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綁”還是“緊固”
──台灣“兩岸經貿政策”觀察

    又有兩件臺商申請赴祖國大陸投資案,日前被台灣當局“投審會”以“緩議”為名擱置了下來。

    不僅如此,這幾天島內媒體紛紛以大量篇幅報道了當局欲對投資大陸的臺商,從資金上加以“規範”。簡言之,就是臺商準備投資大陸的金額越多,其在島內銀行所能開出的信用就越低。

    這也還不是全部,面對大陸開放B股所引發的熱潮,當局日前又對島內投資意願進行干預,禁止台灣的島內外基金購買和持有大陸有價證券,以及大陸在海外上市的“ 紅籌股”。

    台灣投資者真切地感到了一陣緊似一陣的“冷嗖嗖”。當地輿論認為,這是當局有意在為不斷涌起的“大陸熱” 降溫。

    一段時期以來,台灣當局一直放話,要為“戒急用忍” 的兩岸經貿政策“鬆綁”,然而卻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以至島內一些實業界知名人士發出了“戒急用忍”已經“讓人忍不住了”的呼聲。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局對“戒急用忍”政策的推行和加碼,卻堪稱雷厲風行,立桿見影。為了給自己的“作為”找到依據,台灣當局日前公佈了一組數字:到2000年,島內上市上櫃公司赴大陸投資的金額達1228億美元,實際匯回島內的金額僅7.77億美元,因此要對臺商加以控制。但是,據我國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1999年底,祖國大陸共核準合同台資金額446.7億美元,實際使用台資240億美元。與台灣當局公佈的數字比較,數額相去甚遠。

    暫且不論台灣當局公佈的這組數字的依據是否可靠,與真實情況有否出入,權且以這樣的數字為據,島內有學者同樣認為當局的結論太過離譜。這位學者認為,當局這樣的提法非但背離了事實,對廣大臺商更是有失公允。他指出,一段時間以來,台灣在兩岸貿易中一直保持著鉅額順差,台灣對大陸的年順差額平均超過了150億美元,去年已經達到200多億美元。他説,如果沒有這些順差,台灣近年的貿易順差就會變成持平甚至逆差,而這些順差大多是大陸的臺商從島內購買各種原料和零部件所致。從這個意義上説,赴大陸投資的臺商對台灣的經濟增長功不可沒,他們不僅以營利的方式回流了資金,而且增加了島內就業。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趙春山表示,事實表明,“戒急用忍”政策無法阻止兩岸經貿往來,也無法阻止臺商前往祖國大陸尋求發展,這種根本就該忘掉的政策,卻被當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無限上綱。

    也許另一名島內學者石齊平的一番話,更能道出台灣當局對“戒急用忍”政策明松暗緊,説松實緊的心態:“ 以‘戒急用忍’作為精神主軸的兩岸政策,表面上看是經濟,而實際上是心態、是精神、是政治。這樣不合時宜的條例當然應該改,但問題是不能僅是只言片語地改,想要真正解決問題,更需要改變的是心態——對待兩岸關係中根本問題的心態。”

    “戒急用忍”政策的維護者們還在以“根留台灣”為名,遲遲不願順應潮流與民心,放棄這一遭到各方詬病的政策,而島內業者卻一針見血指出:“戒急用忍”已經“ 戒”掉了台灣的元氣,“忍”掉了台灣的活力。

     新華網 2001.03.2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