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

    毛澤東與蔣介石走到一起

    在中國現代史上,蔣介石是一位極為複雜的人物。他統治中國大陸20餘年的功過是非已有公論,但退出但他退踞台灣後的施政內幕還鮮為人知,特別是他關於“一個中國”問題的所作所為,人們知之更少。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利用朝鮮戰爭和兩次臺海危機,曾經先後三次策劃了分裂中國的大陰謀,蔣介石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得到了毛澤東的讚許。在“一個中國”這個關乎民族大義的原則問題上,毛澤東與蔣介石這兩位鬥爭了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是不謀而合地走到一起。

    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當局聲明:“台灣係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乃為各自所公認”;“聯合國無權討論台灣問題”。

    1949年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軍事慘敗,蔣介石集團逃到了台灣。國民黨退踞台灣之初,政治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它長期依賴的美國,出於對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對國民黨蔣介石已失去了信心,推行”等待塵埃落定,任其自生自滅”的棄蔣政策,使國民黨進入了”外交上最暗淡的一個時期”。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在反覆權衡利害後選擇了繼續”扶蔣反共”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同日,杜魯門下令美國的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以武力的保護,這對於陷入絕境的台灣當局,猶如打了一針強心劑。而對於美國提出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不僅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進行了強烈譴責,蔣介石也並未因有求於關頭國而隨聲附和,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的分裂圖謀進行了抵制。

    6月27日當晚,美國政府向台灣當局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其主要內容包括:美國第七艦隊”已奉命阻止大陸攻臺”,蔣軍應停止出動海空力量攻擊大陸,美國政府的備忘錄體現了企圖策劃兩岸分裂的陰謀。對此,台灣”外長”葉公超奉蔣介石之命發表聲明,接受美國關於防衛台灣計劃的原則,俁對備忘錄持有保留態度,並作出如下地聲明:!在對日和約簽訂前,美國政府對於台灣之保衛,自可與”中國政府”共同負擔責任;2台灣係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乃為各自所公認。美國政府在其備忘錄中的上項提議,並不影響”中國政府”對台灣之主權或開羅會議關於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3台灣當局”接受此項建議”,並不影響”中國政府”領土完整之立場。這表明台灣當局既依賴於美國,乞求美國的武力保護,但又不完全依附於美國的態度。

    但是,美國政府此時已不顧歷史的事實和自己怕承諾。1950年9月20日,美國向聯合國大會提出關於台灣地位的“福摩薩問題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聯大上要求“把台灣問題作為一個件具有特別及迫切重要性問題列入議程”,正式向聯合國提出了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立即遭到台灣當局的反對,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指出:這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聲明“聯合國無權討論台灣問題”。

    在中國政府及台灣當局的共同強烈反對下,在國際正義力量的支援下,美國企圖以“台灣地位未定論”來分裂中國的陰謀終於沒有得逞。

    第一次臺海危機,美國欲使“台灣問題國際化”。蔣介石聲言:“‘漢賊不兩立’,為中國人立身報國的基本立場。”

    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與台灣當局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聯繫日益加強,美臺關係進入所謂的“密月”時期。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出任新一屆美國總統,他任命了堅決反共的杜勒斯為國務卿,出於從遏制共産主義發展的戰略出發,美國政府決定進一步密切美臺關係。1954年上半年,美臺開始磋商簽訂旨在針對中國大陸的<共同防禦條約>,但由於對條約的適用範圍産生了一些分歧,一時還未達成協定。在獲悉這一消息後,為表明解放台灣的堅定立場,毛澤東當即作出決策,由中國政府對外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從1954年9月3日起,對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實行“懲罰性打擊”,第一次臺海危機隨之爆發。

    同年12月,美臺雙方在華盛頓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危機使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儘管美國圖謀製造“台灣地位未定論”,但自知做賊心虛,因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從未脫離過中國的管轄範圍,美國若為此捲入一場中美戰爭,將付出極大的代價,在國際輿論上也會孤立無援。美國權衡利弊,為避免中美開戰,艾森豪威爾希望蔣介石能主動放棄沿海島嶼,這樣也給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計劃掃除一大障礙。

