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要在臺建分社

    12月2日,日本《讀賣新聞》從台北發回一則消息稱,日本官方支援的靖國神社準備在台灣發展組織,引起各方關注。《讀賣新聞》報道説,11月29日,靖國神社崇敬奉讚會課長松本聖吾等人以觀光名義(日本人去台灣可享受免簽證待遇)去了台灣,鼓動二戰期間被日本軍國主義強拉上戰場而身亡的台灣人家屬加入崇敬奉讚會。此外,靖國神社還表示希望明年初就可建立台灣分部。如果成功,這將是日本第一次把備受爭議、屢次為本國和周邊地區帶來不安的靖國神社的觸角伸向海外。

    上萬名台灣“志願兵”被推向太平洋戰場

    要了解這一事件,必須先介紹一下二戰期間台灣民眾被日本徵召服兵役的情況。20世紀40年代初,隨著侵略戰爭不斷擴大,日本不僅把台灣作為補給基地,還逐步把台灣民眾送到前線當炮灰。

    戰時日本在台灣的徵兵經歷了從“志願兵”到“徵兵”的演變過程。由於軍人在日本是一個具有相當榮譽感的身份,因此日本侵略者初期並不情願讓他們眼中的“二等人”———台灣民眾當軍人,而是作為“軍夫”。按照“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的排序,這是最劣等的人。1938年,日本首先在朝鮮實施志願兵制度,但由於擔心台灣軍人在侵華戰場上會反戈一擊,因此直到1941年年底才不得不徵召台灣軍人。這些“志願兵”一般是19—23歲的青年,少數只有17歲,最大也不過30歲。

    從1945年起,由於戰爭吃緊,在台灣實行的“志願兵”制也演變為徵兵,更多的台灣青年就這樣被推到太平洋戰場,葬身海外。《高砂義勇隊》一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原住民籍士兵先被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戰場,後又調到後方兵站負責糧食搬運,最後在密林中餓死,但他背上運送的50公斤大米卻一粒未動。

    李登輝哥哥安放在靖國神社

    日本的靖國神社崇敬奉讚會成立於1998年,現有會員9.4萬人,主要是向靖國神社提供資助,開展合作,每個會員每年的會費為3000日元(約合200元人民幣)。據統計,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共有3萬名台灣人被日本徵召後戰死海外,約2.8萬人被供奉在靖國神社,其中就包括李登輝的哥哥李登欽。李登欽曾在日軍中服役,後戰死在菲律賓。如果這些人的家屬願意加入並提供資金,對該組織來説無疑是一大幫助。

    除經濟因素外,在台灣建立分社對日本右翼勢力而言也有不小的宣傳和政治意義。近年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活動從未間斷,給日本本國人民和亞洲鄰國造成了極大不安。在過去受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地區,只有台灣島內仍存在相當大的親日、媚日力量,他們經常與日本右翼勢力勾結,不時興風作浪。

    台灣當局裝聾作啞

    對日本靖國神社的這一舉動,以李登輝為首的“老皇民”當然欣喜若狂。在台北新北投溫泉區附近,日本人墓地旁邊的中和禪寺內立著一個“英魂觀音亭”,其中就有李登輝的題字,紀念二戰中為日本出征的台灣人,被視為台灣的“靖國神社”。

    而臺當局的反應也相當令人失望,僅作出了例行性、低調回應。臺“外交部”相關官員稱,“外交部”事前並不知悉,要等去電台北駐日本代表處查證該組織的目的、功能、募款用途後才能“再研議對策”。根據台灣的法律,禁止外國人以觀光名義在臺從事“政治活動”,最嚴重時可將他們列為不受歡迎的人。而所謂“政治活動”則包含組織會社、幫候選人站臺等。

    從過去情況看,台灣當局並不願意得罪日本,尤其是日本右翼勢力常常充當反華親臺的“先鋒隊”,與“台獨”勢力聯繫密切,淵源深厚。今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引起各國各地區的譴責時,台灣當局卻與眾不同地發表聲明鼓吹“歷史不可遺忘,但要以更寬容的精神、前瞻的視野來面對”,強調日本是亞洲和平與穩定的力量。(李紅)

    《環球時報》 2002年12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