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一著妙棋留下金門作“絞索”

    1958年8月23日,寧靜的福建前線突然萬炮齊海中,從而揭開了長達4個多月空前激烈的“金門炮戰”序幕。一時之間,金門地區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共産黨、國民黨當局和美國政府三方圍繞這彈丸之地開了一場既激烈又微妙的政治、軍事和外交鬥爭。

    毛澤東決定以大炮教訓美蔣

    炮擊金門是中共中央圍繞台灣問題處理對外關係的一次重大決策,蘊含著極為複雜的歷史原因。和深層的戰略考慮。

    首先,美國對台灣的武裝控制是這場鬥爭爆發的最直接原因。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逃往台灣後妄圖以台灣為基地反攻大陸。美國政府也繼續充當蔣家王朝的“保護傘”,一直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

    1950年8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以此為藉口,宣佈第7艦隊和第十三艦隊空隊進駐台灣,台灣海峽“中立化”,公然以武力形式插手中國內政,企圖使蔣介石能在台灣偏安一隅,茍延殘喘。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為了推行稱霸亞洲的“遏制戰略”,希冀建立起對新中國和蘇聯的封鎖鏈,于1954年12月2日同台灣當局簽訂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條約宣稱美國政府和所謂“中華民國”雙方都有為“自衛而抵禦外來武裝攻擊的共同決心”,台灣方面如遭“武裝攻擊”,美國要立即“採取行動”。條約的簽訂,公開暴露了美國干涉中國的野心。1954年12月2日同台灣當局簽訂了美國要立即“採取行動”。條約的簽訂,公開暴露了美國干涉中國的野心。1954年日內瓦和平會議後,朝鮮半島問題印度問題得到和平解決。毛澤東認識到當時緩和的國際形勢是祖國統一的有利時機,及時地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強烈要求美國軍隊撤出台灣,並倡議用和平手段角解決台灣問題,得到美方的同意。

    中美雙方于1955年8月在華沙開始了秘密會談,但在會談中美方缺乏誠意,堅持要求雙方保證在台灣海峽“放棄武力”,遭到中國方面的拒絕。談判1957年底破裂。

    其次,美國政府的“放蔣出籠”政策也促使這場鬥爭的爆發。美國自中國志願軍介入朝鮮戰爭之後,出於朝鮮戰爭的考慮,希望通過國民黨當局向中國大陸施加軍事壓力來影響朝鮮戰局。艾森豪威爾總統在其首次國情咨文中宣稱“決不保護一個在朝鮮對我們作戰的國家”,暗中慫恿台灣當局武裝襲擾大陸。

    蔣軍對大陸的襲擾在人民解放軍的嚴密防範下棗宣告失敗,但對我沿海地區政治穩定和經濟恢復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使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因此,毛澤東決定以炮擊金門的方式教訓一下蔣介石。

    另外,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更有深層的戰略考慮。1958年,對中國來説,是極不平靜的一年,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次全會上發動了以“超英趕美”為目標的“大躍進”運動,國內經濟建設也需要有一個和平環境。面對臺海的緊張局勢,急需摸清美國人的底牌,尤其是美臺《共同禦條約》對雙方的約束力竟如何,通過有限的軍事行動不僅可以達到戰略上摸底的目的,還能維護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

    8月23日毛澤東正式下令開始對金門進行大規模炮擊。

    炮火中,美艦逃到公海

    1958年8月23日拂曉,福建前沿陣地,伴隨著指揮員的一聲“開始炮擊”命令,金門島上煙霧迷漫,彈片橫飛,通訊立刻被完全破壞,指揮中斷,官兵傷亡慘重,駐防金門的三個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也當即斃命。炮戰一直持續到9月4日,在國際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金門炮戰之後,美國政府十分恐慌,立即從地中海、日本、菲律賓等地調集艦隊、飛機準備協防金門、馬祖。不料,艾爾森豪威爾這一戰爭訛詐政策一齣籠,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軒然大波。美國最忠實的盟友英國首先表示反對美國為金、馬同中國作戰,英國不會為此出一兵一卒。日本有關人士也表示,金門沿海島嶼屬於中國內政,美國最好不要干涉。

    蘇聯雖然不贊成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採取強硬態度,但在得到中共方面不拉蘇聯下水的承諾後,也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的侵犯就是對蘇聯的侵犯,蘇聯不會“無動於衷,袖手旁觀”。

    面對美國政府的戰爭挑釁,中共中央一方面堅持決不示弱態度,同時又表示願意談判,9月6日周恩來發表《關於台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強烈譴責美國侵略行徑,同時倡議“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謀求台灣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和消除”。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也講道:“跟美國人的事,就大局説,還是談判解決,還是和平解決,我們都是愛好和平的人嘛。”

