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巨子”王永慶(中)

    塑公司當初生産的PVC粉上市後,因塑膠業中下游加工業不發達,不能有效消費PVC粉,使産品滯銷。王永慶便於1958年建立了南亞塑膠加工廠,以便自己為自己創造市場,自行吸收如塑公司的産品PVC粉。沒想到,後來竟以外銷為主的塑膠三次加工産業的迅速發展,給南亞公司開創了開限商機,下游源源不斷的原料需求,使南亞公司的生産規模迅速擴張,業績更為顯著。

    在1971年時,南亞公司的營業額首次超過30億元,成為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不僅超越了老大哥台塑公司,更遙遙領先大同,“臺泥”等台灣老字號企業。

    此後,南亞公司營業額連續20多年高居台灣民營企業之首,在“政府”表彰的績優廠商中,也已10年奪冠,這一輝煌業績在世界上也不多見。

    南亞公司已不僅僅生産塑膠製品,還生産纖維、染整及電子材料等多項産品。1989年嘉義新港硬質膠布機工廠擴建完成後,其軟質與硬質膠布産量均居世界第一。其聚酯纖維産品不僅産量居世界前列,其品質與效率也達世界一流水準。

    由於企業組織龐大,為求得最大的合理化經營與提高效率,南亞公司將各不同的事業機構劃分為塑膠第一、二、三、四事業部及門窗、纖維、臺染、可塑劑、電路板、工務、國外等11個事業部。

    面對全球資訊電子産業的迅速發展,南亞公司于1995年7月17日,又成立“電子材料事業部”,統管液晶螢幕、銅箔基板、環氧樹脂等科技産業,由南亞公司協理王文祥兼任該事業部經理。

    就在塑膠業走上正軌之際,王永慶不忘他的木才業,但這時進軍木材業不再是僅僅從事木材買賣,而是王永慶更宏偉事業中的一環。

    王永慶以他那敏銳的眼光發現,木材是台灣一大豐富的天然資源,但經營木材業者,只用砍伐的木材主體,而將大量的枝幹留在山上廢棄;另一方面台灣每年又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紙漿,這是浪費資源。這些棄之不用的木材,完全可以用來製造紙漿,進而加工成人造纖維,替代台灣天然棉供應不足的困擾。王永慶要“化腐朽為神奇”,將這些棄之不用的林木枝梢變成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化纖材料,為他創造更大的利潤。

    王永慶便雙管齊下,一面籌建木材公司,一方面興建化纖公司。

    1962年,王永慶建立新茂木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了三條木材生産線,重新在木材行業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一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擁有窗簾工廠、涂裝工廠、平切工廠、扇葉及美新板工廠等5個加工廠的大公司。産品主要外銷美國。內銷部分則由力友木業公司總經銷。該公司除與義大利一家公司進行技術合作、生産辦公傢具外,于1986年與台南永興木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在台南開設傢具超級市場,一時在台灣南部傢具市場引起不小的震撼,也標誌著台塑集團從木材業的生産製造進入製成品銷售的商業領域。

    同時王永慶又于1966年投資成立朝陽木業公司,從國外進口原木,加工夾板及其他各種木材製品,進一步擴大木材業務。該公司的前身為林義興企業,1968年正式納入集團行列,並更改為現名。其原來僅有合板及制材2條生産線。隨著市場需要的擴張,經營範圍逐漸擴及廚櫃、傢具、長櫃、平切合板、印花合板、化粧紙合板等生産線。公司産品曾以合板為主力,主要供應海外市場,産品銷往美國、加拿大、紐西蘭與澳大利亞等地。後因國際合板業的衰退,該公司于1983年擴建了台中廠,以生産組闔家具為主。目前擁有高雄、小港、台中等3家工廠。所以時至今日,木材業及相關加工工業仍是台塑集團經營領域的重要一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