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南雲” 台灣何去?

    這裡説的“遙望南雲”有這樣一段故事:1958年8月,金門炮戰後,毛澤東主席曾讓章士釗先生給蔣介石先生寫了一封信,其中有這樣幾句:“臺澎金馬,唇齒相依,遙望南天,希諸珍重”。這是針對當時美國欲圖“劃峽而治”的陰謀而寫的。毛澤東看了很欣賞,但認為把台灣看作“南天”不恰當,後來改為“南雲”。如今看來,這個修改實在太高明瞭。自國民黨去臺50多年來,何曾看見台灣海峽有過晴好的“南天”?尤其是在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陳水扁揮舞“台獨黨綱”之後,更是“南雲”滾滾,大有遮天蔽日之勢。

    以下我想以“一、二、三、四、五、六”數字,來概括一下一年來的台灣政局和展望未來的兩岸關係。

    一個“變化”,兩個“營壘”

    一個變化是什麼?就是“變天”。從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到2000年3月18日,共55年。一夕之間,政權易手,這在台灣被普遍認為是“變天”了。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台灣島內外都有很多人為之“愕然”。

    為什麼會“變天”?原因當然很多,這與國民黨的腐敗、黑金政治有關,與李登輝等少數陰謀分子的所作所為有關。最重要的還是與外國干預勢力一直在台灣培植分裂主義勢力有關。

    兩個營壘,是就島內的政治態勢來説的,不管台灣現有多少政黨、多少政團、多少組織,實際上還是兩大山頭,兩大政治傾向,一個是認同中國,一個是脫離中國。認同中國者,追求統一;脫離中國者,追求“獨立”。在民進黨內,有兩大勢力:一個是“脫台獨化”,是即認同中國;一個是“去中國化”,是即分裂中國。在國民黨內,亦有兩大勢力:一個是“中國國民黨”傾向,是即傾向全國性政黨;一個是“台灣國民黨”傾向,是即傾向“台獨”性政黨。就整個台灣來説,實在是雜亂紛呈,情況十分複雜。但總體上説,民進黨畢竟是主張“台獨”的黨,其“台獨黨綱”並未修正,執政之後一些人關於實行“台獨”的幻想大大膨脹,加上又有外國勢力撐腰,國民黨內一些具“台灣國民黨”傾向的人又與之呼應,因而已成為台灣政壇不可有絲毫麻痹的危險力量。

     兩大營壘是就總體而言,實際每一個營壘也是錯綜複雜的,它包含統獨之爭,但又不能完全概括為統獨之爭。

    三大勢力,四個矛盾

    兩大營壘亦可分解為三大勢力,此即以陳水扁為代表的民進黨勢力,以連戰為代表的國民黨勢力,以宋楚瑜為代表的親民黨勢力。這三大勢力,是2000年3月大選前後逐漸形成的,目前則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相互牽制、相互掣肘”之勢。

    目前台灣島內這樣一個小小的“三角形”,形成了一種暫時的“平衡”狀態。在這三個勢力中,任何兩個勢力的聯合或結合,都會對另一勢力造成壓力,並可能破壞這種平衡,進而出現政局動蕩情況。例如,不久前島內忽然出現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的三黨“在野聯盟”,並積極推動“罷免案”,就曾對陳水扁政權造成很大威脅。只是由於島內諸種潛在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民進黨私下所施展的“分化術”,才使得局勢沒有進一步惡化。然而,“罷免不了”,也“罷休不了”,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持久的僵持對立恐將是難免的。

     所謂“四大矛盾”,一是“黨政矛盾”。在黨主席和“總統”不是同一個人,不能集二任于一身的情況下,那末是“以黨領政”還是“以政領黨”?表面上看,這一矛盾在國民黨籍的“閣揆”唐飛下臺後,似有所緩和,但實際是更加突出了,暗中相互較勁之事甚多。二是“府院矛盾”。即“總統府”和“行政院”的矛盾。台灣究應實行“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即由誰來主導“行政管理權”,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新任“閣揆”張俊雄與陳水扁同屬民進黨,但陳水扁畢竟不是黨主席,將來一旦政見上有分歧時,張俊雄究應聽命于“總統”還是“黨主席”?有人估計“新內閣”的壽命不一定比唐飛長。三是“院院矛盾”。即“行政院”與“立法院”的矛盾。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在“立法院”的票數不足三分之一,國民黨等在野黨卻佔有三分之二多數。而每當“行政院”的提案拿到“立法院”審議時,無疑會受到杯葛或困擾。四是“黨黨矛盾”。民進黨是執政黨,從當選投票率看,擁有39.3%的民意資源;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在野勢力,集中起來則擁有60.7%的民意資源,兩者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有時甚至是十分激烈的。

    這四大矛盾,實際上體現了另外三個矛盾,即權力分配的矛盾,憲政體制的矛盾和台灣前途走向的矛盾。總的一句話,即屬誰來主控台灣政局和未來的矛盾。

    五大亂象,六場風波

    自陳水扁主政以來,台灣社會已出現“五大亂象”:

    一是朝野政爭不已。輿論認為,台灣不僅大小“震災”不斷,同樣各種“政災”為過去所少見。當局的施政已“面臨危機”。

    二是股市大幅下滑。台灣股市在2000年2月18日為10393.59點,而10月18日則跌至5432.23點,12月中旬進一步跌至4800多點。臺報有諷刺詩稱:“斷頭不覺曉,處處聞追繳,夜來撞墻聲,散戶死多少?”