    炮擊持續10天后,金門駐軍出現了嚴重的後勤供應危機,堅持下去已經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于9月3日突然宣佈停止炮擊3天。但驚魂未定的台灣當局沒敢利用這3天加強運輸,卻向美國乞求運輸保護。艾爾森同意了這一請求。9月7日,國民黨海軍副司令黎玉璽和美國顧問率領一支由14艘艦隻組成的龐大的混合編隊駛入金門。中國政府立即向美國政府提出嚴重警告。面對這一情況,毛澤東認為這是摸清美國政府底牌的絕好時機,但為避免中美直接開戰,中央確定了“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鬥爭方針。9月8日,國民黨海軍四艘登陸艦在四艘美國艦的護航下,再次駛向金門外海,國民黨軍登陸艦開始靠岸卸貨。我炮兵突然猛烈炮擊金門港口、軍事目標和國民黨登陸艦。國民黨運輸艦“美樂”號當即被擊中起火爆炸而沉沒,另三艘運輸艦也在中彈後逃走。炮戰中美艦根本不管國民黨船隻,急忙退到公海,徘徊觀望,始終未發一彈。9月11日,美臺混合編隊又一次侵入金門中國海域,前線解放軍又開始猛烈炮擊。美國軍艦9月8日的表現一樣,迅速逃往公海,仍一炮未發。這時台灣海峽的形勢已非常明朗,蔣介石千方百計拉美國下水,而我們則力避中美發生直接衝突,美國也不願被台灣拖入戰爭的泥潭,這就是當時台灣海峽非常微妙的三方局勢。

    在炮戰中遭受挫折的美國政府對毛澤東談話和周恩來聲明非常敏感。艾森豪威爾立即召集國防安全會議,表示中美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可以“立即恢復談判”。1958年9月15日,中美兩國大使級談判在炮擊的濃煙下于華沙復會。由於美方頑固堅持杜勒斯模式,會談未能取得進展。為了給美方施加壓力,毛澤東決定繼續炮擊。同時採用海空聯合行動,全面開花,以打促談,更讓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如履薄冰。

    留下金、馬,形成“絞索”

    由於持續的炮擊和封鎖,金門守軍的物資供應陷入極大的困境,美蔣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美國企圖從金、馬抽身,而蔣介石仍在不遺餘力地把美國拖入中國的內戰中。

    在是否承擔金門、馬祖的防務責任問題上,美國政府始終拒絕與台灣當局締結正式的軍事同盟條約,也就是為了進退自如。艾森豪威爾政府上臺後,出於全球反共的戰略考慮,在杜勒斯的勸説下同台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以本文的形式承擔了保衛台灣的義務,但在金、馬問題上,艾森豪威爾對杜勒斯向台灣當局承諾保衛金、馬甚為不滿,在審定條約記錄時親自劃掉了金、馬,並一再要求蔣介石撤出金、馬,並一再要求蔣介石的拒絕。美國政府認為台灣應該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必須斬斷同大陸的聯繫,因而認為固守金、馬于政治上、軍事上都不可取。然而,就是這區區小島正是蔣介石的生命線,因為在中國大陸當時的二十幾個省區中,控制在蔣介石手中的只有隸屬於福建的金、馬了,因而它成為蔣介石同大陸還有聯繫的唯一政治紐帶,如果失去金、馬,那麼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口號就將不攻自破,美國政府就可以公開地支援台灣獨立,或以“台灣地位未定論”為由實行國際託管,蔣家王朝就將搖搖欲墜。因此蔣介石堅持固守金、馬。

    自摸清美國的戰略底牌後,毛澤東就認識到了時局的變化,毅然決定改變封鎖金門的方針,讓金門、馬祖繼續留在蔣介石的手中。因為如果只能奪取金、馬而不能解放台灣,那國共之間的地理距離將由現在的不足10公里擴大到100公里,國共接觸將更加困難。蔣介石失去象徵其在大陸存在的最後據點,這無疑會助長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相反留下金、馬,有利於激化美蔣矛盾,爭取台灣軍民的支援,形成牽制美國的“絞索政策”。因此中央確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10月6日,中央軍委電令前線部隊,減輕對金門、馬祖的軍事壓力,使其駐軍能夠生存下去,但同時又要使其處於緊張狀態。同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國防部長彭德懷的文章《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從16日起暫停10天炮擊,以便金、馬駐軍輸送供應,並建議談判解決分歧。

    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抵臺訪問,雙方在是否撤離金、馬問題上發生激烈爭執。為了促使蔣介石拒絕美國的要求,毛澤東在杜勒斯訪台前一天宣佈恢復炮擊 ,給予蔣介石拒絕美方要求以口實。蔣介石惱怒地向記者説“在我活著的時候決不會撤軍”。最後雙方都作出讓步。至此,美蔣雙方意見漸趨一致。

    為了在民族大義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毛澤東自起草發佈了《再告台灣同胞書》,勸説蔣介石“馬上同美國人決裂”,“決不屈服於美國壓力,不要隨人依靠,喪失主權,最後走到有人無地,被人丟到大海裏去”。

    1995年1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對金、馬只實施零星炮擊,持續了四個多月的金門炮戰在事實上終於宣告結束,並逐步解除了對金、馬的封鎖。

    1958年夏天中國軍隊對金門、馬祖進行的炮擊,教訓了美國政府,美方在華沙會談的態度也大大緩和,並且迫使美國政府重新審視其對華政策,最終於70年代放棄了敵視新中國的錯誤政策,同意從台灣海峽撤軍,廢除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