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會後的回顧與展望

    10月14日至18日,台北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台灣政府的授權之下,率團前往中國大陸進行參觀、訪問,期間曾與中國官方高層,包括國家主席江澤民、副總理錢其琛、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及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等人進行“會晤”,廣泛交換意見,重開海峽兩岸中斷已達3年的對話,引起舉世重視。如今汪辜會晤已告結束,我們不妨來加以回顧、展望一番。

    在相當程度上説來,辜振甫的此次大陸之行確實是兩岸分隔將近50年來的一件大事,有其歷史象徵意義,但雙方是否會因此而達成任何具有實質意義的政治性結果,目前顯然言之過早。其實,雙方高層會晤只是一個起步,對於兩岸關係的穩定、改善、良性發展“或”有助益,但問題的癥結並未解決。此之所以辜振甫自謂此行只能算得上是“融冰之旅”,還談不上破冰之行。兩岸人民,國際社會對此都不能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期望。

    根據筆者觀察,台北並未放棄其“兩岸會談從哪中斷,就由哪恢復”的原始立場,台北要的仍是延續第一次汪辜會談所簽定的八項協議。台北的表達方式或許有所調整,但根本仍是要把握一切機會,公開凸顯“中華民國”繼續存在、兩岸分治的現實,要利用這次汪辜會晤表現出台北對兩岸對等、尊嚴的堅持絕無妥協空間。台北希望辜振甫此行最好能達成不帶政治性質的實際成果,恢復兩會的制度化協商管道,否則不如空手而回。

    至於北京方面當然另有所圖,此之所以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辜汪會晤的第一天就點明汪辜二老正在進行政治性對話,把一個中國問題的原則問題立刻端上臺面,讓台灣無法回避,不能模糊焦點。北京不是不希望汪辜會晤能有實質收穫,但是其前提是必須台北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哪怕只是由政治對話走向政治議題的程式性磋商再往政治談判發展都可。北京要的是帶有政治性質的實質效果,否則寧可單純參訪一場。

    這次兩岸雙方已經達成四點共識(並非協議),其中包括兩會加強對話、交流,兩會積極處理涉及兩岸同胞人身安全問題,以及汪道涵允諾于適當時機訪台,其中完全未見到大陸方面所堅持的與政治方面有關的問題。筆者對於此一共識能否落實,或是能夠落實到何種程度仍持懷疑態度,至於汪道涵前往台灣訪問一事在雙方沒有把問題澄清、立場説明之前恐怕仍然問題重重。

    在可預見的將來,台北恐怕仍然不會主動回應中國目前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因為李登輝政府確實懷疑其中有太多的陰謀存在,至於辜氏返臺,提出政策分析,以及建議報告之後,台北是否重返1993年兩岸關係惡化之前對一個中國的立場,或是以重申國統綱領中對於國家統一的信念來回應北京方面的堅持則仍然有待觀察。不過即或如此,台北方面一定會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要求北京回應。

    就目前看來,雙方恢復直接對話應已確定,基本上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將把這種對話定位為政治性對話,然後再進一步突破,希望擴大戰果,將其誘導往政治談判的程式性磋商方面發展,最後再變成政治談判,大陸的策略確實頗有可觀之處。但台北方面,尤其是李登輝政府一定會儘量將兩會之間的對話狹義的界定為兩岸綜合性對話,目的還是要回到制度性、事務性的接觸,要儘量回避、抗拒、拖延政治談判,避免被北京一舉突破,台北當然有其考慮因素。

    雖説政治談判仍是以後的事情,短期內未必實現,不過既然政治談判終究無法避免,台北還是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預作規劃、準備。由政治對話逐步走向政治性的程式磋商,最後再發展成為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這個過程並非絕然不利於台北,只要是漸進的方式,有計劃的推動,台北不必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台北可以堅持在兩岸政治談判開始之前,雙方一定要由信心建立的過程進入機製成立的階段,絕對避免在主、客觀時機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冒然直接進入政治談判。

    關於三通與戒急用忍問題,辜振甫已明確表示,這些都只是策略運用,不是不能調整,只要中國降低對臺敵意,兩岸即可剋日進行三通。有關大陸對臺敵意問題,台北方面最在意的一是外交活動空間,二是對臺用武問題。其實問題也非一無可解。如果兩岸同意,台北可以考慮透過立法程式,保證不追求獨立,甚至可以採取具體措施追求國家統一(但並不表示接受中共的統一條件,更非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北京自應採取有效具體的回應措施,放棄對臺動武,調整一國兩制。

    在外交休兵方面,兩岸許多學者一再呼籲雙方自製,避免將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兩岸關係再度推向衝突的方向。在此,筆者只能引述一位不具名大陸重要官員的私人談話,他表示,兩岸外交休兵並非不能商量,但是此事由於涉及國家主權的敏感問題,雙方必須私下交換意見,可以形成共識,達成默契,但不能形諸文字,台北不妨派員與北京就此問題進行接觸。消息傳回台北之後,因台北反而擔心北京另有陰謀而作罷。其實,兩岸不妨重新思考其可行性與可能性。

    至於其他更技術性的問題,如雙方建立熱線,軍事透明化,領導人互訪,其實也都可逐步的加以安排。不過筆者要強調的是,這些事務性的問題都要等到雙方互信累積到了一個相當程度之後,透過機制建立的方式再逐步加以落實,往前更進一步的發展。關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一事目前當然言之過早,還是應該循序漸進,先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做起。至於統一後的兩岸究竟應採中華邦聯或中華國協的模式不妨預留思考的空間,等到水到渠成之後再行討論。

    其實,兩岸雙方當前的問題是,一方(台灣)想要忘記、割斷歷史,追求獨立,但另一方(大陸)卻也對現實視而不見,不能接受“中華民國”仍然存在的事實。兩岸雙方唯有在正確面對歷史,承認現實的情況下,先由避免衝突著手,然後再努力維護和平,其間應有一個信心建立、機製成立的過程,然後才能製造和平。這其間是有一個發展過程,兩岸雙方都不應在時機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強行以政治力量加速統一的進程。不成熟條件下的統一將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災難。

    總的來説,這次海基、海協兩會領導人會面意味著,兩岸雙方高層能夠以坦率的態度各自表明立場,這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應有正面助益,或也有助於兩岸雙方改善氣氛,加強信心。筆者以為,雖説這次汪辜會晤的歷史象徵意義可能大於現實的政治收穫,但既然雙方在會晤過程中沒有不歡而散,拂袖而去,接觸、參訪、會晤沒有破裂,雙方都有誠意重新啟動兩岸的對話,能夠恢復既有的溝通管道就可算是成功,這是一個健康的發展方向,值得鼓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