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開端 

    台北市長馬英九于2月11日訪問香港,受到香港各界的熱烈歡迎,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評論這一事件,關注由這一事件將會引發的兩岸三地之間的一系列後續動作,反映了海峽兩岸人民盼望兩岸關係在進入新世紀之時能有新發展的強烈願望。而台北、香港雙城互動,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馬英九訪問香港是必然的選擇

    近年來的兩岸民間交往衝破重重政治障礙,不斷擴大。人數增多,台灣到大陸來的每年都超過百萬人次,大陸赴臺的也突破10萬人次;範圍擴大,從經貿交流、探親訪友、學校交流,擴展到文化交流、體育交流、科技交流、藝術交流等等。而這些交流,大多在經過台北、香港,而兩岸手足親情關係,要求交流向更廣、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馬英九是得民心的台北市長,如果因為他不能順應兩岸關係的發展潮流,更多的了解在兩岸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香港,也會有愧於台北市民對他的支援。作為一位負責任的市長,親自到香港走一趟,這是必然的舉動。

    馬英九訪問香港是勇敢的選擇。

    大家都看得清,台灣新領導人上臺後,走“台獨”路線的表現日益明顯,至今仍不承認兩岸關係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對於兩岸間以一國之內兩個城市間領導人的互訪,總是設下重重障礙。去年,高雄、廈門兩市長申請互訪,被台灣當局以莫須有的原因打了回票。但台北市能巧妙應對。去年9月,台北市副市長白秀雄以變通的名義訪問上海成功。今年1月7日,上海市副市長馮國勤也以變通的名義成功的訪問了台北。今年1月,金門縣長與廈門市長實現互訪,是在台灣當局企圖推行台灣版的“小三通”,製造在不承認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實現定點直航未能得逞,且騎虎難下的情況下,金門、廈門兩首長的訪問才突破台灣當局的限制得以實現。可見馬英九以市長的身份訪問香港要取得台灣當局的同意,既要有勇敢精神,也要有充分的智慧。儘管馬英九此前曾兩次訪問香港,但這次的動作如此之大,還邀請香港特首董建華回訪,沒有足夠的政治勇氣是做不到的。

    馬英九訪問香港是明智之舉

    進入新世紀,海峽兩岸都面臨著如何適應新形勢繼續發展的問題。而從當前兩岸關係的狀況看,與共同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尤其是台灣當局領導人的變更,實行了一系列不利於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政策。不斷製造障礙,提出了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口水之戰,筆墨之爭,接連不斷。馬英九作為民選市長,在兩岸關係問題上不但能坐而言,更重視起而行。他出訪香港,就是要為加強台北市與香港的交流、合作,並從中尋求與大陸其他城市交流、合作的切實辦法。他在香港期間已向媒體明確表示,希望能到大陸訪問。只要台灣當局批准他訪問大陸,隨時都可以進行。這種以實際行動探尋發展兩岸關係途徑的舉動是非常明智的。當前在台灣的官場中有兩種人就很不明智:一種人,處處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設限,總在玩弄文字遊戲,提出一些令對方不可能接受的主張,從而達到阻撓兩岸擴大交往的目的。另一種人,也高喊加強兩岸交流,甚至提出實現由“小三通”到“大三通”,但卻處處設圈套,回避一個中國的原則,妄想既搞分裂,又要打開兩岸關係的僵局。那個不倫不類的“統合論”就是這種傑作。其實這兩種人是一種勢力,就是分裂祖國的勢力。更正確些説是當前分裂勢力的兩種表現而已。這種人與其説是不明智,不如説其很愚蠢。馬英九雖是台灣的高官,卻不與這種人合拍,這種精神也是值得稱讚的。

    馬英九在香港回歸三年後訪問香港,其意義是多方面的:

    首先,有利於台灣方面能有更多的人,親眼看看“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到底什麼樣,“一國兩制”統一國家是否可行,香港回歸後是不是港人真正做到了“港人治港”,港人當家作主,從而消除很多誤解。香港回歸前後,台灣當局對以“一國兩制”方針實現香港回歸祖國,作了許多歪曲宣傳,使用了許多攻擊性的語言。在香港回歸後的三年多時間裏,又在強調“一國兩制”不能適用於海峽兩岸的統一,拒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聲音不絕於耳,那麼“一國兩制”在實踐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香港回歸的方針,對兩岸統一會有哪些啟示,馬英九到香港考察一番,會有他的看法。從他對香港媒體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是在認真地務實地思考問題,而不是斷然否定或全盤肯定。如果台灣政界有更多的人作這樣的工作,對消除誤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有利於台北、香港的共同的發展。香港在亞洲及世界經濟地位中都有重要地位,外匯儲備已超過台灣。這三年香港經濟經受了嚴重考驗,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台北是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積累了一些城市管理與建設的經驗。然而,兩個城市都面臨繼續發展的問題,尤其是今年海峽兩岸都將先後加入WTO,海峽兩岸也可能實現三通,香港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會不會有變化,怎麼變,台北與香港間的經貿往來會向哪方面發展,香港、台北又將如何發展,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馬英九到香港的第二天即參加了香港政策研究所與台灣綜合研究院在香港大學舉辦的“雙城論壇”。第三天與董建華特首會談,廣泛交換意見,互相介紹城市管理經驗是其中的重要話題。馬英九專程參觀香港的地鐵交通,為台北捷運系統的管理尋找借鑒。當然,如果董建華訪問台北成為現實,相信他也會從台北市的發展中得到啟發良多。兩個城市最高首長的互訪切磋,受益是雙方的,也是共同的。所以,這種形式的互動,有利於台北、香港的共同發展。

    再次,有利於增強海峽兩岸中華兒女的凝聚力。兩岸同胞是骨肉兄弟,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去年上臺的台灣當局新領導人卻千方百計地離間這種關係,曾經回到福建認祖的呂秀蓮,居然稱兩岸是“遠親近鄰”。那位台灣當局最高領導人,一會兒説自己是“華人”,兩岸是“兩個華人國家”,一會兒又迫於形勢,説兩岸“原是一家人”,而非“本是一家人”,刻意將兩岸的骨肉同胞區隔開來,其目的無非是要走“台獨”路線。隨著兩岸民間的頻繁往來,台灣當局的這種離間宣傳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了,但仍起著很大的政治導向作用,尤其在台灣青少年中間,所起的壞作用不容低估。在這種情勢下,僅有民間的交往,還不足以抵制台灣當局刻意離間兩岸人民親情關係的宣傳。如果在台灣的政界,也就是各級政府官員、政黨成員、議會成員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正確對待兩岸人民之間的關係,認同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改寫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共同振興中華,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全球的中華兒女都有責任,那麼他們在台灣民眾中所起的導向作用,絕不會是離間兩岸人民之間的親情關係,而是推動兩岸的合作,在統一的中國領土的不同地區,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以廣泛體現。從這一意義上説,兩岸間的政治代表人物的互訪,能起到其他形式的交往所起不到的作用。

    最後,馬英九成功地訪問香港,為兩岸現職行政官員的互訪,走出了一條可行的模式。由於台灣當局至今不承認兩岸是一個中國,使任現職的兩岸政府官員的互訪難以進行,包括海協、海基兩會會商都不能恢復,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馬英九發揮其政治智慧,以兩岸間都能接受的方式,以台北市長的身份訪問香港,這本身就具有示範作用。馬英九可以訪問香港,台灣其他當政者也可以傚法。馬英九可以訪問香港,進一步可以探討訪問上海等其他他想要訪問的城市、地區。台北市長的行動也會引起高雄、台中、台南等等其他城市的關注。只要有心加強兩岸關係,總是能夠找到相應的辦法。同時,這件事也傳達了一個資訊,就是祖國大陸歡迎台灣各界人士多來參觀訪問,到香港、澳門訪問歡迎,到內地訪問也歡迎。只要是為了加強兩岸的團結與合作,反對“台獨”主張與勢力,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都會給予來往方便。

    馬英九成功訪問香港,對其意義,媒體有許多評論。儘管見解各有韆鞦,有一點認識應當是共同的,那就是在進入新世紀的歷史時刻,在兩岸交往上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者:張同新,中國人民大學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網2001年2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