    三是失業率升至新高。據報道,臺近來失業人員已達30至40萬人,創近十餘年來的最高點,人們“叫苦不已”。

    四是社會治安惡化。據報載,台灣近半年的民生“痛苦指數”,已“由3.97%升至4.85%”。問題有增無已。

    五是投資環境惡化。最突出的是,工商界“紛紛出走”。尤其是,眾多臺商不顧當局的“戒急用忍”政策,正“掀起新一輪投資大陸熱”,“百餘家軟體公司全力西進大陸”。

    半年多來,台灣政壇已先後發生“六場風波”:

    一是“呂秀蓮風波”。此人上臺後,不甘充當“配角”,出言不遜,胡言亂語。什麼“深宮怨婦”啦,“黑臉白臉”啦,後來又胡説什麼“台灣地位未定”啦,美國應發表“確保台灣安全”的“第四個公報”啦,把兩岸關係攪得烏煙瘴氣,島內許多人為之不滿,連陳水扁也頗感被動。

    二是“謝長廷風波”。謝是民進黨新任主席,是黨內不同於呂秀蓮一類的“有一定政治遠見者”。他在一次中常會上説:“高雄與廈門屬於同一國”,表示願以“高雄市長”身份出訪廈門。後來在陳水扁説“統一不是惟一選項”時,他又表示“不能排除統一選項”。這兩件事,在黨內基本教義派中引起“震撼”。

    三是“八掌溪事件”。七月下旬,在嘉義八掌溪下游進行河床固體工程施工的工人,突遇山洪暴發,其中四名男女工人因走避不及,受困于湍急溪流中,苦撐約近三個小時,而台灣有關當局遲遲未能救援,電視媒體“現場直播”,人們親眼目睹這四名工人被洪水吞噬,在全島引起軒然大波。

    四是“唐飛下臺”事件。陳水扁當初要唐飛出任“閣揆”完全出於穩定台灣政局的需要。然而,民進黨打下的江山,竟讓國民黨人出來摘桃子,自然心有不甘,後來又在是否興建“核四廠”問題上,雙方短兵相接,唐飛被迫下臺,改由民進黨張俊雄出任“閣揆”。矛盾表面上解決了,實際上後遺症甚大。

    五是“總統罷免案”。台灣當局下令停建核四,引來在野黨的強烈反彈。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黨領導人,舉行在野黨“圓桌會議”,並結成“在野大聯盟”,積極推動罷免正副“總統”案。臺報稱,一項公共政策,竟演變成島內的“超級政治風暴”。如今此案已送交“立法院議事處”,將“視民意再推出表決”。

    六是“總統府緋聞案”。此一緋聞始自10月底,隨著“罷免案”的出臺而愈演愈烈。直至臺《新新聞》週刊11月16日出版,封面故事赫然以“鼓動緋聞,暗鬥阿扁的竟然是呂秀蓮”為題,指出向外散佈謠言的就是“副總統”呂秀蓮。於是“桃色事件”變成“宮廷內鬥”。近兩個月來,一直吵得沸沸颺颺,使人難辨真偽。

    “南雲”不散,永無寧日

    2000年12月18日,台灣《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李登輝即興演出,‘兩國論’天機乍泄》的文章,詳細地披露了李登輝關於“兩國論”的秘密策劃過程。文章説:“經過一年左右的研究,1999年5月完成了一份研究案,其結論是:必須將兩岸定位為國家對國家的關係,才能走出中共‘一個中國’的框架。”並且説:“‘兩國論’原本規劃的落實方向,甚至還包括了修憲、修法及廢除國統綱領。”何其陰毒!

    這就清楚地表明,台灣島內有那麼一夥人總是想把台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李登輝沒有完成的事業,如今完全由陳水扁繼承了下來。李登輝自比為《舊約》聖經裏《出埃及記》中的摩西,彼此也心照不宣地把陳水扁定為接班人約書亞。從陳水扁上臺以來的種種表現,不是完全説明他是李登輝的忠實繼承人嗎?且不説陳水扁接任以來,兩人秘密來往、明呼暗應的事,就是從陳水扁的諸種行動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哪一件不是在依據李登輝“兩國論”的策劃,力圖“走出‘一個中國’的框架”呢!?

    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去年12月19日的文章,美國國防部新近發表的報告書表示:“五角大樓支援向台灣出售武器。”該報告又稱:“美國非常認真地對待支援台灣保持自衛能力的義務。這不僅是因為美國法律《與台灣關係法》要求這樣做,也因為這樣做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這同樣清楚地説明,是美國在支援台灣島內的分裂主義勢力,要他們“保持”與中國政府進行對抗的“自衛能力”。美國把自己的屬國內性的《與台灣關係法》置於整個國際法和中美兩國三個《聯合公報》之上,干涉別國內政,這不是霸權主義是什麼?

    現在我們完全清楚了,當年毛澤東所説的“南雲”,原來就是指外國干涉勢力和島內分裂主義勢力,以及兩者的結合。只要這兩股勢力存在,台灣島和台灣海峽就不可能出現“晴空”,不可能有萬里無雲的“南天”。毛澤東是頗具戰略眼光的,四十多年前他就感到,在台灣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前,那裏不可能出現“南天”,因而把章士釗先生“遙望南天”這一句改為“遙望南雲”,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自那時以來,台灣島和海峽上空的這股“南雲”,已變得越來越濃、越烏、越黑,雲塊也越來越大。會不會出現一場驟風暴雨?這是兩岸人民所共同關心和擔心的一個大問題。 (文/李家泉 )

    《統一論壇》2001年第1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