    鋻於美國插手台灣事務,台灣問題出現複雜化、國際化的形勢,毛澤東及時調整了對美臺的政策,決定通過談判緩和台灣海峽的局勢。1956年1月30日在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佈了“力爭和平解放台灣”的新方針。3月16日,周恩來在會見即將赴臺的有關人士時請傳話給蔣介石:“我們從來沒有把和談的門關死,任何和談的機會我們都歡迎。我們從來主張和談的,既然我們説和談,我們就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贊成和談。”周恩來還説:“蔣還在台灣,槍也在他手裏,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台灣歸還祖國,成為祖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國人民的諒解和尊重。”同年10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明確表示:“台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可以秘密來。”台灣回歸祖國以後,“一切可以照舊”,“可以實行三明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毛澤東還説:“台灣主要與美斷絕關係,可派代表回來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就這個問題,周恩來還對蔣氏父子等人的人事安排作了具體説明。

    不久,中美兩國也進行了秘密接觸舉行了大使級談判。在談判中,我方表明瞭“一個中國”的嚴正立場,拒絕美國關於“台灣海峽停火”等建議,堅持美國艦隊及其他武裝力量退出台灣。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台灣海峽局勢有所緩和,美國企圖使“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圖謀被挫敗。

    第二次臺海危機,杜勒斯策劃“劃峽而治“,蔣介石不屑一顧:“那只是片面的聲明”,“沒有任何義務來遵守它”。

    由於國民黨軍隊不斷在大陸沿海島騷擾和破壞,也為了配合中東地區反美侵略鬥爭,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實行猛烈的炮擊,第二次臺海危機從此爆發。

    金門炮戰打響之初,美國第七艦隊決定為國民黨軍護航,在台灣海峽推出戰爭“邊緣政策”,對大陸意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當時解放軍福建前線指揮員請示打不打美國軍艦?毛澤東當即命令:開炮!當美艦護衛著“國軍”運輸船隊還沒到料羅灣,解放軍頭一輪炮火打過來,美國“紙老虎”原形畢露。隨後,美國政府立即宣佈<共同防禦條約>不包括金門、馬祖,逼壓蔣介石放棄。美軍高級人士分析認為,從軍事上講,金門遠離台灣島,必須重兵防衛。一旦共軍動手,海上運輸線立即被切斷,此實乃兵法所謂之死地。從政治上講,若台灣想“獨立”,金馬歷來為福建屬地,與大陸近大咫尺,眼睛看得見,大炮夠得著,正所謂“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槍炮“走火”,便可引發大戰。中共若進攻金馬,收復失地,名正言順,國際輿論無可非議。此時台灣若出兵增援,則正好授人以柄;若坐看金馬陷落,則民心士氣盡失。有鋻於此,美國艦隊如繼續推行其昌險行動,則有可能在台灣海峽“摩擦走火”,於是美國政府決定改戰爭“邊緣政策”為“脫身政策,而“脫身”政策與其蓄謀已久的“劃峽而治”的險惡用心又是聯繫在一起的。9月30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美國認為蔣介石把為數眾多的部隊佈置在金門、馬祖是相當愚蠢的。他放出風説,如果中國願意在台灣海峽地區停火,美國可勸説蔣介石撒出金馬。顯然,美國政府企圖以拋出金馬來換取中國大陸讓步,以分割台灣與大陸的最後一點聯繫,在台灣海峽劃出一條永久停火線,從而達到“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目的。

    對台灣當局來説,金馬在軍事上所處的不利地位,蔣介石當然是一清二楚的,但美艦的“臨陣脫逃”,美政府的脫身政策,使蔣介石感到美國佬並不可靠,並且看穿了美國政府“劃峽而治”的真實意圖。10月1日,他對美聯社記者説,金馬等沿海島嶼是台灣的屏障,也是遠東的前哨據點,金門防線地位的重要性沒有改變。針對杜勒斯9月30日的講話,蔣介石深表不滿,並顯得不屑一顧:“假如杜勒斯先生真的説那句話,那只是片面的聲明”,“沒有任何義務來遵守它”。在台灣當局的默許下,台北多家報刊紛紛抨擊杜勒斯“背信棄義”、“不懷好意”,台灣“外長”黃少谷則指責杜勒斯為“國際政客”。一時間,杜勒斯這個台灣大陸相隔得更遠,擴大台灣與祖國分裂的狀態,將更不利於統一祖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毛澤東決定調整了對臺政策,將金馬留給蔣軍駐守,以作為牽制蔣介石的繩索。隨後,金門炮戰變成了長期化,單日打,雙日不打,逢年過節宣佈放假,停止炮擊,使兩岸緊張局勢走向了緩和。金門炮戰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實際上打的是“政治仗”,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在解決台灣問題上的高超的戰略思想和策略藝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