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巨子”王永慶(下)

    1964年10月,王永慶投資4億多元,從德國、義大利、瑞士、日本進口700多萬美元的現代化設備,籌建台灣化學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化公司)。經過兩年多的興建,彰化縣八卦山下約1000畝的農田搖身一變成為工廠林立的一片工業小城。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從生産木漿到嫘縈絲、再到紡織加工的一體化纖維生産企業,它是台灣化纖及紡織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王永慶敢於投資臺化公司,得益於他早年的木材生意經驗與他的經營膽識。他多年與木材為伍,對木材有著超乎常人的專業知識。按建廠計劃,每月需要750噸的木材枝梢材,這麼大的需求量使人們懷疑會有足夠的木材枝梢來源。可熟悉林場作業的王永慶自知個中訣竅。

    當年,台灣百廢待興,建築業市場一片看好,帶動木材業的興旺,甚至木材供不應求。王永慶卻能得到一般人得不到的貨源,大量供應市場,大發利市。

    按當時法規,得標的商人在伐木時,只許搬走林務局標售的木材。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入甚大,王永慶自有辦法得到大量枝梢木材,為臺化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材料。

    據説,當時台灣“林務局”局長沈家銘對臺化公司以幾乎不花錢方式收集小徑木材大為不滿。有一次,他將約有4億元價值的木材堆積在林班內,待價而沽。木材大王王永慶則不肯出高價,結果在沒有其他人投標競爭的情況下,王永慶以低價投標,沈家銘只好廢標。不料,山洪暴發,將山間木材沖走,沈家銘因此失職遭“監察院”彈劾。

    臺化公司事業卻蒸蒸日上,生産規模不斷擴大,業務不斷擴充。從此,台灣的紙漿不再需要從外國進口,自製紙漿成為嫘縈棉生産的重要原料,企業成本也因此大大下降,節省了外匯,擴大了出口,有人稱“臺化公司的建立給台灣紡織界帶來革命性的變動”,“王永慶在台灣的纖維工業發展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為配合石化工業的迅速發展及海內外市場需求,王永慶于1973年在臺化公司下設立尼龍絲、加工絲生産企業。公司股票于1984年12月20日公開上市。

    到80年代末,臺化公司相繼完成紡紗11廠、織布4廠與龍德嫘縈絲廠等擴建工程,嫘縈絲棉産能提高22%,年産能達到14.5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嫘縈棉生産工廠。臺化公司還首次在台灣用尼龍66開發工程塑膠(FBT),該産品也是台灣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工程塑膠製品。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臺化公司成為台塑集團另一超大型企業,産品眾多,包括紗、布、尼龍絲、加工絲、嫘縈絲、螺縈棉、絲、芒硝與清潔劑等。棉紗紡錠達32萬個,僅次於台灣遠東紡織公司的38萬個;各種織布機2136臺,較遠東公司的1210臺多出近千台,是台灣最大的織布廠之一;尼龍布産量也僅次於專業廠的福懋、華隆與大魯閣3家公司,居第4位。就其綜合力量而言,臺化公司可以説是台灣最大的紡織公司。目前,臺化公司有化工第一、二、三事業部,紡織第一、二事業部及尼龍、工務等7個事業部;另有直屬總經理室的儲運處、彰化管理處、嘉義管理處、宜蘭管理處、成品處、事業關係室、研究開發中心等機構。

    台灣經濟以紡織業起家。紡織業造就了台灣經濟的起飛,也造就了許多紡織業資本家。王永慶雖以石化塑膠工業為其主業,但與紡織業密切相關,其許多化工産品就是紡織業的重要原料,他的臺化公司更是紡織領域的新秀。

    為建立一體化生産體系,1968年,王永慶與親友在宜蘭縣建立臺麗成衣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臺化公司生産的化纖布,生産滑雪衣、茄克、外套、風衣等人造纖維成衣産品,縣城90%遠銷海外。因業績佳,進而擴大生産規模,在新店建立了第二座化纖工廠。

    同年,台塑公司與日本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合資,各出資2000萬元,成立臺旭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台塑集團第一個合資企業,並在宜蘭縣礁溪鄉的龍潭湖畔建廠,生産聚丙烯晴纖維紗(又稱亞克力紗)。1973年始,陸續增加投資,添置紡紗及染紗設備,並開始生産羊混紡紗高級産品。經多年努力,亞克力纖維紡紗産品品質不斷提高,産品銷量大增,除供應本地毛衣廠外,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在島內外市場享有很高信譽。

    今天的台塑集團,已不僅是石化業的老大,也已取代曾稱霸台灣紡織業數十年的臺元、遠東紡織公司的地位,成為紡織界的新霸主。

    1990年,台塑集團幾乎囊括了除下游成衣部門之外台灣紡織上游與中游業的各項第一。南亞公司是台灣最大的聚酯棉、聚酯絲與聚酯加工絲生産企業;台塑公司是台灣最大的亞克力棉、碳纖維與地毯生産企業;臺化公司是台灣最大嫘縈棉、尼龍絲、紗廠、尼龍加工絲廠與短纖平織布生産企業。

    在台塑集團眾多公司中,台塑、南亞、臺化3家公司則是台塑集團的主力,被譽為王永慶累積財富的“三寶”,更是台灣製造業的榜樣。

    王永慶事業的不斷擴張,他旗下的公司逐漸形成一個頗具實力的集團,並在70年代末登上台灣第一財團的寶座。1978年,台塑集團企業營業總額第一次超過10億美元,成為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

    80年代始,台塑集團的業務進入一個迅速發展的新時期。到1938年底,台塑集團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員工近4萬人,不僅仍是台灣第一大企業集團,也是台灣唯一晉身國際大廠商的民營企業集團。1984年美國《財星》雜誌發表的“國際五百大企業”排名,台塑集團躍入第202位。

    1992年底,台塑集團15家主要公司的資産總額為1925億元,約80億美元;營業凈額達1402億元,約60億美元。台塑集團仍是台灣最大的民營製造業企業。

    在《卓越》雜誌調查的1994年台灣企業集團綜合排名中,王永慶率領的台塑集團仍穩坐第一名的寶座。其次才是蔡萬霖家族的霖園集團、辜振甫家族的和信集團、徐有庠家族的遠東集團與吳東進的新光集團。

    同年,台塑集團營業收入總額高達2398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從上年排名第二名再回升至第一名,且營業收入成長率高達34.71%,較百大集團平均成長15.92%高出許多。除了國際石化業市場景氣外,企業經營效率高也是重要原因。台塑集團共賺進287億元,比第二名的霖園集團足足多了近130億元。1995年,台塑集團營業收入再攀高峰,計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22.6%,足見台塑集團的賺錢能力非同一般。

    在《卓越》雜誌列出的台灣集團12個之最中,台塑集團佔有5個,分別是:營業收入最多的集團(2398億元),資本額最大的集團(1203億元),員工人數最多的集團(5.2萬人),賺錢最多的集團(稅前純收益為287億元)及最大的製造業集團。王永慶也因此是令台灣企業家們最佩服的企業家。在1996年《天下》雜誌的調查中,王永慶蟬聯“企業界最佩服的5大企業家”冠軍,王永慶在台灣企業界的聲望之高,無人能夠相比。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