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會後兩岸關係的前瞻

    為期5天的“汪辜會”已于18日正式結束。從結果上看,這次“汪辜會”有一定的成就,但就兩岸雙方在期間的政治對話內容看,分歧也依然相當重。本文的目的,是就有關的成就和分歧前瞻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

    據報道,在15日上海舉行的第二次汪辜會晤,海協和海基會兩會達成了四點共識:(一)兩會決定舉行對話,對話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具體的安排將由兩會負責人另行商定。(二)兩會決定進一步加強兩會之間的交流。(三)涉及到兩岸同胞生命財産安全的事件,兩會要加強個案的協助。目前主要是互相委託、提供協助。(四)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盛情地邀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訪問台灣,汪道涵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到台灣訪問。

    上述四共識顯示兩岸雙方均願意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並願意為此作出適當的妥協。事實上,四點共識就是一種妥協。比較而言,第一點共識可謂最為關鍵,也是其他三點共識的主要基礎。眾所週知,自兩岸兩會95年中協商中斷以來,大陸方面便一直認為兩岸的根本矛盾在政治,而要解開兩岸事務性協商遲遲未能有所突破的困局,兩岸必須進行政治對話和談判,以政治談判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便成為大陸方面恢復兩會協會的一個根本立場與前

    提。

    如今台灣方面承諾願意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基本上滿足了大陸方面的起碼要求,使得兩會恢復協商具備了基礎。顯而易見,第二和第三點共識,正是大陸方面的要求得到滿足之後而産生的,這也基本上符合了台灣方面過去一直的堅持:兩會協商必須“在哪中斷便從那裏恢復”。換言之,第一至第三項共識應該是兩岸兩會相互妥協讓步的産物,是顧全雙方原則和立場的一種交集。至於第四項的共識,則可以説是汪辜會的延續,也是兩岸良性互動的重新出發,它含有兩岸願意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改善關係的意涵,為新一輪的兩岸互動製造契機。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兩岸兩會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時,並無法掩蓋它們彼此之間的巨大政治分歧,而正是這些巨大的政治分歧,使得我們不能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過於樂觀。在辜振甫訪問大陸的5天期間,他與大陸有關方面的領導人就兩岸政治問題作出了深入的交換意見。這些意見,簡而言之,可歸納為兩種原則的對立:在台灣方面,它所堅持的是“一個分治的中國”,其意思是,台灣堅持大陸方面必須先承認兩岸之間現正處於一種分裂分治的狀態,承認在台灣的台北與在大陸的北京政府仍是相互對等的政治實體,必須相互承諾,然後才在這基礎上進行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在大陸方面,它所堅持的則是“一個中國”,也就是説,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領土主權不容分割。

    客觀而言,台灣與大陸雙方的立場可以説是毫無交集點。若大陸方面接受台灣的“一個分治中國論”,那無異是承認“兩個中國”,結果一個統一的中國反而變得可有可無,因為台灣的“中華民國”若然取得大陸方面的對等承認,並可以以主權國家地位與國際社會交往,則到時台灣若堅持拒不統一,在國際社會的保護下,大陸更無可奈何。對台灣而言,大陸的“一個中國論”雖沒有強調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國際社會的基本看法則是如此,若然台灣貿然接受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只會跌進所謂的“一個中國陷阱”,逐漸被迫接受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理解,最終使得台灣的政治自主性難以維持。

    毫無疑問,兩岸上述兩種原則的陳述,明顯地是“各説各話”,有對話而無交集。以對話的角度觀之,它或許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而了解則是克服矛盾的前提。但若從交集的角度看,兩岸的立場依然是南轅北轍,並無因這次兩會對話而稍減。這樣的情況是不容我們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過分樂觀的,因為過去兩岸僵局的出現,正是雙方之間的政治分歧無法克服所致,如今分歧依舊,並無因對話而有所寸進,我們又怎能片面地因對話的出現而有過多的期待呢?

    總而言之,兩岸經過3年多的僵持對抗之後終能重展良性互動,並達成政治對話和增強兩會交流的共識,值得肯定。説到底,互動交流總勝於僵持對抗。話雖如此,由於兩岸彼此之間的政治分歧依然嚴重,在未來兩岸逐步恢復交流對話的過程中,若然兩岸雙方不能把握時機,適時地在政治矛盾上作出妥協讓步,收窄分歧,兩岸關係的發展,仍將有很大的變數。這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

    (作者:王家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