與撮合下,兩岸的故宮曾各精選70余件藏品,合印了一本《國寶薈萃》,一時被傳為佳話。

    不僅如此,秦孝儀還努力將故宮所展示的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發展聯繫起來。1998年,台北故宮將近代繪畫大師畢加索的名作與和他同時代的中國畫家張大千的名畫放在一起進行聯展,東西方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獨特而又強烈的震撼效果。

    時光悠悠,而今已離開那些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故宮文物的秦孝儀,成了廣達電腦教育基金會的會長,回首故宮歲月,自謂“有肯定,亦有太息悵惘”。5000年沒有斷層的華夏文化,與50年隔海相對的故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

    當問及雖鄉音未改,但已多年未回鄉一顧的秦孝儀,是否會去大陸看看那裏的故宮時,老人的回答肯定而且爽朗:“北京故宮會去,歷史博物館也會去,當然少不了回湖南看看。趁現在身體尚好,回一兩趟大陸沒有問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4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