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兩岸經貿融合

    最近十幾年來,在我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推動以及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促進之下,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據有關部門統計,2000年海峽兩岸的貿易額達到300億美元,台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超過15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以上。自1987年至2000年底,兩岸的貿易總額達2000多億美元,台灣從中看到了1000多億美元的順差,此數額相當於台灣目前的外匯儲備。

    另據台灣“經濟部”公佈的消息,2000年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總額達26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108.11%,投資項目的數量亦比上年增加72.13%。從歷史上看,在2000年形成了臺商投資大陸的第二次高潮(而第一次高潮還是在1993年前後),而且此次投資熱潮與第一次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明顯變化:投資者心態從過去的自然狀態,逐步轉化為被迫衝破台灣當局的重要阻撓(主要針對台灣當局于1996年開始實施的“戒急用忍”等限制性措施);投資方向從當初廣泛採用的加工後外銷,轉達為大力拓展大陸的內銷市場;投資地域從東南沿海地區和商業中心城市,延伸至大陸中西部地區;投資規模從以上的中小企業為主,發展到大中型企業、財團、上市公司紛至遝來;投資領域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産業轉向資金密集型産業和高科技産業。

    此外,在此次臺商投資高潮中還出現了在大陸投資定居的傾向。根據台灣媒體的調查,台灣民眾在選擇定居目標地區時,已經將大陸列為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台灣工商界的領軍人物王永慶指出,目前台灣企業約有95%均在大陸有投資。時至今日,已經搶灘成功的台資企業正在或即將進入收穫期,南昌一些島內的上市公司若沒有大陸投資項目的盈利支撐,其年度收益將為虧損。

    2000年下半年,美國參議院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不僅解決了中美兩國長期以來的雙邊貿易困擾,有利於全面擴大兩國間的經貿往來,同時對海峽兩岸的經貿互動也有積極的影響。許多已在大陸投資的臺商認為,這將有助於臺商增加訂單,擴大出口,為此臺商將加大在大陸的生産線投資,以期通過降低成本來提高其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由此可見,從現在直至大陸加入世貿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熱情將會持續升溫。

    無論大陸還是台灣,在不久的將來先後加入世貿後,都將按照世貿組織的規範行事,為此均需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並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對台灣而言,調整産業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被迫轉移,而它們最好的歸宿即投赴大陸。對於大陸來説,加入世貿後要更積極地面對極有可能發生的來自台灣的新一輪産業轉移熱潮,為臺商前來投資創造更好的條件。因而如何改善臺商投資的軟環境,是即將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可以預計,兩岸的經濟互補互利空間將隨著“入世”的進程及完成而逐步擴大,從而為兩岸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但應該看到,大陸在加入世貿之後會在更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市場也必將擴大開放,國際資本有可能大舉進入大陸。我國政府也應考慮如何對台資更為開放。擴大對台資的開放具有許多方面的意義:既有利於統戰,又有利於兩岸的經貿融合,而且從公平性與民族性的角度來説,對台資的開放程度至少應不低於其他外資。

    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雖對台資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土地使用、人員安置等)但僅限于一般性的投資項目。一旦“入世”,這些優惠將不復存在。反之,在今後對外資開放更多的産業資本(特別是電信、流通、醫藥等行業)及金融資本(銀行、保險、證券等)方面,至少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台資與其他外資相比仍處於劣勢。因此,若要加強兩岸經貿融合的深度及廣度,我國政府應採取更為靈活、更為開放的姿態,將可以承諾給其他外資的條件優先或同樣承諾給臺商,以吸引台灣的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量投資于大陸,使得經貿合作最大限度地成為維繫兩岸關係並逐步走向統一的關鍵性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區域性的合併及合作已成為世界範圍的經濟發展潮流。事實上,在亞洲地區,以香港、台灣、廣東、福建及澳門為中心地帶的華南經濟圈已經初步形成,而且該經濟圈具有強烈的互補互利性及民間合作意願。因此在現階段,可考慮在華南經濟圈各經濟成員體之間建立高層次的協調機構,擬定對話機制及定期協商制度,將官方、民間和研究機構的能量調動並匯總起來,以期共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因而,大陸與港臺應加強協作,可鼓勵合資與港資捆綁在一起後再投資于大陸,特別是未來兩岸三地在資訊科技産業方面的合作,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雖然目前兩岸貿易已發展到每年約300億美元的規模,但只能間接進行,費時費力,且增加了成本。因此,實現“三通”便成為兩岸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合則兩利,通則雙贏,早通比晚通好。據台灣“交通部”于不久前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70%的人士認為,若兩岸直接通航,首年大陸輸臺貨櫃將增長100%—200%,散雜貨亦增長100%—200%。此外,台灣航空界人士也指出,兩岸直航可為台灣帶來每年300億新台幣的收益。

    新年伊始,台灣當局開放“小三通”。然而,這只是一種策略性的意圖,旨在敷衍島內同胞要求兩岸直接“三通”的強烈願望,試圖以“小三通”來抵制真正意義上的直接的“三通”。這表明台灣當局在此問題上仍缺乏足夠的誠意與善意。相比之下,大陸為促進兩岸的直接“三通”,已經做出了20餘年的努力並做好了各項準備。我國政府還提出,如果不考慮政治議題,兩岸可以在一國事務的原則下,採取簡單易行的“特殊方式”來處理,以儘快實現兩岸間的“三通”。

    事實上,如果海峽兩岸相繼加入世貿組織,在正常情況下,兩岸將必須遵守世貿的非歧視性原則,因而要撤除對於投資及貿易的種種限制,實行“三通”。此外,由於台灣經濟環境惡化,台灣當局為緩解政經及工商辦的巨大壓力,其“戒急用忍”政策將不得不做出調整。

    綜上所述,預計在今年之內,雖然兩岸關係不會有大的突破,但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一個新的經貿合作局面即將形成。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擴大對台資的開放領域,制定相應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台灣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來大陸投資。

    2、面對新一輪臺商投資的熱潮,應系統地制定配套的全國性及地方性政策,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為臺商提供更多的便利及更完善的服務。

    3、有目的地引導台資與港資聯合來大陸投資,適當的行業傾斜將會使各方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4、繼續部署、安排有利於“三通”的各項實際準備工作,並加強擴大宣傳效應,在向台灣民眾示意的同時向台灣當局施壓。

    5、直接、正面地敦促、要求台灣當局就真正意義上的“三通”邁出實質性的步伐,此刻為絕好時機。

    6、在近期內,應積極、主動地與台灣各界人士(可側重工商界)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直接對話,以期在民意上佔得先機。

    (本文作者李大壯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大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網2001年3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